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2020-11-25 騰訊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梅雨季節,你看得最多的是什麼?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

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天氣預報的誕生:

雨水與人類的邂逅

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那麼,這麼多雨究竟下在哪兒了呢?大數據顯示,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今年的「梅姑娘」來得偏早雨鋒偏強,造成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氣象觀測為天氣預報提供最基礎的數據,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結合的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劉安寧介紹,地基主要有地面人工觀測站、自動氣象站、L波段二次測風雷達等。在江蘇,每日同一時間,各地氣象站將地基設備觀測的溫、壓、溼、風等氣象信息傳到省氣象信息中心。在高空,氣象飛機和測風雷達組成的探測網也將對流層的變化信息傳遞過來,再加上氣象衛星和天氣雷達收集到的資料,它們被電傳到各級氣象信息中心,作為天氣預報員製作預報的「原材料」。

氣象觀測完畢,分析與預報趕著來「報到」。各級氣象臺的計算機將國家下發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反映天氣實況的天氣圖等各類圖表,供預報員進行分析使用。天氣預報員通過分析天氣圖,對天氣形勢進行分析作出天氣形勢預報。「天氣圖就好像醫生給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氣情況。預報員結合一些衛星雲圖資料、雷達回波資料等,可以初步了解天氣系統的演變過程。」劉安寧解釋,觀測數據通過高速計算機通信網絡傳遞匯集,輸入到高性能的計算機,通過求解描寫天氣演變的方程組,未來天氣預報數值很快就被算出來。

綜合分析的結果出來後進入預報會商階段。每天上午,江蘇省氣象臺的會商大廳都會坐滿工作人員。開會時,值班、首席預報員等各抒己見,最後由首席預報員綜合分析、總結,提出正式預報結論。劉安寧介紹,天氣預報結論作出後,製作成不同形式的預報產品,通過微信、微博、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站以及手機簡訊、信息顯示屏等媒體向公眾發布,這就是大家收看收聽到的天氣預報。

一碗「西紅柿雞蛋湯」,

蘊藏降水強度的秘密

在電視、微博、微信上公布的天氣預報通常會配備都卜勒天氣雷達回波圖,這幅圖從外到內大多由藍黃色向紅紫色轉變,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西紅柿雞蛋湯」,看到它就能分辨出未來的降水情況。

「天氣雷達俗稱『千裡眼』。」劉安寧說,都卜勒雷達每隔六分鐘發出的電磁波會對近地的水氣濃度、底層雲的水滴、冰晶進行掃描,計算水滴的大小及位置,並在雷達顯示器上呈現回波圖像,雷達回波的顏色一般從藍色到紫色,顏色越深強度越強。

「如果你所在的區域被綠色回波包圍,你就要準備好雨具了。」劉安寧介紹,亮黃色區域一般對應每小時10毫米左右的降雨強度,紅色覆蓋下的地區極易出現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如果看到有紅到發紫的地方,很有可能會有冰雹等極端天氣。所以一旦雷達回波圖怎麼看都像是一碗「西紅柿雞蛋湯」時,就代表比較激烈的天文現象正在進行。

目前,江蘇已建成9部新一代天氣雷達,並投入業務運行中。「從雷達回波的多次動態圖可以看到暗紅色回波區域的移動方向和移動速度,從而判斷自己所在位置是否將受到強對流天氣的影響,適時安排好生產生活和出行。」劉安寧說,隨著觀測和預報手段的不斷更新,江蘇除了9部S波段都卜勒雷達外,還布設了X波段雷達和雙偏振雷達,X波段雷達用於更加精確地探測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而雙偏振雷達的優勢則有很多,它能夠更好地描述降水類型和天氣,能夠區分氣象和非氣象回波,還能探測和預警冰雹區域。

相比雷達,氣象衛星會時刻監測大氣層頂端的氣象狀態,通過雲層放出的紅外光來測量雲頂高度、雲層厚度等信息。在江蘇,還有風雲四號等先進氣象衛星資料應用,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閃電定位儀等各類新型探測設備緊盯氣象要素變化,為天氣預警提供「科學決策」。

雲團說「變臉」就「變臉」,

高科技助力精準預報

經常出門的你是否會發現,暴雨和狂風有時不按套路出牌。天氣系統像個說「變臉」就「變臉」的姑娘,雲團隨時在頭頂爆發,帶來一場區域級暴雨後悄然離去。關注天氣預報,並不能保證你在雨季不成「落湯雞」。

前文提到,江蘇有9部每隔6分鐘就更新一次的新一代天氣雷達,天氣預報已經達到分鐘級更新,為何還會遭遇「滑鐵盧」?劉安寧表示,天氣雷達更新數據很快,但其中存在大量幹擾性信息,比如塵埃和折射率分布不均勻的空氣,都可能被誤判為降雨。如果沒有天氣圖、衛星雲圖和人力的輔助判斷,很難排除這些幹擾信息。因此首席預報員的作用在此時就非常重要,他們通過人力和經驗將大量歷史圖像中的雜波標記出來,從而獲得相對準確的雷達圖歷史數據。

當然,人力和歷史經驗畢竟有限。助力天氣精準預報,還需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與梅雨期西風帶龍捲風概念模型「加持」。今年6月12日14時左右,一場龍捲風襲擊江蘇省高郵市,幸運的是,無人死亡。這與一條提前46分鐘發布的氣象預報密不可分。當日12時40分,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到:有對流風暴正向「龍捲風走廊」方向移動,「對流風暴有發展成龍捲風的可能!」省氣象臺迅速與高郵市氣象局聯繫,密切監視其發展趨勢,加強聯動會商,促成了這「來之不易的46分鐘」。

46分鐘的提前量,從何而來?「長期以來,我們與龍捲風的追逐戰『一刻不停』。」江蘇省氣象臺臺長康志明說。探索中,江蘇氣象部門打造的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又稱「SWATCH平臺」),能夠集中且直觀地展現多部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到的風暴屬性。該平臺增加了基於機器學習的風暴客觀外推、光流法等預報算法,進一步為預報員定量、綜合掌握風暴特徵和臨近預警提供重要依據。尤其是在2016年以來,根據中國氣象局部署,江蘇省氣象局試點開展分類強對流天氣預警及龍捲風預警試驗業務,「追風」腳步不斷加速。如今的江蘇,已經建立「梅雨期西風帶龍捲風概念模型」。江蘇氣象工作者用日益積累的科技力量加上須臾不松的風險意識,為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平安護航。

本報記者 張 宣

相關焦點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不如學看氣象雷達圖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會不會下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屬於常規的天氣預報。第三,當你有特殊需求,比如要出海滑板啊,需要坐個飛機去餵鴿子之類,建議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臨近天氣預報。臨近預報是預報未來1-6小時的天氣,畢竟早晚固定時間發布的預報具有局限性,不太與時俱進,預報員會根據後來實際觀察到的情況進行一些預報調整。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日前,"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氣象局科技發展處、北京市氣象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氣象中心的領導專家及墨跡天氣VP程倩、技術VP黃耀海出席啟動儀式現場,共同探討課題相關工作的開展進程。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劉勇向市民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本報記者陳飛波實習生王雨蒙攝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到底該信哪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省氣象臺對外開放,並回答市民提問。 李先生打開手機對記者說,蘋果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時西安大部多雲,溫度是11℃;手機QQ天氣顯示多雲,溫度是8℃;手機上下載的墨跡天氣軟體,顯示晴天,溫度是6℃。 氣象專家表示,首先要知道一點,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首先是氣象信息採集,包括高空、地面、衛星、雷達等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等;其次進行氣象信息處理;第三是進行天氣預報製作;最後通過氣象局、媒體等發布。
  •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天氣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許多市民對氣象觀測及天氣預報相關情況並不清楚。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太陽、地球與天氣」。當天上午9點,市氣象局舉行了氣象日開放活動,許多市民和學生團體走進氣象局,跟隨氣象專家了解天氣預報製作流程,參觀各種氣象觀測儀器,了解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等知識,並參與互動有獎問答,零距離感受氣象的奧秘。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雷達是用於警戒和預報中、小尺度天氣的主要探測工具之一。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 「智慧氣象」預報精準度達到6分鐘 還能為你私人定製
    現在  氣象有「智慧」  能自我判斷分析選擇  「這幾年,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甚至連時段都很準。」萬先生說,這顛覆了他對天氣預報的印象。  為啥預報越來越準了?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侯建忠表示,這得益於我省氣象監測的「智慧化」和預報的精細化。什麼是「智慧氣象」?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智慧氣象」,即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託於氣象科學技術進步,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現如今的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時候天氣預報已經準到「說什麼時候颳風就什麼時候刮、說什麼時候下雨就什麼時候下」,可有時候也會遇上說好的雨雪天氣遲遲不來、說好的晴天「說變臉就變臉」? 記者對河北省氣象臺、邢臺氣象局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了解一下,天氣預報是怎麼出爐的。
  •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據統計,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總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隊每年的全損船舶中歸因於氣象原因的全損艘數和總噸約佔
  • 「中國天氣通」:智慧氣象改變生活
    對用戶來說,天氣預報需要及時、準確,簡單實用最好。近期,華風愛科氣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攜手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一系列線下線上精彩活動,與三星手機會員親密互動,體驗「中國天氣通」強大功能,了解智慧氣象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近期我國仍需要重點防範海上大風的危害。海上大風為什麼來勢如此兇猛?它帶來的影響與危害究竟有多大?除了大風天氣以外,還有哪些海洋災害性天氣值得我們關注和防禦呢?在防禦海上災害性天氣的時候,氣象部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提供了哪些服務?《嘉賓訪談》欄目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尹盡勇和劉濤老師,和我們聊聊這些話題。
  • 天氣舞臺頻演「反轉劇」,各種影響因素變幻莫測——氣象預報如何...
    市氣象臺提前10天開始關注這次寒潮過程,經過對天氣形勢的充分研判和會商,精準預報了此次強降溫、大風、雨雪低溫冰凍過程。  塗小萍是市氣象臺資深預報員、正研級高工。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與氣象預報預測和服務相關的工作,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和青島奧帆賽演練氣象保障服務。2014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首席預報員,2020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
  • 為什麼氣象雷達能定量估測降水?
    在氣象臺發布的預警信息中,我們常能聽到一定時間內降水量的預報,例如「北京中北部未來兩天降水量將達100毫米」,「據預測,華盛頓將有一場大暴雨
  • 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從「看雲識天氣」的經驗傳承,到「二十四節氣」的韻律實踐;從1860年代第一張手繪天氣圖的誕生,到20世紀以數值模式為基礎的現代天氣預報體系的建立,人類對氣象預測的「精準」追求,從未停止。現代天氣預報通過衛星、雷達以及幾乎覆蓋全世界的天氣觀測網,完成對地球24小時不間斷的有效監測。而海量的觀測數據和基於物理基礎的數值預報系統,則組成了現代天氣預報發展的重要底座。超算、數據存儲和數據通信,參與到從數據獲取,傳輸,計算、到最後將預報結果發布到用戶手中的全流程得益於科技的強力支撐,天氣預報駛入發展快車道。
  • 雲南麗江機場氣象臺做好大風天氣氣象服務
    2月份以來,麗江機場午後大風天氣頻繁,陣風≥17m/s大風出現了10次,由於大風、風切變、不穩定氣流等天氣影響,造成飛機復飛、航班返改航事件已發生4起。為了保障氣象觀測預報業務的正常運行,為春運奉上貼心氣象服務,近期,航務部氣象臺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提升氣象業務能力,確保春運期間 「安全、文明、溫馨、和諧」。
  • 察風雲變幻 護船舶安瀾——中央氣象臺強化船舶氣象導航能力建設
    中央氣象臺依託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GFS)中的海洋天氣數值預報技術,同時吸納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具有多年航海經驗的資深船長,自主研發建設了氣象導航系統、氣象導航專業網站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導航App應用,組建了一支專業化的船舶氣象導航團隊(以下簡稱導航團隊),開展專業氣象服務。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世界氣象日全球變暖仍是主話題  世界氣象日到來前專家預言春秋兩季慢慢消失  天氣預報為何總報不準  [現象回放]前段時間,由於錯誤預報櫻花花期,日本氣象廳不得不向全國道歉。其實不僅花期,天氣預報報不準是常有的事,有人甚至開玩笑的說,氣象臺的預報要「倒著看」。天氣預報為什麼總是報不準?
  • 氣象局官員:氣象愛好者作天氣預報不會被"禁言"
    本報訊(記者 董鑫)昨天起,《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規定,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 航空智慧氣象助力數位化空管建設——華東空管局氣象創新實驗室來...
    調研交流會在氣象臺天氣會商室進行,華東空管局氣象創新實驗室魏超時等,寧波空管站綜合業務部部長陳劍波、氣象臺副臺長王曉禮、李琰以及氣象臺相關運行科室人員參加。交流會上,陳劍波首先對華東空管局創新實驗室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氣象臺分管預報和觀測業務的王曉禮向創新實驗室成員介紹寧波機場地區的複雜天氣、預報預警機制、氣象服務手段等方面的情況;分管設備的李琰介紹氣象臺現有的探測設備、主要軟體,前期氣象臺數位化調研工作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