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2020-12-06 華為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原來這些故事都與氣象有關——《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通過氣象觀察,預測未來幾天必有大霧,令士兵劃著草船鑼鼓喧天迷惑曹軍,成功借得十萬支箭;諸葛亮判斷未來將有東南大風出現,獻出火攻之計,火借風力,最終讓曹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大敗。

回顧過往,諸葛亮對氣象知識的妙用獲得兩次戰役大捷。放眼今天,氣象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天氣預報裡總提到局部地區有大雨,「局部地區到底是哪,它為什麼總在下雨」「我的航班怎麼又取消了」······關於天氣與生活,你是不是也有這些不解?

今天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

我們一起揭開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精準氣象預測,探索未知,創造奇蹟

通曉氣象,精準預測,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是人們對大氣科學不斷探索的源動力。從「看雲識天氣」的經驗傳承,到「二十四節氣」的韻律實踐;從1860年代第一張手繪天氣圖的誕生,到20世紀以數值模式為基礎的現代天氣預報體系的建立,人類對氣象預測的「精準」追求,從未停止。

1910年代,Lewis Fry Richardson第一次將應用差分算法的天氣圖內插到網格上,手繪了第一張「手工數值天氣預報」,不過依賴人工計算,一百多人耗時一年多,這樣的預報結果出來早已失去意義。

直到超級計算機出現,讓氣象與科技並軌,才讓預報「快速」又「精準」成為可能。現代天氣預報通過衛星、雷達以及幾乎覆蓋全世界的天氣觀測網,完成對地球24小時不間斷的有效監測。而海量的觀測數據和基於物理基礎的數值預報系統,則組成了現代天氣預報發展的重要底座。

超算、數據存儲和數據通信,參與到從數據獲取,傳輸,計算、到最後將預報結果發布到用戶手中的全流程

得益於科技的強力支撐,天氣預報駛入發展快車道。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升,在世界範圍排名前列,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高達90%,颱風路徑誤差小於70公裡······

因為準確預測,提前預警,中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零傷亡奇蹟——默戎奇蹟。2016年7月17日,湖南省古丈縣默戎鎮發生山洪地質災害,默戎鎮5個小時降水總量達200多萬噸,相當於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特大暴雨迅速匯流,山洪暴發,泥沙俱下,致災性極強,殺傷力驚人。如果沒有提前防範,極有可能出現群死群傷。但氣象部門提前做出暴雨橙色及紅色預警,相關部門立即組織群眾轉移,儘管山洪、泥石流突如其來,但整個防禦措施周密細緻、有條不紊,最終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實現人員零傷亡。

對氣象的觀察、預警及運用,使人們的生活免遭很多自然災害之苦,這背後有中央氣象臺幾代專家、數十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研發出了數值預報系統——GRAPES。其中GRAPES_MESO 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已經將解析度提升到了3km x 3km,更加精細的精度網格,意味著預報精準度將再次得到提升。

淬鍊科技能量 賦能人類智慧生活

人造衛星和預報模式日漸強大,面對海量的氣象監測數據,全球氣象工作者正在尋求更高效的技術助力,如數據存儲和處理,以便更快地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更新鮮、更有用的氣候模式,幫助更好地進行天氣預報。

除了大災預警,精準天氣預測也被應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細節。開篇提到的氣象疑惑,也因而能夠得到更加準確的解答。局部地區,是伴隨著雷雨大風冰雹等「小尺度」天氣預報的一個痛點,隨著預報能力的精度提升,「局部地區」將會退出歷史舞臺。至於航班會不會延誤,何時能起飛,看雷達圖像,也能提前預知,如果看到下面雷達圖呈現出「西紅柿炒雞蛋」的顏色,百分百是要被延誤的。

應用機器學習製作雷達短臨外推預報

(華為OceanStor存儲)

那麼,科技力量如何支撐氣象學科?

以覆蓋全球的0—30天氣象監測預報系統為例,需要建立計算能力達30PFlops和配套90PB(1PB相當於1000個容量1TB的移動硬碟)存儲的全局高性能計算系統,以及計算規模超過10000核1000臺以上通用伺服器及虛擬機和配套30PB存儲的配套雲計算及存儲系統。

海量的數據流轉需要萬兆以上的網絡帶寬支持。前端100毫秒量級的高時效高吞吐解析及數百人並發訪問時,需要後端提供10毫秒量級的高性能響應,天氣預報過程中海量數據爆發式增長以及對系統高性能的訴求,帶來了數據存儲成本高、分析效率低和管理複雜等難題,迫切需要更高效更優成本的存儲。華為OceanStor存儲,採用高效的彈性EC算法可以達到91%的磁碟利用率,讓海量數據儲存成本更優;通過文件、對象和大數據等非結構化協議互通避免不同設備間的數據遷移,讓多樣性數據使用效率更高;還引入了基於AI技術的運維,實現從資源發放到故障定位實現全方位智能,讓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更簡。華為OceanStor存儲,成為海量數據存儲和多樣性數據使用的最佳選擇。

觀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已融入生活日常

世界氣象日已經60歲了,但現代天氣預報仍然是一份年輕的事業,如何讓預報更精準,更好地服務人類——科技賦能氣象事業,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對待天氣預報事業,中國氣象人將不斷淬鍊科技智慧,把握天氣變化,守護每一個人,每一寸土地。

今晚,當天氣預報節目「漁舟唱晚」的樂聲響起,你會不會有別樣的觸動?

截至2019年底,華為OceanStor分布式存儲已進入全球超過60個國家,服務金融、運營商、大企業等多個行業超過2000家客戶,成為了企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海量、多樣性數據承載的首選存儲。

華為OceanStor分布式存儲

海量數據 安心之選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中國日報3月23日電(記者楊澤坤)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太陽,地球與天氣)。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劉勇向市民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本報記者陳飛波實習生王雨蒙攝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到底該信哪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省氣象臺對外開放,並回答市民提問。 手機上3個天氣預報咋都不一樣 「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為何與氣象局發布的不太一樣?」市民李先生說,之前,他經常在報紙或者電視上了解天氣預報。前段時間,兒子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天氣預報軟體,隨時隨地想看就能看。 李先生對比後發現,手機上的3個氣象數據,經常不一樣。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了主題為「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科普報告,講述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無棣:世界氣象日「玩轉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春雨報導 3月19日,山東省無棣縣氣象局聯合無棣縣第三實驗小學共同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共慶世界氣象日。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為老師同學們發放了各類氣象科普及防災減災材料,組織觀看氣象宣傳片、氣象應急指揮車等裝備模型,並結合今年世界氣象日「太陽、地球與天氣」的主題開設了一節獨特的氣象大講堂,課上通過有獎知識問答、氣象觀測站紙模拼裝等有趣的形式,為同學們生動講解了太陽活動對地球天氣及氣候的影響、氣象觀測的工作過程、氣象災害和預警信號等知識,幫助同學們認識氣象了解氣象。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節日的臺站彩旗飄揚,標語醒目,「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是2012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觀象臺副臺長熱情地介紹說:「南郊觀象臺是北京地區氣象觀測站中唯一一個參加全球常規氣象資料交換的臺站,所以一般用觀象臺的觀測資料來代表北京的氣象資料和天氣狀況,它在全國氣象站網系列和天氣圖上的臺站代碼為54511」。
  • 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nbsp&nbsp&nbsp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看雲識天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這類的諺語大家一定很熟悉。
  • 世界氣象日 公眾「在線」了解氣象知識
    本報長沙訊 3 月 23 日是第 60 個 " 世界氣象日 ",主題為 " 氣候與水 "。3 月 20 日下午,根據今年疫情特殊情況,湖南省氣象局採用線上網絡視頻的方式舉辦 2020 年世界氣象日新聞發布會。
  • 世界氣象日: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氣象諺語嗎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著氣象變化的奧秘。在那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預報天氣的時代,廣大勞動人民憑藉著自己的經驗,一點點總結出了這些有趣又很有道理的氣象諺語,用來方便人們的生活和勞作。時至今日,這些諺語還仍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我們快速地了解天氣情況。
  • 走近你,天上的雲——寫在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
    每年的3月23日為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觀雲識天。省氣象局在氣象日到來之際舉行了豐富的氣象科普活動,包括科普講座、攝影大賽等。   3月22日,氣象專家接受記者專訪,帶大家走進雲的世界。   春夏多積雨雲,秋冬多層雲   「雲是天氣現象的搖籃。」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的整體實力已有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為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撐——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如約而至。今年,「觀雲識天」這一主題吸引了一眾「氣象粉」參與熱議。坐看雲捲雲舒,除了為生活增添愜意的美感外,還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生產活動息息相關。
  • 世界氣象組織推出全球城市天氣預報網站法文版
    世界氣象組織推出全球城市天氣預報網站法文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30日 23:18 來源:   新華網香港1月30日電 香港天文臺30日宣布,受世界氣象組織委託,由香港天文臺與法國氣象局協作建立的全球官方城市天氣預報網站之法文版本正式開通
  • 世界氣象日氣象專家教你「觀雲識天」
    「為什麼溫江這兩天會頻繁出現陰雨天氣?」「為什麼成都的藍天總是這麼羞澀?」「二氧化碳是不是影響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為紀念第57個世界氣象日,3月23日,溫江區氣象局開展「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宣傳系列活動,當天百餘名師生走進溫江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了解氣象科普知識。
  • 世界氣象日!豐富的線上活動邀你走近氣象知識
    以線上為主,用新媒體、融媒體傳播世界氣象日主題和氣象科普知識。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世界氣象日,省氣象局組織了豐富的線上活動,讓大家足不出戶了解氣象知識。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陝西省氣象局、陝西省氣象學會聯合組織全省氣象部門於3月中旬-4月中旬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撰文/陳星(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氣象學系副主任)2018年10月,聯合國發布了最新的氣候報告,認為極端天氣將在全球範圍內更頻繁地出現。2019年1月30日,異常強大的寒流席捲美國中西部,極寒天氣導致了學校停課、交通癱瘓等惡劣影響,並造成多人傷亡。
  • 氣象圖_氣象圖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氣象圖氣象圖是用於分析大氣物理狀況和特性圖表的統稱。氣象圖也叫天氣圖。根據不同要求和目的而有多種類別。通常專指根據同一時刻測得的各地天氣實況,用數值或符號按一定格式填在空白地圖上,反映廣大地區天氣實況和形勢的圖。氣象圖主要有地面氣象圖和高空氣象圖兩種。
  • 北京南郊觀象臺: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豐富多彩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3月24日,北京市氣象局在南郊觀象臺舉行」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圍繞「智慧氣象」主題,開展了氣象科普展覽、氣象知識競賽、全國氣象科技周logo投票徵集等系列科普活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在現場與公眾互動。
  • 遼寧:小學生探索氣象奧秘開啟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3月17日的瀋陽市氣象科普館熱鬧非凡,充滿好奇心的參觀者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世界氣象日期間,遼寧氣象部門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  3月17日,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來自瀋陽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少年新聞學院遼寧分院的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共同走進了瀋陽市氣象科普館,參與探索氣象奧秘活動。
  • 2017年世界氣象日主題——觀雲識天
    在大氣科學領域,雲可幫助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在天氣預報預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還是氣候變化研究中不確定性要素之一。來自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消息,2017年世界氣象日(3月23日)將「觀雲識天」作為主題,以突出表現雲在天氣氣候預測和水循環中的巨大作用。縱觀歷史,藝術家、詩人、音樂家、攝影師和無數愛好者無不從雲身上汲取靈感,將其訴諸線條、詩句、音符和光影。
  • 觀雲識天——「3·23」世界氣象日訪談
    [2017-3-23 10:00:00][主持人]: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在今年的「3·23」來臨之際,我們邀請到省氣象局副局長楊金彪,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呂軍、應急與減災處處長劉文菁、觀測與網絡處副處長李崇志,政策法規處副處長魏祥年、省氣象臺副臺長俞劍蔚、省氣候中心副主任陳兵、省氣象探測中心主任王冰梅
  • 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高敬  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  「最熱的10年」  「氣候和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人們常常所說的風調雨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說,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又稱極端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