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氣的肆虐,還有人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最近,中國氣象局在8月新聞發布會上說,7月以來,中國、南亞、歐洲、北美在今年夏天都出現了嚴重的高溫天氣,而且在8月末高溫還會階段性出現。氣候變化說明在全球變暖的幾年中,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 之前,澳大利亞智庫突破性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中的末日災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
蔡英文晤日參議員:面對極端氣候災害 盼能合作交流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接見日本自由民主黨參議員中西哲,她提到,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是共同面對的課題,也企盼臺日之間在這個議題上,未來有更多的合作交流。同時,她也期盼訪賓能多為臺灣發聲、給予支持。
-
農村婦女面對極端天氣更脆弱
■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周玉林「氣候變化會對人產生重大影響,而人是分性別的,男女兩性因為角色不同,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生產當中,所承擔的工作不一樣,在面對這樣的挑戰和變化時,他們所面臨的脆弱性是不同的。」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撰文/陳星(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氣象學系副主任)2018年10月,聯合國發布了最新的氣候報告,認為極端天氣將在全球範圍內更頻繁地出現。2019年1月30日,異常強大的寒流席捲美國中西部,極寒天氣導致了學校停課、交通癱瘓等惡劣影響,並造成多人傷亡。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全國環境信息中心科學家傑西卡·布蘭登認為,上一次發生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是在1998年,但2015年的海冰以及冰川消融 的速度都比近20年前要快得多。令人憂心的是,厄爾尼諾事件所觸發的極端天氣的影響會長期作用於生態系統,短則持續數年,長則可能轉化為永久性問題。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重現期定義為概率的倒數,因此,100年一遇較準確的含義是指在這100年的任何一年都有百分之一的概率發生。假定某種氣候變量服從正態分布,如果概率的分布發生變化,那麼極端事件的重現期必然會發生變化。而引起概率分布變化的主要決定於概率分布參數的變化。首先來看由於均值改變引起的極端事件的概率變化。如果代表未來氣候的平均值增加,則反映其概率分布有向右的位移,那麼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必然會改變。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極端氣候 2018
在世界範圍,也是極端氣候頻現。 2017年12月,歐洲多國突下大雪,導致飛機延誤、火車晚點、家裡停電,一場大雪讓歐洲差不多「癱」了。 有些搞笑的是,人類科學家們對近幾年極端氣象的形成和未來走勢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測。 氣候變暖說:由於人們活動產生的多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 氣候變暖。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在本次活動短暫而緊湊的一天時間裡,我們將通過專家對話、圓桌討論、案例分享和模擬演練等形式,從自然科學、城市管理、公共健康、大眾傳播、環境公益等多個角度,探討氣候變化帶來的城市風險,以及如何通過傳播,提升公眾認知和行動的話題。綠色和平中國首席代表李雁女士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今年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
-
【國際守望臺】為全球極端氣候禱告
印度暴雨已至少造成180多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而韓國中部地區梅雨季也已持續50天,創下「最長梅雨季」紀錄,韓國氣象部門認為,正是北極高溫導致了梅雨季的延長,日本也因暴雨損失慘重。面對全球氣候危機,採取行動已刻不容緩。但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這一議題在很多層面上被忽視。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
秦大河:發展中國家亟待提升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新華社坎帕拉11月21日電(記者袁卿)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日前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發展中國家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損失較大,需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
2020,極端氣候的背後... ...
2020年,地球上演了史詩大片;澳洲大火,數億生靈葬身火海;克什米爾雪崩,上百人死亡;大雨澆滅澳洲大火,也帶來了洪災;美國流感,至2600萬餘人感染;極其珍貴的長江白鱘,宣布滅絕;新冠病毒爆發,全球上千萬人感染;南極溫度首次超過了20度;非洲3600億隻蝗蟲成災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孟加拉國也稱,該國遭遇數年來最嚴重的暴雨襲擊,至少100人死亡、40萬人受災。日本九州地區7月中旬遭遇特大暴雨襲擊,30人死亡,2人失蹤。下旬全國持續高溫,僅23日至29日一周就有16人中暑死亡,比上周約增加了50%,創今夏新高。朝鮮自7月18日起進入雨季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增加。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流浪地球》裡的極端氣候,為何很少出現在當代文學中?
近來引起巨大關注的電影《流浪地球》中,設置了一個氣候發生巨大改變之後已經瀕臨崩壞的極端嚴酷的氣候環境。在很多地區頻繁出現的惡劣天氣中,這樣的末日景象,也許不僅僅是一種想像。近日,美國中西部地區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極寒天氣,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諾州最低溫度都降到了零下52攝氏度左右。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正經歷最低達零下50度的極寒,場面堪比災難大片。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截至11月23日,災難已造成3199人死亡,近2000人失蹤,68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23.1億美元。 不僅僅是颶風,暴雨、洪水、高溫、乾旱、龍捲風、沙塵暴等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近年來頻繁出現,而所謂「百年不遇」的氣候災害在10年之內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