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網友,上午好!歡迎參與省政府門戶網在線訪談活動。 [2017-3-23 10:00:00] |
[主持人]: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在今年的「3·23」來臨之際,我們邀請到省氣象局副局長楊金彪,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呂軍、應急與減災處處長劉文菁、觀測與網絡處副處長李崇志,政策法規處副處長魏祥年、省氣象臺副臺長俞劍蔚、省氣候中心副主任陳兵、省氣象探測中心主任王冰梅、省氣象學會秘書長賈延安等領導和專家,在線解答大家關心的氣象日和有關氣象的問題。 [2017-3-23 10:00:51] |
[主持人]:楊局長,歡迎你們!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會確定一個紀念主題,請您先給我們介紹一下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好嗎? [2017-3-23 10:01:13] |
[楊金彪]: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上午好!今年是我們在省政府門戶網站和大家一起在線「說氣象」的第10年了,前幾年我們分別從天氣、氣候、氣象防災減災、氣象與民生、氣象技術發展等不同的主題,和大家交流過天氣氣候的相關知識。 [2017-3-23 10:01:46] |
[楊金彪]: 今年是第57個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觀雲識天」。「祥雲在天,美景無邊。」古代以「祥雲籠罩,紫氣東來」來形容帝王之氣,可見古代就有觀雲識天象。我國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也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來預判天氣走勢,並總結出一些諺語代代流傳。觀雲識天在現代天氣的監測和預報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尤其是衛星和雷達等新型觀測手段的發展為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7-3-23 10:02:45] |
[楊金彪]: 如今科學家們了解到,雲在調節地球能量的平衡、氣候和天氣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它們有助於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對今年的主題的解讀中也提到,了解雲對於預測天氣條件、模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預測可用水資源極為重要。因此我們不僅要「觀雲識天」,更需要努力把我們所掌握的關於雲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提高決策者應對天氣、氣候風險的能力。 [2017-3-23 10:04:09] |
[主持人]:自古以來,人們就嘗試著依靠觀看雲層天象來預判天氣走勢,並總結出一些相關諺語代代流傳。那麼「觀雲識天」真的靠譜嗎? [2017-3-23 10:04:28] |
[楊金彪]: 雲就像是天氣的「臉面」,天上掛什麼雲,對應什麼樣的天氣,觀雲識天有一些規律可循。不同形狀、高度的雲,指示不同的天氣。比如說層狀雲對應較為穩定的均勻的天氣現象,出現這種雲時,如果降雨一般會呈現出連綿不絕的特點;而積雲代表不穩定,如果降雨就會對應範圍較小的陣雨或雷雨,有時會出現短時強降雨,甚至閃電或者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如若積雲的高度大於其寬度時則屬於濃積雲,濃積雲若進一步壯大就可能成為積雨雲,雲的上部一般會有冰的結晶出現,它預示著較強的降水即將出現。 [2017-3-23 10:05:42] |
[楊金彪]: 看雲識天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用來判斷天氣的變化,所以農諺有時候會有一些用處。當雲隨天氣系統發展的規律變化時,看雲識天氣的準確性比較高。比如你先看到了捲雲,接著又看到了有組織的高積雲、層狀雲,雲量越來越多,雲底越來越低時,這時候就意味著高空槽或冷鋒逼近,快要下雨了。 [2017-3-23 10:06:30] |
[楊金彪]: 當然,看雲識天氣準確率不是非常高,雲自身演變時的偶發因素,地域差異,地形條件等都會使這種經驗失靈。所以,看雲識天氣最終還是需要藉助於現代更為精確的探測技術。觀雲只能預測短時天氣狀況,而且有時候雲與雲之間的形狀比較相似,判斷起來比較困難,並且雲的發展演變較快,對天氣的預測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2017-3-23 10:07:24] |
[主持人]:現代氣象觀測可依賴的高科技手段越來越多,氣象部門目前對雲有哪些觀測手段呢? [2017-3-23 10:07:39] |
[楊金彪]: 傳統的「觀雲」方法主要是依靠人工肉眼觀測。但是,由於人工觀測存在著主觀性強、不能定量、觀測不連續等缺點,自2014年1月1日起,中國氣象局取消了雲狀觀測和13種天氣現象觀測。取消部分天氣現象觀測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部分觀測項目可以通過雷達、衛星等其它新型觀測手段代替。目前我省有九部天氣雷達,通過雷達觀測數據可以生成多個觀測產品。另外還有三套L波段探空雷達,九部風廓線雷達。[2017-3-23 10:08:56] |
[楊金彪]: 一些臺站採用衛星雲圖、都卜勒雷達、雷射雲高儀、雷射雷達、雲量儀、能見度儀、感雨器、雨滴譜儀實現雲、能見度、降水類和視程障礙類天氣現象的自動觀測。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臺站來講,目前雲的觀測主要還是目測。 [2017-3-23 10:09:31] |
[楊金彪]: 從氣象觀測的發展趨勢來看,人工觀測項目會逐漸減少,未來雲高、雲量等傳統目測項目,可以藉助自動觀測設備開展實時(逐分鐘)、連續、定量化、客觀化的觀測,這些觀測數據還可以通過一整套複雜的處理,進入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改進預報水平。 [2017-3-23 10:10:08] |
[主持人]:雲系的變化與我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網友已經提問了,我們來看一下。 [2017-3-23 10:10:24] |
[網友 踏雪無痕]問: 氣象觀測員具體是如何觀測雲的呢? [NO.1] |
[李崇志]:氣象觀測員每天都要進行多次觀測,根據云的外形特徵、結構特點和雲底高度來識別雲量、雲狀、雲高。雲量的多少,全憑目測雲塊佔據天空的面積來估計,天氣預報廣播中的晴、少雲、多雲和陰,就是根據云量的多少來劃分的。現在,有許多氣象愛好者或志願者也會將觀測到的雲狀、雲類和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溼度等氣象數據傳給氣象部門。 觀測員在實際觀測時,會儘量選擇在能看到全部天空開闊地點或平臺來觀測雲,並且需要關注云的連續演變。觀測時,如果陽光較強,觀測員要戴黑色(暗色)眼鏡進行觀測,從而避免太陽輻射的影響。觀測員目測雲高時根據云塊大小、亮度、顏色、移動速度等情況,結合本地常見的雲高範圍進行估測。 [2017-3-23 10:11:43] |
|
[網友 遙遠]問: 請問衛星是如何洞察雲內的秘密的呢? [NO.2] |
[李崇志]:這位網友的問題很專業啊。其實氣象衛星可以說是一個高懸在太空的自動化高級氣象站,它的本領來自於它攜帶的氣象遙感器,這種遙感器能夠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的可見光、紅外與微波輻射,並將它們轉換成電信號傳送到地面,地面接收站再把電信號復原繪出各種雲層、地表和洋面圖片,進一步處理後就可以用來判斷天氣的變化趨勢。氣象衛星可以拍攝衛星雲圖;可以觀測雲頂溫度、雲量和雲內粒子的相態等;可以觀測到陸地表面的狀況,如冰雪和風沙,以及海洋表面的溫度、海冰和洋流等;可以觀測大氣中水汽總量、溼度分布、降水區和降水量的分布,等等。這些觀測內容對我們監測天氣系統的移動和演變,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都十分有利。 [2017-3-23 10:13:06] |
|
[網友 在水一方]問: 在天氣預報節目上經常能夠看到各種衛星雲圖,預報員是如何看衛星雲圖識天氣的呢? [NO.3] |
[呂 軍]:其實大家在天氣預報節目上看到的衛星雲圖有很多種,有水汽雲圖、紅外雲圖、可見光雲圖等等,每種雲圖都包含著大量的大氣環境信息,如水汽雲圖直觀地表示了大氣中水汽的分布,可見光雲圖上色調的變化反應了雲的厚度差異,大而厚的積雨雲色調最白,紅外雲圖上色調取決於其本身的溫度,雲頂越高、溫度越低、色調越白。 當然作為一名預報員的話對雲圖的了解需要更加精細,例如雲的顏色、紋理、運動、邊界等等特徵。預報員從雲圖中提取信息後需要快速地識別出各地的天氣系統和大概天氣,同時還需要結合環流形勢的分析,才能夠對未來天氣的變化和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出判斷。大家對颱風的雲圖一定不陌生,颱風雲圖的不同形狀、不同位置都反映著不同的信號。從雲圖上如果看到颱風雲系非常緊密結實,颱風眼清楚,這樣的颱風還在增強;如果颱風眼不清楚、颱風雲系鬆散面積擴大,則說明此時的颱風已開始減弱。而颱風眼周圍經常有發展很強盛、類似於燒開的水冒泡的雲系,這些區域雲頂發展比較強盛,因而降水一般都比較強。如此一來,預報員便可以從雲圖中解讀出大量的信息,並應用到實際預報當中。 [2017-3-23 10:14:40] |
|
[網友 曉寧]問: 天氣預報是通過看衛星雲圖來做的嗎?是不是衛星越先進,預報就可以越準確了? [NO.4] |
[俞劍蔚]:的確,衛星雲圖對於天氣預報非常重要,但現代天氣預報技術是一個複雜龐大的體系,氣象衛星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果說天氣預報僅僅通過看衛星雲圖來做,那就是對天氣預報存在比較大的誤解了。天氣預報所需要的數據資料中還包括大量的地面觀測資料。目前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氣溫、降水、風、氣壓等氣象要素地面觀測站,既有人工觀測站,也有全自動觀測站,它們全天候地為天氣預報提供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數據。同時,還有數以千計的高空觀測,各種專項和特種觀測。氣象衛星數據的確很重要,氣象雷達的觀測數據也非常重要。在獲取了這些豐富的觀測資料後,全球就形成了一個數據天氣網,在這些觀測數據基礎上,運用極其複雜的數值預報技術進行計算,再由預報員對模式結果進行研判,才能得到今天人們天天關心的天氣預報。所以衛星雲圖不能跟天氣預報畫等號,但衛星遙感成像技術近些年來的發展,的確為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17-3-23 10:16:09] |
|
[網友 花常開]問: 氣象衛星每天為氣象部門提供大量的第一手的大氣監測資料,也為每天的天氣預報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氣象衛星除了在天氣預報方面的應用以外,還有沒有其它的應用? [NO.5] |
[劉文菁]:氣象衛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天氣預報方面,在颱風、暴雨、強對流、鋒面等天氣系統的監測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氣象衛星不僅僅能夠觀察雲的系統以及它們的演變,在洪澇、乾旱、沙暴、積雪等自然災害,森林與草原火災、大氣和水汙染、城市熱島等生態環境的的監測工作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省近幾年來還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太湖藍藻水華的發生、發展,監測秸稈焚燒火點的情況,為有關部門防控太湖藍藻水華和秸稈焚燒提供依據。可以說,氣象衛星在減災防災、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顯著。 [2017-3-23 10:17:28] |
|
[網友 Miss高]問: 既然氣象觀測已經越來越走向自動化,那以後是不是就不需要人工參與了呢? [NO.6] |
[王冰梅]:目前,氣象觀測系統中,自動觀測儀器已經代替了絕大部分人工觀測,在溫度、溼度、氣壓、降水、能見度,甚至雲的觀測方面實現了自動化。然而,自動化觀測系統中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僅承擔著設計建設方案、安裝調試儀器,日常維護保養、設備運行狀況的監控等任務工作,還需要及時修復設備故障,對觀測數據進行質量控制,並且不斷總結設備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改進設備性能......我們必須認識到,觀測自動化,雖然把觀測員從簡單重複、勞動密集型的日常操作中解放出來,但是要求觀測員具備更高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滿足現代業務工作的需要。 [2017-3-23 10:18:44] |
|
[網友 艾琳達]問: 經常會聽到氣象臺站因為探測環境遭受破壞而被迫搬遷的事情,那氣象部門對探測環境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吶? [NO.7] |
[魏祥年]:是的,作為氣象主管部門,我們一直高度重視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但是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等客觀原因,不同程度影響了氣象探測數據的連續性、均一性和代表性,從而直接影響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中央一直講建設法治政府,我們也希望能通過法律法規來解決這一問題。今年3月1日省政府剛剛發布實施了《江蘇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辦法》,辦法規定了需要加強宣傳增加全體公民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意識,增設探測環境保護標識,以及多部門協作以加強保護區域內建設項目的管理;必要時啟動行政執法程序,各方努力形成監管合力,解決好當前在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017-3-23 10:20:08] |
|
[主持人]: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形狀奇特的云:滾軸雲、帽子云、波浪雲、……它們有的宛如長蛇,橫臥天際;有的薄如羽毛,輕盈柔軟;有的美如油畫,色彩絢麗……千姿百態,讓人驚嘆不已。那麼,這些各種形狀的雲是怎樣形成的呢? [2017-3-23 10:20:47] |
[李崇志]: 雲的產生和消散以及各類雲之間的演變和轉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條件和大氣運動的條件下進行的。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發形成水汽,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雲的外觀。雲團發展,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以雨雪等形態落到地面上、湖海裡,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因此雲也是地球上龐大的水循環的有形結果。 [2017-3-23 10:21:51] |
[李崇志]: 雲系變幻莫測,是什麼氣象因素讓雲變得如此「調皮」呢?溫度、溼度、氣壓、地形、海陸過渡帶等都會對雲的形態造成影響,而垂直上升運功和水平風是雲形態多變的主要原因。 [2017-3-23 10:22:15] |
[李崇志]: 萬變不離其宗,在普通人看來形狀各異的雲,在預報員眼裡,分為三種:積狀雲、層狀雲和波狀雲,它們皆因垂直上升運動而形成。積狀雲是大氣對流的產物,這種雲底部平坦,頂部凸起,積狀雲發展旺盛就會形成高大雲山,雷暴天氣就可能發生了。如果遇到鋒面、氣旋或者地形,氣流緩慢抬升,那就形成層狀雲了。波狀雲的樣子如水紋一般,它是大氣的波動、湍流和輻射冷卻形成的。水平風也會「打造」出各式各樣的雲。它就像一把大風扇,左邊扇右邊吹,不一會兒,一朵樣貌姣好的雲就形成了。比如積狀雲,頂部叫雲砧,就是被風吹得往前伸的結果。 [2017-3-23 10:23:37] |
[網友 圈兒裡的人]問: 聽說人工增雨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進行的,還需要一定的作業條件,是不是跟雲的特點有關? [NO.8] |
[劉文菁]:是的,人工增雨的確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進行的,它必須具備3個條件,實際上就是要有一定的自然降水條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上升的氣流,三是要有足夠的凝結核。由於大氣中可能存在凝結核數量不夠的情況,這時我們可以人工播撒凝結核以促進降水的形成。 根據自然雲的溫度特徵,對於溫度低於0℃的雲,我們稱為冷雲,溫度高於0℃的雲稱為暖雲。冷雲中往往存在過冷卻水滴,通過在雲適當的發展階段,在雲中適當部位播撒催化劑,例如乾冰、液氮可以直接在雲中快速降溫形成冰晶,或者增加碘化銀微粒等凝結核濃度,促進過冷水滴形成更多的冰晶,加速雲的發展,引發雲層降水或增加降水強度。理想情況下,1克催化劑就可生成數量級為1萬億個的冰晶。而對於溫度高於0℃的暖雲,主要是向雲中播入直徑略大於0.04毫米的食鹽、氯化鈣等吸溼性顆粒,促進雲滴的碰並過程發生,從而提高大雲滴的比例,引發暖雲降水或增加降水的強度。 [2017-3-23 10:25:11] |
|
[主持人]:楊局長,就像您剛才提到的,觀雲測天的數據是預測天氣變化的基礎,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今年的主題的解讀中也提到了理解和認識雲,對於模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也至關重要。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2017-3-23 10:25:45] |
[楊金彪]: 大家慢慢都知道了,現代的天氣預報的進步離不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是指根據大氣實際情況,在一定的初值和邊值條件下,通過大型計算機做數值計算,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動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現象的方法。同樣的,氣候模式是用於氣候的模擬或預測,是研究氣候變化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2017-3-23 10:26:42] |
[楊金彪]: 但是由於科學認知水平有限,目前對於氣候系統中各類物理、生物和化學過程的認識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中模式對於雲的模擬誤差是氣候模式中最重要的不確定性來源之一。模式對於雲的形成以及其輻射相互作用的模擬能力有限,不能準確評估高層雲的正反饋和低層雲的負反饋對氣溫的定量作用。而模型的解析度較低,不能很好地模擬小尺度上的雲的變化過程,導致大尺度上的雲的模擬誤差也很大。所以進一步加強對雲的理解和認識,建立更加完善的氣候模型,對研究未來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2017-3-23 10:27:49] |
[主持人]:過去這一年江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這與氣候變化有何關聯嗎? [2017-3-23 10:28:11] |
[楊金彪]: 去年以來,我省確實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應該說是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氣溫上升並不是氣候變化的唯一表現形式,氣候變化正在破壞季節的自然格局,並增加了暴雨、熱浪、乾旱和強對流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去年以來,江蘇氣候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暴雨洪澇和強對流災害重,太湖流域、江南運河及南京秦淮河出現嚴重汛情,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大,氣候年景較差。 [2017-3-23 10:29:12] |
[主持人]:這果然是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又有很多網友提問了,我們來看一下。 [2017-3-23 10:29:27] |
[網友 sunny]問: 剛過去的冬天感覺不太冷,是否為暖冬? [NO.9] |
[陳 兵]:你的感覺很對。2016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回升,冬季氣溫一直居高不下。 2016-2017年的冬季,全省大部地區暖和得一點沒有嚴寒的感覺。2016年12月-2017年2月全省平均氣溫5.5℃,較常年同期偏高1.9℃,為1961年來最暖的一個冬季。主要原因是這個冬季歐亞大陸中高緯地區以緯向環流為主,西伯利亞高壓正常偏弱,我省受500hPa高度場正距平控制,不利於冷空氣南下,影響我省冷空氣較少,強度也不強,因而造成我省冬季氣溫異常偏高。 [2017-3-23 10:30:33] |
|
[網友 阿傑]問: 去年6月23日下午14時至15時,鹽城阜寧、射陽等地發生歷史罕見龍捲極端天氣,造成巨大生命財產損失。能給我們介紹目前龍捲的預報現狀嗎?目前氣象部門在強對流天氣預報方面主要有什麼手段和方法? [NO.10] |
[俞劍蔚]:這位網友的問題提得很實際。目前我們的預報能力和水平還無法對龍捲風進行準確監測和預報。由於龍捲風時空尺度很小,在現有觀測網密度下很難精確發現,所以對龍捲風最大風力及其影響程度的判斷基本是通過災後調查確定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發布龍捲風預警,平均也僅能提前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在這一方面,我省氣象部門近年來做了許多嘗試,在強對流天氣預報和預警技術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國氣象局決定在江蘇開展強對流分區預警試驗性業務,也為我國早日攻克龍捲預警難題打下基礎。 目前在短時臨近預報中,預報員首先需要熟知不同強對流天氣的概念模型、季節特徵,關注熱動力指標與氣候平均的明顯差異,還需要理解不同類型強對流天氣的熱動力指標區別,才能夠對強對流過程中可能伴有的災害性天氣類型做出較為全面和準確的判斷。實際臨近預報時,預報員需要綜合分析應用各種觀測資料,特別是雷達和自動站地面觀測資料,做好對已有對流系統的外推預報,尤其要從中獲取其未來生成及發展趨勢的信息。 [2017-3-23 10:32:12] |
|
[網友 笑顏]問: 繼2016年6月23日發生龍捲後,3月1日阜寧又發生了11級大風,並造成人員傷亡,感覺大風隨時都會發生,是不是大風越來越多了? [NO.11] |
[陳 兵]:從歷史記錄上來看,江蘇確實全年都會有大風產生,產生大風的原因有很多,如寒潮、強冷空氣、颱風、溫帶氣旋以及龍捲、雷雨大風強對流等強對流天氣。從最近60多年的資料統計結果來看,其實江蘇省的大風日數是下降的。但是,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近年來風災呈現出更為極端(風力更大)的變化趨勢,一些氣象站觀測到的風速極值不斷刷新。例如2012年「達維」颱風西連島觀測到44.4米/秒的極大風速,是全省觀測到的極端值;3月1日阜寧站觀測到26.9米/秒(10級)的極大風速,也是該站的歷史記錄極值,同時阜寧三灶鎮觀測到了30.7米/秒(11級)的大風。 [2017-3-23 10:33:56] |
|
[網友 張君]問: 為了提高對龍捲這類強致災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氣象部門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建設呢? [NO.12] |
[楊金彪]: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我國龍捲風等極端性天氣事件頻發,如去年廣東汕頭、海南文昌、江蘇鹽城等地出現龍捲風,引發人員傷亡。目前,我國對於上述極端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還不足,需加強建設。 一、加強科學研究,提升重點地區防禦龍捲災害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強化龍捲形成機理、發生規律、監測預警的科學研究,提高預報預警能力。結合地理環境、自然因素、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制定災害防禦規劃,完善防災救災體系,開展防災教育宣傳和培訓,完善防災減災機制。 二、加強監測預警工程建設,提升龍捲實時監測預警能力。對龍捲的監測預警來講,都卜勒天氣雷達和地面氣象站是最有效的監測手段。江蘇省目前布設有9部都卜勒雷達,1600多個地面自動鑽,對龍捲實時監測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重點區域的無論監測密度還是觀測要素上,均有不足,要有計劃地在鹽城、揚州、南通等龍捲多發地段,布設雙偏振X波段雷達網,加密地面自動觀測站和觀測項目,提高龍捲實時監測和預警能力。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員避災能力。當龍捲來臨時,堅固的房屋和(半)地下掩體是最安全的避難場所。龍捲多發的地區,應該修訂城鄉建設抗防強風的設計標準,結合人口密度、地形地貌、交通幹線等,建造小開間、封閉式、混凝土(半)地下隱蔽掩體,為百姓提供龍捲避險場所。 [2017-3-23 10:35:16] |
|
[網友 追夢的人]問: 經常在網上的科普宣傳欄上看到要開發利用風能資源,請問江蘇的風能資源如何? [NO.13] |
[陳 兵]:根據江蘇省氣象局開展的風能資源普查和精細化評估結果,江蘇省的風能資源是比較豐富的,沿海地區大部分地區50m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在200W/㎡—300W/㎡之間,屬於2類風資源等級。而內陸地區風能資源較少,大部分地區50m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在150W/㎡—200W/㎡之間,屬於1類風資源等級。內陸太湖、洪澤湖等大型水體周圍風能資源相對豐富,屬於2類風資源等級,50m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在200W/㎡—250W/㎡之間。另外,江蘇沿海灘涂面積約佔全國灘涂總面積的1/4,還有世界最大的海岸輻射沙洲,這些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風能資源,將是江蘇省未來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地區之一。 [2017-3-23 10:36:37] |
|
[網友 回歸自然]問: 經常能聽到精細化預報這個詞,江蘇目前在精細化預報方面的發展情況如何? [NO.14] |
[俞劍蔚]: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公眾對氣象預報的時空精細化、預報要素的多樣化、定量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國外氣象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成熟的氣象格點預報業務。美國實現了包括溫度、降水等氣象要素以及災害性天氣、颱風海洋氣象和中期延伸期等四類近40項格點預報業務,預報空間解析度5公裡,一天8次更新。澳大利亞氣象局自2008年10月起,建立了1-7天逐3小時、空間解析度5km的重要天氣的格點預報業務。 江蘇作為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試點省份之一,在精細化預報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目前已經成立了精細化預報團隊,從資料、數據處理、方法研製、產品開發、平臺顯示、檢驗等方面全面啟動這項工作,逐步實現從短時到中短期的無縫隙的精細化預報。我省在2016年6月精細化預報正式投入業務。預報產品解析度是3千米格距、時間解析度提升到0-2小時逐10分鐘、2-24小時逐時、24-72小時逐3小時、72-168小時逐6小時。 [2017-3-23 10:38:20] |
|
[網友 蘭蘭]問: 現在在APP上看到的預報越來越精細了,有小時分鐘預報,不同城區的預報,這是如何做到的? [NO.15] |
[俞劍蔚]:是的,現在手機應用APP和網站上的確可以看到越來越豐富的天氣預報產品信息,而且人們會發現這幾年預報越來越細,到小時到分鐘到鄉鎮,這和氣象業務這幾年的發展是離不開的。一方面,我國氣象部門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高時空解析度的天氣預報技術,所以預報不再像過去幾十年,一個城市每天就只包含白天夜晚,高低溫這樣的傳統預報。當然如果要具體地講天氣預報是如何提高時空解析度的,就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簡而言之,我們的氣象觀測網建設越來越密集,越來越先進,讓我們可以更精細地獲取天氣實況資料,另一個方面,我們的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相結合,可以讓我們推演更小尺度的天氣過程。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大家可以用到APP,可以按照地理定位來了解那麼精細的預報。這樣精細化的預報就自然而然的來到老百姓身邊了。 [2017-3-23 10:40:04] |
|
[網友 濤哥]問: 我是一個水產養殖戶,2016年降雨特別多,尤其是在7月初的暴雨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能否介紹一下當時的降水情況,今年還會發生麼? [NO.16] |
[劉文菁]:首先,對你在暴雨災害中遭受的損失表示同情。2016年全省的平均降水量為1528.5毫米,較常年偏多近5成,為1961年以來最大值,其中沿江蘇南的30個站點的累計降水量刷新了1961年以來的記錄。其中,6月30日~7月7日的暴雨過程,降水量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為我省歷史同期最強。此次降水主要集中在沿江中西部及江淮之間東南部地區,共有18站日降水量創歷史同期極值,12站日降水量達歷史同期次極值,有6站日降水量達歷史同期第三高值。6月30日~7月7日的暴雨過程造成多地江河湖水位超警戒、漫水潰壩、城市內澇、交通受阻等。 對於今年的汛期降水情況,我們正在密切跟蹤大氣環流的變化,加強天氣氣候會商和研判,並及時發布預報預測、災害預警信息,請密切關注,並提前做好防範措施。 [2017-3-23 10:41:03] |
|
[網友 小白]問: 天氣預報裡對雷雨天氣的預報不準,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告訴我們到底幾點打雷? [NO.17] |
[賈延安]:您好!雷電是自然界中非常複雜的放電現象,它的形成與環流形式、水汽條件、氣層活動等多種氣象條件有關,雷電的形成機理目前在世界範圍內仍無定論。我們致力於不斷提高預報水平,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免受雷災侵害,我省的全閃電監測網絡及雷電預警系統正在建設完善中,我們相信,我們的雷電預報能力必然會不斷提高。 至於您的第二個問題,因為雷暴單體的壽命一般在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多單體雷暴的持續時間也不超過數小時,且單體的產生、發展受當時當地的影響非常大,因此目前很難將預報精確到具體時刻。相信隨著精細化預報業務的發展,我們有可能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告知雷雨天氣的到來,準確性也會越來越高。 [2017-3-23 10:42:04] |
|
[網友 小公舉]問: 中央臺和省臺的天氣預報為什麼經常不一樣?網站上的天氣預報也很多。哪個更精準呢? [NO.18] |
[呂 軍]:中央臺的天氣預報範圍尺度較大,而省臺的預報範圍主要局限於本省,其精度要比中央臺細,因此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同之處。當前網站上的預報信息比較多,有些也不規範。建議廣大用戶可以參考中央氣象臺、江蘇省氣象臺以及各市縣氣象部門官方網站的預報產品,其準確性更好。 [2017-3-23 10:42:54] |
|
[網友 今天的你真好看]問: 電視上常常看到預報員們經常對著雷達圖比比劃劃,請問那些五顏六色的雷達圖是如何用來做天氣預報呢? [NO.19] |
[李崇志]:目前,網友常常看到的是回波強度圖,顏色為藍綠等冷色調的回波較弱,黃紅紫等暖色調的區域,回波依次較強,弱回波區域雲中水滴小,降小雨,強回波區域雲中水滴大,降大雨、雷暴雨或者強對流天氣。雷達圖6分鐘一張回波,根據兩張圖的變化,可以判斷強降水或強對流天氣的移動方向和速度,判斷強對流天氣未來影響區域。另外,雷達系列產品中,還有速度圖、回波高度圖以及反演產品圖,對於速度圖,冷色調為系統來向,暖色調為去向,白色為零速度區域,根據這個圖,可以判斷天氣系統垂直方向上旋轉情況,回波高度圖,可以探測強回波雲頂高度,判斷強對流天氣強度。認真觀察分析雷達回波圖,可以識別大風、冰雹、龍捲、下擊暴流等短時災害性天氣。 [2017-3-23 10:43:45] |
|
[網友 按青山]問: 強對流天氣為什麼會在春夏之交的南方頻繁出現呢? [NO.20] |
[呂 軍]:一般來講,南方氣溫相對較高,大氣低層能量條件比北方好。春夏之交時,冷空氣時有南下,當北方冷空氣遇到南方溫度較高的水汽,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氣層結不穩定,就會容易發生強對流天氣。 [2017-3-23 10:44:00] |
|
[主持人]: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氣象日的紀念訪談真的很熱鬧,內容很豐富。今年「3·23」還有哪些紀念活動? [2017-3-23 10:44:19] |
[楊金彪]: 和往年一樣,我們制定了詳盡的活動計劃和方案。省氣象局和氣象學會聯合開展紀念宣傳活動,組織氣象科普進校園、走基層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大力普及氣象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各級氣象部門將利用氣象展館、展廳科普基地及校園氣象站等平臺,通過舉辦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形式,集中開展科普活動,普及氣象知識。在南京,我們在3月18日(上周六)9時-16時再次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了「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平時「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也會不定期開放,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前來參觀。 [2017-3-23 10:45:13] |
[網友 寧靜致遠]問: 江蘇氣象部門在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方面有哪些舉措呢? [NO.21] |
[魏祥年]:為了深化我省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多元依法有序的氣象服務體系,結合江蘇實際,我省於2015年底制定下發了《江蘇省氣象局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為了全面推進氣象服務體制改革任務的落實,我們需要在以下方面繼續開展工作。釐清政府、主管機構、市場和社會組織職責界面,加快構建開放多元依法有序的氣象服務體系,引導市場主體遵紀守法,提供優質氣象服務。完善與江蘇特色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相適應的政策、標準及市場運行規則。加強對氣象服務市場主體行為的監督管理,完善氣象服務社會監督和評價制度,維護公平競爭的氣象服務市場秩序。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庫並積極推動實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技術服務,拓展中介組織參與空間。落實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加強氣象行政許可的監督管理,加快構建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綜合監管體系。 [2017-3-23 10:46:11] |
|
[網友 胡女士]問: 微博微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江蘇省氣象局微博微信氣象服務的開展情況?以及取得了哪些成績? [NO.22] |
[劉文菁]:目前,省氣象局和全省13個設區市、61個縣(區、市)氣象局開通氣象服務官方微博,共計開通新浪、騰訊、人民網微博105個。省級氣象微博關注人數超31萬,市縣級氣象微博關注人數達399萬。省氣象局和全省13個設區市、45個縣(區、市)氣象局開通氣象服務官方微信,共計開通微信59個。 @江蘇氣象在2016年度全省政務微博中綜合排名12,省級機關排名第一。@江蘇氣象、@南京氣象、@蘇州氣象 位列2016年度全國氣象系統微博排行榜第6名、第9名、第20名。在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2016年舉辦的首屆氣象微博影響力研討會上,@江蘇氣象榮獲最佳內容獎,@南京氣象榮獲最佳互動獎。這些成績的取得,都得益於廣大群眾和網友的支持與理解。也希望更多的網友通過我們的新媒體手段關注天氣、了解氣象、提升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 [2017-3-23 10:47:16] |
|
[網友 雲淡風輕]問: 「觀雲識天」真的靠譜嗎?如果有興趣怎麼學習呢? [NO.23] |
[楊金彪]:「觀雲測天」靠不靠譜?靠譜,也不靠譜!說靠譜,是因為雲和天氣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有一定的預報意義。說不靠譜,是因為,這種對應關係只能揭示雲和天氣演變的表面的簡單關係,實際天氣是相當複雜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系統,不同的氣候背景下,天氣和雲的對應關係就會被打破。而且雲和天氣的對應關係存在時間也很短暫。因此用觀雲來預報天氣總的來說不太靠譜。預報天氣還是要靠現代科技。當然觀雲也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情,如果在網上學習一下雲的分類就比較有意思,如果用照相機來捕捉壯觀的景象就更有意思了。 [2017-3-23 10:48:12] |
|
[網友 落花生]問: 地震雲是什麼樣子的?有地震雲出現一定會地震嗎?多長時間會發生? [NO.24] |
[楊金彪]:地震雲是日本地震愛好者提出的概念,沒有為主流地震科學界認可。從公布的地震雲照片看,從氣象觀雲分類中有幾種類型,一是有組織的捲積雲,也就是魚鱗雲,二是放射狀的透光高積雲,三是飛機尾跡,還有一些是幾種雲狀的混合體,在氣象上都可以進行歸類。從科學角度看,這些雲有明確的天氣意義,但和地震沒有明確的關係,當然也沒有什麼預報意義。順便說一句,由於地震科學發展的局限,人類目前還沒有辦法準確預報地震的發生。 [2017-3-23 10:48:51] |
|
[網友 起碼幫]問: 去年,「暴力梅」導致了江蘇的沿江蘇南江河湖堤全線超警。那今年的梅雨情況會怎麼樣呢? [NO.25] |
[呂 軍]:去年的梅雨確實對我省的防汛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據江蘇省氣候中心預測,今年的梅雨總體正常,部分地區降水量會偏多,雨帶相對偏南,主要在蘇南地區。當然氣候預測難度相對較大,現在離梅雨季節還有一段時間,請大家及時關注氣象部門及時更新的滾動預測產品。 [2017-3-23 10:49:30] |
|
[網友 王晟]問: 請問今年為什麼暖冬的末尾還這麼冷啊?3月以來南京等地兩次衝刺入春都被冷空氣壓回去了,怎麼還這麼陰冷啊,我們何時能入春啊? [NO.26] |
[陳 兵]:根據氣象上的定義,5天滑動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10攝氏度,稱為入春。3月以來,冷暖空氣頻繁交替影響我省,造成氣溫變化劇烈。受冷暖空氣交匯影響,最近南京陰雨天氣較多,由於空氣溼度較大,所以人體體感陰冷。一般來說,我省的入春時間在3月24日至4月1日之間,南部早於北部。南京地區的平均入春時間為3月24日,從目前狀況來看,南京地區的入春時間有可能偏晚,至於準確的入春時間,還要根據氣象監測的結果,進行研判和發布。 [2017-3-23 10:50:36] |
|
[網友 王晟]問: 今年2月下旬,日本氣象廳發布公告說,預測日本今年春夏較常年偏暖,夏天可能比較熱。請問在拉尼娜事件沒有形成的大背景下,未來幾個月江蘇的氣候變化如何?我們今年會更熱嗎? [NO.27] |
[陳 兵]:根據我們的初步預測意見,春季(3-5月)全省平均氣溫在14-16攝氏度之間,和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1攝氏度。至於夏季,目前的預測意見是全省較常年正常略偏高,夏季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1攝氏度,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但少於去年。我們將密切跟蹤和關注天氣氣候的變化,及時更新和發布預測產品。 [2017-3-23 10:51:35] |
|
[網友 雪糰子寶寶]問: 請問什麼叫「極端天氣」呢?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應對他們呢? [NO.28] |
[賈延安]:極端天氣是指一種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氣象事件,可分為極端高溫、低溫、乾旱、降水等或強雷電、龍捲等。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要加強防範意識,多了解一些氣象科普知識,關注天氣變化,掌握應對常識。如遇強雷電天氣時應關閉門窗,儘量減少戶外活動等。如遇極端低溫天氣時,應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人群採取不同應對措施。如設施農業應關閉好大棚門窗,棚膜,壓實棉被,保溫、升溫等措施。 [2017-3-23 10:52:44] |
|
[網友 xmc21]問: 去年6·23阜寧龍捲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在全國備受關注,請問龍捲有辦法預報嗎?針對這種突發災害,氣象部門有哪些響應措施呢? [NO.29] |
[俞劍蔚]:由於龍捲風的時空尺度都很小,在現有的觀測網密度下很難精確捕捉,龍捲風的最大風力及其影響程度的判斷基本是通過災後調查確定的,其形成機理和過程非常複雜,仍有很多的問題沒有弄清楚,所以目前我們的預報能力和水平要對龍捲風進行準確地監測和預報還非常的有限的。針對突發性災害天氣,氣象部門首先是盡最大能力做好技術上的跟蹤監測預報預警,將預報預警信息通過手機、網絡媒體儘快儘量準確的傳遞到公眾和當地政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在災害天氣的響應上,氣象部門有預警發布規範和災害應急響應預案,一旦災害來臨,就會啟動相應的措施。 [2017-3-23 10:54:03] |
|
[網友 雁歸來-獨徘回]問: 災害天氣的預警預報提前多長時間能知道吶? [NO.30] |
[俞劍蔚]:在我國災害天氣的類型是繁多的,包括暴雨、颱風、雷雨大風、高溫、乾旱、寒潮、大雪、冰雹、龍捲風等等十餘種,它們的天氣系統和成災機制也非常複雜。對於不同的災害天氣,目前的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的水平和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對應的天氣預警提前時間可以從數日至僅有幾分鐘,完全不同。對於颱風等大尺度災害天氣系統,現在我們可以做到提前數十小時,2-3天發布預警;而對於雷雨大風、冰雹等中小尺度災害天氣,往往只具有1小時至幾分鐘的提前預警能力。 [2017-3-23 10:55:14] |
|
[網友 安靜的莫小莫]問: 利用人工增雨緩解旱情,效果有多大呢? [NO.31] |
[劉文菁]:根據國內外人工增雨專項作業科學實驗的長期統計結果,正確運用人工催化技術,可增加的降水量一般為自然降水量的6%-25%,如果情況特殊也可能效果會最好。如果按照15%的比例測算,自然降水10mm等級,只能增加1.5mm,這個量是有限的,不是想像的可以想增到大雨級別就可以做到的。但如果增雨範圍足夠大,在較大的範圍內實施增雨,累計增加的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實際上人工增雨的成本相對於投入較大的水利灌溉投入還是比較經濟的。 [2017-3-23 10:56:41] |
|
[網友 趁夜走]問: 龍捲風是如何分級的呢? [NO.32] |
[俞劍蔚]:龍捲風分級主要是依據它的破壞程度來定義的,由藤田級數(或稱「藤田皮爾森龍捲等級」)或改進(增強)型藤田級數劃分,按藤田級數劃分為F0至F5級,按改進型藤田級數劃則分為EF0到EF5級6個等級。此外,還有相類似的TORRO分級法將龍捲風分為T0至T11共12個等級。例如改進(增強)型藤田級數,分別為EF0級,風速在65-85mph,可以把樹枝吹斷和把較輕的碎片吹起來擊碎玻璃;EF1級風速在每小時86-110mph,可以把屋頂吹走,把簡易活動板房給吹散,輕型的汽車會被吹翻;EF2級,風速在111-135mph,可以把大樹連根拔起,貨車可以刮離路面;EF3級,風速在136-165mph,可以把一些重型汽車吹翻,房屋一大半被毀,火車脫離軌道;EF4級,風速在166-200mph,可以把部分汽車刮飛,把一幢牢固的房屋夷為平地,重物和樹木被刮到幾百米高空;EF5級,風速超過200mph,房屋完全吹毀,汽車完全刮飛,路面上的鋪設會被颳走,貨車、火車、列車全部脫離地面。 [2017-3-23 10:58:38] |
|
[網友 以美為心]問: 氣象科學發展到今天,服務的領域已經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除了向公眾預報天氣,氣象還對哪些行業提供氣象服務呢? [NO.33] |
[劉文菁]:江蘇氣象部門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了相關行業氣象服務,在農業、水利、生態、環保、林業、衛生、電力、交通、保險、旅遊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氣象預報產品和服務,更深、更廣、更細地服務於社會,取得了明顯成效。 與此同時,在「十三五」全省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中,我們把智慧氣象服務工程作為重點工程納入其中,用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把氣象與智慧江蘇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氣象服務的效益,更好地服務於各行各業。 [2017-3-23 10:59:40] |
|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這次訪談到這裡就結束了,非常感謝網友們的積極參與,也感謝嘉賓的耐心解答,關心氣象的朋友們可以登錄江蘇氣象網在線諮詢。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在線訪談欄目,再見! [2017-3-23 10:59:57] |
[楊金彪]: 感謝社會各界對氣象事業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謝謝主持人!再見! [2017-3-23 11: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