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2021-01-13 三秦網

    氣象預報員劉勇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本報記者陳飛波攝

    劉勇向市民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本報記者陳飛波實習生王雨蒙攝

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到底該信哪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省氣象臺對外開放,並回答市民提問。 

手機上3個天氣預報咋都不一樣 

「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為何與氣象局發布的不太一樣?」市民李先生說,之前,他經常在報紙或者電視上了解天氣預報。前段時間,兒子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天氣預報軟體,隨時隨地想看就能看。 

李先生對比後發現,手機上的3個氣象數據,經常不一樣。李先生打開手機對記者說,蘋果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時西安大部多雲,溫度是11℃;手機QQ天氣顯示多雲,溫度是8℃;手機上下載的墨跡天氣軟體,顯示晴天,溫度是6℃。 

氣象專家表示,首先要知道一點,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首先是氣象信息採集,包括高空、地面、衛星、雷達等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等;其次進行氣象信息處理;第三是進行天氣預報製作;最後通過氣象局、媒體等發布。 

陝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劉勇說,製作天氣預報時會用到數值預報,這個數值預報有不同的模式,比如歐洲中心的、日本的、加拿大的等。其設計方案不同,最後得出來的數據也就不一樣。現在一些公司,沒有預報員,根據數值等,計算出結果直接發布,所以和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有所不同。 

根據我國氣象法規定,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另據報導,由於手機軟體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特點,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預置軟體,天氣信息採取「全球性」採集和發布方式,並未宣稱自己屬於「天氣預報」性質,因此對其氣象違法行為的認定造成困難。 

從算盤計算到智慧氣象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智慧氣象」。陝西省氣象局局史館對外開放,很多市民前來參觀。「算盤和天氣預報有啥關係?」一位女士看著陳列品驚訝地問。工作人員笑著說,這是上世紀70年代前,氣象統計使用的算盤。如今,隨著科學技術和計算機水平的發展,氣象預報變得越來越智能化。那麼,什麼是智慧氣象呢?表現為深入應用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等新技術,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在我們這個系統上點一下滑鼠,被點擊的地方,3公裡範圍內的溼度、溫度、風向、有無降水等信息就顯示出來了,這樣的預報更精確。」工作人員介紹,現在每3公裡有這樣一個點,而之前西安只有一個這樣的點。 

首席記者姬娜 實習生高樂

相關焦點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在中心氣象臺預報平臺,大家對往日感覺神秘的天氣預報製作過程感到好奇,通過與首席預報員的「零距離」接觸互動,了解了天氣預報背後的許多「神秘故事」。隨後,同學們到電視預報製作演播廳,了解電視天氣預報的製作,上鏡頭也做了一會「電視天氣預報主持人」,指點「五洲風雲變幻」。
  • 世界氣象日 公眾「在線」了解氣象知識
    本報長沙訊 3 月 23 日是第 60 個 " 世界氣象日 ",主題為 " 氣候與水 "。3 月 20 日下午,根據今年疫情特殊情況,湖南省氣象局採用線上網絡視頻的方式舉辦 2020 年世界氣象日新聞發布會。
  • 科普│如何精確製作出天氣預報
    我們在觀看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的時候,看著節目主持人三言兩語就把未來兩天的天氣娓娓道出,顯得輕鬆自如。其實,這短短幾分鐘的節目,凝聚了我國數萬氣象工作者、甚至包括全球氣象工作者的勞動和心血。,然後轉發世界各地。
  • 科普氣象知識
    近日,位於柯橋區氣象局內的氣象災害展示與體驗活動站迎來了首批參觀者,在「小球大世界」項目上,當大家通過光影技術,在直徑2米左右的碳纖維球體上,看到立體展現出來的氣象實時雲圖、全球地形地貌、全球衛星雲圖等內容時,紛紛驚奇不已。在天氣預報影視製作室,參觀者又體驗了一回「我是氣象播報員」,用一本正經、活潑搞怪、優雅含蓄等方式錄製了多版本的天氣預報。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
  • 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去市氣象臺看看就知道
    一、時間:2020年8月2日(周日)上午8:00-11:40二、地點:株洲市政府門口公交車站(上午8:00準時籤到)三、對象:6至16歲學生,共60人四、活動主題及內容(一)活動目的:參觀氣象局,了解氣象知識、開展氣象科普活動。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中國日報3月23日電(記者楊澤坤)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太陽,地球與天氣)。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了主題為「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科普報告,講述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由於數值天氣預報要利用各種手段(常規的觀測,雷達觀測,船舶觀測,衛星觀測等)獲取氣象資料,因此,必須恰當地作氣象資料的調整、處理和客觀分析。由於數值天氣預報的計算數據非常之多,很難用手工或小型計算機去完成,因此,必須要有大型的計算機。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由於農業生產剛剛起步,水利工程條件缺乏,就需要依靠氣象觀測指導農事活動。古代先人所總結出的二十四節氣在當時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今天也為我們所熟知。根據二十四節氣以及長期觀測總結出來的經驗,出現了許多如:「天上魚鱗般,曬穀不用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的天氣諺語。根據史料記載,到漢代時,人們已經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
  • 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今天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我們一起揭開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精準氣象預測,探索未知,創造奇蹟通曉氣象,精準預測,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是人們對大氣科學不斷探索的源動力。1910年代,Lewis Fry Richardson第一次將應用差分算法的天氣圖內插到網格上,手繪了第一張「手工數值天氣預報」,不過依賴人工計算,一百多人耗時一年多,這樣的預報結果出來早已失去意義。直到超級計算機出現,讓氣象與科技並軌,才讓預報「快速」又「精準」成為可能。
  • 石家莊市圖書館氣象科普講座帶您了解天氣知識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這一天,在市圖書館,市氣象學會理事長趙彥廠給市民帶來一場豐富而實用的氣象科普講座。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正式將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紀念日,近年來世界氣象日的宣傳和紀念活動更多地旨在宣傳氣象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和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世界氣象日每年確定一個宣傳主題,2018年的主題是「智慧氣象」。
  • > 氣象百科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
    摘要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摘要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 【氣象日現場】氣象局裡觀氣象
    3月23日,家住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的陳大媽一大早和老伴來到了中國氣象局,在氣象局裡的觀測場裡,她一邊聽志願者講解觀測儀器的作用,一邊提出自己的疑問。  陳大媽告訴記者,有一次她在電視上看到氣象先生宋英傑的訪談節目,並對宋英傑講述的通過查看衛星雲圖做預報的事情留下了深刻影響。因此,今年的「3·23」她特地來到氣象局,想問問相關專家,作為普通市民,能否通過衛星雲圖來自己預報天氣。
  • 北京南郊觀象臺: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豐富多彩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3月24日,北京市氣象局在南郊觀象臺舉行」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圍繞「智慧氣象」主題,開展了氣象科普展覽、氣象知識競賽、全國氣象科技周logo投票徵集等系列科普活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在現場與公眾互動。
  • 世界氣象日!豐富的線上活動邀你走近氣象知識
    以線上為主,用新媒體、融媒體傳播世界氣象日主題和氣象科普知識。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世界氣象日,省氣象局組織了豐富的線上活動,讓大家足不出戶了解氣象知識。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陝西省氣象局、陝西省氣象學會聯合組織全省氣象部門於3月中旬-4月中旬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2007年2月3日,聯合國氣候報告直指全球變暖。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德國一個村莊在最近兩個冬天裡的不同景象。  明天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宣傳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的確,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已經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人們對氣象的關注程度也正與日俱增。今年夏天會不會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天?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大家每天都會看天氣預報,相信大家心中總會有這樣的疑問: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其實它是計算機「算」出來的。天氣預報員先用計算機解出描述天氣演變的方程組,「算」出未來天氣;再通過分析天氣圖、氣象衛星資料等,結合積累的經驗,做出未來3天至5天的具體天氣預報。
  •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5日 15:53:37 | 作者:蔣昊非 | 編輯:許琳琳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準?什麼時候升溫、什麼時候降溫,為什麼可以提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