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2020-12-03 知識就是力量

撰文/陳星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氣象學系副主任)

2018年10月,聯合國發布了最新的氣候報告,認為極端天氣將在全球範圍內更頻繁地出現。2019年1月30日,異常強大的寒流席捲美國中西部,極寒天氣導致了學校停課、交通癱瘓等惡劣影響,並造成多人傷亡。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

明天是世界氣象日

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極端天氣是什麼?

極端天氣又被稱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那些在特定的區域和時間內發生的極其少見的,對生命、財產和社會可能造成巨大危害和損失的異常天氣現象或天氣事件。

常見的極端天氣有颱風、暴雨、熱浪、寒潮、龍捲風、冰雹、閃電、雪暴、乾旱、洪澇、大霧等。從發生概率來講,相對於可大量觀測到的天氣而言,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概率一般不超過5%。如果某個類型的極端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比如一個月、一個季節,就被稱作極端氣候事件(如某一區域長時間降水極少形成的乾旱)。

有關資料分析顯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都在增加,特別是近10年來嚴寒冰凍天氣的發生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以來,冬季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暴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幾乎每年都在世界各地發生。

2008年1月16日中國南方暴雪中的城市

(攝影/陳星)

2011年2月美國中部勞倫斯暴雪過後

(攝影/陳星)

2018年,整個北半球「高燒」不退,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增加,中國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中央氣象臺史上首次連續33天發布高溫預警;這一年,先後有4個強颱風登陸中國,全國汛期極端強降水事件增加,城市洪澇災害風險增大。

洪災中的中國城市

極端天氣從哪兒來?

為什麼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會增加?極端高溫熱浪出現的同時,為什麼還會出現極端嚴寒和強降雪、強降溫天氣?全球變暖到底有著怎樣的具體內涵和系統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認識氣候變化的規律和事實

地球氣候的歷史表明,氣候的冷暖變化有其自然規律,在寒冷和溫暖氣候背景下都會有不同的極端天氣發生。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太陽輻射,以及地球軌道參數變化造成的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差異及變化。

同時,地球系統內部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引起天氣和氣候異常。我們知道,地球系統包括五個自然圈層:大氣圈、巖石圈、水(海洋)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上述這些圈層的相互作用、反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天氣和氣候的變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決定地球氣候穩定態的最基本機制是:赤道受到很強的太陽輻射的加熱,多餘的熱量通過大氣和海洋環流被輸送到遠離赤道的受太陽輻射較小的地方(也就是高緯度和極地地區),使得這些地區和赤道地區的溫差減小,並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形成特定的大氣環流系統。

但是,除了緯度因素以外,地球表面的組成非常複雜,海洋、山脈、沙漠、森林、草原、城市等都表現出不同的熱力和動力特性,使得太陽輻射對地表的加熱極不均勻,從而形成更為複雜的局地大氣環流。各種天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而極端天氣也是這些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這種複雜背景下,加之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改變,例如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土地利用對地球表面特徵的改變(如森林砍伐、沙漠化、城市化等),地球的大氣環流系統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最終導致異常和極端天氣的發生。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例如,2018年2月北極圈遭極端暖流入侵,出現罕見的升溫,就是因為中緯度環流系統異常強大,將暖空氣輸送到北極圈內,造成了短時間的氣溫異常升高;緊接著,3月寒流又橫掃歐洲多國,致60餘人遇難。這種「暖」和「冷」的巨大反差正是由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而這種異常反映了中低緯度的暖空氣與極地的冷空氣在強度和空間上的「對抗」,這也是許多極端天氣和氣候發生的基本機制之一。下面的北半球大氣環流演變示意圖就是大氣環流變化的兩種形態。全球變暖則可能加劇後一環流型出現的頻率和強度,而使高低緯度地區的冷暖變化加劇。

北半球大氣環流示意圖

上圖:非異常氣候時,氣流平直,不利於南北氣流的交換,保持南暖北冷的基本格局。

下圖:氣候異常使氣流在經線方向的變化加強,有利於南北冷暖氣流交換,此時中低緯度的暖空氣可以長驅直入到本應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和極圈,造成異常升溫;與此同時,極地冷空氣也可大舉南下,造成中緯度地區的嚴寒降溫。

全球變暖增強了冷暖氣團之間的對比,並激發了更強烈的大氣水平和垂直運動,總體上來說還會增加海陸、不同地表之間的熱力差異,增加海洋湖泊等水體的水汽蒸發,使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進而有利於形成降水。而大氣中水汽凝結時釋放出的大量潛熱則有助於增強大氣的不穩定性和強對流,進而促進強烈天氣現象的發生。

全球變暖還可能使區域性極端天氣加劇。如2018年11月,由於受前期高溫少雨影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爆發山火,這場山火刷新了全美山火致死和毀壞程度紀錄,這就與大氣環流的劇烈變化有關。雖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所處地區的氣象條件本就極易發生山火,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強化這些條件,更易於極端天氣的發生。2017年12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也曾發生山火。

2017年12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因聖安娜風(乾熱風)引發山火

(攝影/柳傑琪)

山火後一片焦土(攝影/柳傑琪)

因此,全球變暖是許多極端天氣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關資料分析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能導致中國強降水、高溫熱浪、颱風強度和登陸頻率增加,同時冬季嚴寒暴雪等極端天氣強度和頻率也會增加。

極端天氣如何面對?

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極端天氣現象是一種自然現象,需要客觀面對。雖然目前人類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關係的認識還是有限的,但隨著科學研究和探測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在大量觀測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較好地揭示極端天氣發生的機制,做出有效的預警和預報。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人類活動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努力減緩氣候變暖趨勢。如儘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對地球自然植被的破壞;科學規劃城市用地面積和布局,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

此外,我們還應增強減災意識,健全各種應急與預防體系,做好各種極端天氣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極端天氣造成的各種災害損失。

本文轉載自:地震三點通

相關焦點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建立了包括10000個地面觀測站、1000個探空站、幾百部天氣雷達、7000多艘自願觀測船、每天3000架次的飛機、6顆極軌和4顆靜止氣象衛星、近250個大氣本底監測站等龐大的世界天氣監測網劃,還組建了由3個世界氣象中心、25個區域氣象中心和185個國家氣象中心組成的氣象信息傳輸網絡,有效地加強了天氣、氣候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氣象信息傳輸。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新華社發多國氣象部門預測,8月2日將有兩場颱風影響亞洲地區。強颱風「蘇拉」離開菲律賓向中國臺灣東北部逼近。颱風「達維」將在掃過上海北部後,直撲日本東南部。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一些事實可以佐證:從國內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頻率更密、時間更長的特點;從全球看,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5年至2019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
  • 歐洲氣象科學家關注極端天氣預測和預防
    歐洲氣象大會12日在荷蘭城市烏得勒支開幕。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如何通過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預測和預防,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最近,中國氣象局在8月新聞發布會上說,7月以來,中國、南亞、歐洲、北美在今年夏天都出現了嚴重的高溫天氣,而且在8月末高溫還會階段性出現。氣候變化說明在全球變暖的幾年中,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  之前,澳大利亞智庫突破性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中的末日災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 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放眼今天,氣象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天氣預報裡總提到局部地區有大雨,「局部地區到底是哪,它為什麼總在下雨」「我的航班怎麼又取消了」······關於天氣與生活,你是不是也有這些不解?今天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我們一起揭開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精準氣象預測,探索未知,創造奇蹟通曉氣象,精準預測,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是人們對大氣科學不斷探索的源動力。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象深刻的寒潮之後,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博士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10年很可能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百年一遇的災害將可能變為「二十年一遇」。到本世紀末,一些現在看來少有的極端天氣事件將不再顯得很特別。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現象增加
    中國經濟網紐約11月9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11月8日在日內瓦總部發布的題為《全球氣候2011-2015》報告,通過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的全球氣候以及極端天氣事件中的人類足跡進行分析後發現,創紀錄的溫度伴隨著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範圍縮小、大陸冰川和北半球積雪減少;所有這些氣候變化指標都確認了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長期變暖趨勢
  • 農村婦女面對極端天氣更脆弱
    2月21日,雲南省社科院性別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群研究員在《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性社會性別分析》新書發布會上建議,各級政府,包括農業、水利、環境等各個相關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氣候變化適應性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男性和女性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差異,充分認識婦女在適應氣候變化,維持家庭生計方面承擔的重要角色。
  • 面對極端氣候,是人都要憂天
    去年超強颱風「桑美」襲擊東南沿海的時候,氣象專家說強颱風能吹翻火車,沒承想今年春節剛過,在西北的吐魯番境內的13級狂風還真把火車掀翻脫軌了,導致3名旅客死亡,多人受傷。(2月28日新華社)      面對極端氣候,人類站在「風口」上。自然界力量之大之強,人類不能不敬畏。
  • 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高敬  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  氣候與水的新形勢如何?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哪些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最熱的10年」  「氣候和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人們常常所說的風調雨順。」
  • 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nbsp&nbsp&nbsp&nbsp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nbsp&nbsp&nbsp&nbsp讓我們一起「觀雲識天」&nbsp&nbsp&nbsp&nbsp解讀雲端的秘密!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截至7月11日,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 觀雲識天——「3·23」世界氣象日訪談
    [2017-3-23 10:00:00][主持人]: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在今年的「3·23」來臨之際,我們邀請到省氣象局副局長楊金彪,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呂軍、應急與減災處處長劉文菁、觀測與網絡處副處長李崇志,政策法規處副處長魏祥年、省氣象臺副臺長俞劍蔚、省氣候中心副主任陳兵、省氣象探測中心主任王冰梅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創新高 或有更多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溫室氣體公報》稱,大氣中溫室氣體水平再創歷史新高,且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跡象。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世界氣象組織的這份溫室氣體報告將為12月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提供科學依據。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說:「如果不迅速減排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氣候變化將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越來越多破壞性的和不可逆轉的影響。」
  •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5日 15:53:37 | 作者:蔣昊非 | 編輯:許琳琳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準?什麼時候升溫、什麼時候降溫,為什麼可以提前知道?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氣的肆虐,還有人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 人民日報:「防」字當頭應對極端天氣
    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事前的「防」,往往比災後的「救」更為重要      近期,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洪澇、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進入汛期以來,我國極端性天氣增多,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掌握天氣變化中雲的變化,可以讓天氣預報預警更加精細化,對預判極端天氣、提高防災減災成效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的整體實力已有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為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撐——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如約而至。今年,「觀雲識天」這一主題吸引了一眾「氣象粉」參與熱議。坐看雲捲雲舒,除了為生活增添愜意的美感外,還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生產活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