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2021-01-09 中國天氣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矯梅燕在發布會上首先向參與編寫本《報告》的所有單位、專家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對《報告》的編寫背景作簡短介紹。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鑑意義。

  《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歷時近兩年共同編寫。《報告》基於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成因及未來趨勢,評估了天氣氣候災害對不同領域和區域的影響與風險,總結了中國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管理、實踐及適應措施方面的進展,提出了中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選擇與行動措施。

  《報告》認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範圍廣。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溫日數和暴雨日數增加,極端低溫頻次明顯下降,北方和西南乾旱化趨勢加強,登陸颱風強度增大,霾日數增加。中國群發性或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增加,範圍有所增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氣候災害影響範圍逐漸擴大,影響程度日趨嚴重,直接經濟損失不斷增加,但死亡人數持續下降。隨著氣候災害影響範圍擴大和人口、經濟總量增長,各類承災體的暴露度不斷增大。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密度化和高流動性,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和防災減災基礎薄弱,使各類氣候災害的承災體脆弱性趨於增大。根據中等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情景,採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預估21世紀中國的高溫和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預估到21世紀末中國高溫、洪澇和乾旱災害風險加大,城市化、老齡化和財富積聚對氣候災害風險有疊加和放大效應。

  《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加強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形成了以制定修訂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法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國家管理體系。全面加強了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初步形成了防災、抗災、救災一體化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在注重傳統領域風險防範的同時,重點關注了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相關的水資源風險加劇、生態安全風險升級、健康安全風險加大等新問題,並採取了相應的防範措施。各級政府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和公眾的風險意識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全社會減輕災害風險的氛圍。建立健全協同運作和社會多元參與機制,加強防災減災國際合作,提高了國家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的能力。

  《報告》強調氣候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障,應當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應儘快組織編制和實施氣候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的國家綜合規劃,為國家氣候災害風險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採取因地制宜的災害風險管理和協同適應策略,加強區域協同和領域協同,夯實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加強適應規劃、應急管理及防範氣候災害風險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系統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恢復能力。不斷健全氣候災害風險治理中的市場機制和社會合作機制,總結中國特色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經驗,完善國家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治理體系。

  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於2015年3月14日-18日在日本宮城縣仙臺市舉行。本屆減災大會將完成對《兵庫行動框架》實施情況的評估和審查,思考從區域和國家減災戰略中汲取的經驗,最後將通過2015年後減災框架。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2012-12-21 09:25:00 來源:中國天氣網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4月14日19時至20時,蘭州市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雹雨交加的極端天氣。蘭州市區1小時降水量達到12.1毫米,冰雹直徑達到8毫米。蘭州、白銀兩市先後出現強降雨和雷電冰雹,災害造成兩市5縣(區)2.5萬人受災,200餘公頃農作物絕收,直接經濟損失2900餘萬元。
  • 「重大自然災害」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
    2019年3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6月中旬,罕見的大冰雹從天而降,破壞力讓人瞠目結舌:陝西安塞因遭受冰雹致大面積果蔬受損;山西雞蛋大的冰雹砸碎車窗;山東濟陽上千畝大棚被大風冰雹夷為平地……  天氣君發起脾氣來會帶來乾旱、寒潮、洪澇、風暴(颱風或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從沿海到內陸,從中國到非洲美洲國家,都可能波及。極端天氣越來越成為刷爆新媒體朋友圈的熱門話題。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2020年10月20日,北京在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的支持下,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下簡稱「民促會」)於10月15日邀請高校學者、傳媒工作者和社會組織人員,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名為「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氣候變化風險與公眾認知傳播工作坊」的線下活動。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2019年就剩下2個月了,在逝去的一年裡,全球經歷了眾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希臘和美國西北部的山火,最近澳洲也頻發的山火,洪水淹沒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以及巨浪襲擊了日本日本二和英國。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山東公布2013十大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今日(7日),山東省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3年山東省十大氣候事件。十大事件中有5件是極端天氣事件,這說明山東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的趨勢沒有變。如7月強降雨、8月高溫、春季低溫雨雪和冬春氣溫波動,山東多地數據都突破歷史極值。    「2013年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是,夏季前期持續強降雨,後期又持續高溫,出現了一些極值。這都比較少見的。」
  • 極端天氣事件「破紀錄」
    在經歷了破紀錄的颶風、洪水、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後,2017 年極有可能進入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他指出,「極端天氣將是全球變暖的新常態,國際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署長、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格拉塞爾說,近15 年內,極端天氣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已超過地震與海嘯,並且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案例大多發生在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的中低收入國家。
  • 【專刊特輯】把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構建預測方法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造成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主要根源,並且在近年來有加重的趨勢。暴雨、颱風、持續性強降溫、暴雪、高溫熱浪、重霾汙染等都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科學家們需要剖析形成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原因和科學過程、機理,並研究構建有效的科學預測方法,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 青海公布2015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創造歷史極值
    青海公布2015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創造歷史極值 2016-01-19 20:43: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西寧1月19日電 (孫睿)青海省氣象局19日公布了該省2015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暴雨、沙塵暴、低溫寒潮等惡劣天氣對青海生產生活影響較大,同時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青海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馬佔良表示:「去年青海一些極端的天氣氣候不僅創造了歷史極值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在今夏持續加強,並至少維持到秋季,可能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的一種現象。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判定依據。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  這些「怪獸」就是颱風、颶風等極端天氣。從能量的角度看,颱風和颶風是劇烈的能量釋放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局地或區域的能量可以快速達到平衡。這就好像是地球內部積蓄已久的能量需要通過火山爆發等形式尋找薄弱的突破口釋放出來一樣,颱風和颶風也是海洋能量蓄積到一定程度後的釋放窗口。而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斷被海洋吸收,這就如同在餵養這些「怪獸」,其生長速度當然也就驚人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