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2015年將成有記錄以來最熱年11月25日,WMO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稱,2015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WMO稱,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高出工業革命前1℃,成為一個關鍵性節點。1961至199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4.0℃,而2015年1至8月統計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大約比其高0.73 ℃,比1880至1899工業革命時期大約高1℃。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臨時聲明對厄爾尼諾等2015年主要的天氣氣候事件進行了盤點分析:
厄爾尼諾峰值過後,其對全球溫度的整體影響仍可能持續。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均低於往年平均值。此外,厄爾尼諾產生的其他影響,如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等也在增強。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積聚在氣候系統中,其超過90%均由海洋吸收。這導致海洋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熱帶
太平洋、太平洋東北部、印度洋大部、
大西洋北部和南部區域等海表溫度均高於往年平均值。
WMO觀測的大部分陸地區域溫度均明顯高於其往年平均溫度,尤其是北美西部、南美大部、非洲、歐亞大陸南部和東部。
從今年春末至夏季,歐洲、非洲北部、中東均受到高溫衝擊,許多地區的高溫紀錄不斷刷新。五、六月份時,極端高溫席捲印度,大部分地區最高平均氣溫超過42℃,部分地區高於45℃。巴基斯坦南部地區在六月份時最高平均氣溫超過40 ℃。
今年,強降水事件頻發。美國、墨西哥、玻利維亞、巴西南部、歐洲東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與強降水事件一樣,全球各地的乾旱情況也頗為嚴重。中美洲、加勒比海、南美洲東北部(包括巴西)、歐洲中部和俄羅斯部分地區、東南亞部分地區、印度尼西亞和非洲南部等均受到乾旱影響。美國西部地區因乾旱觸發的野火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
從今年初至11月10日,全球共生成84次熱帶風暴(1981至2010年平均每年發生85次)。其中,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5次,北印度洋生成4次,南太平洋生成9次。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運用衛星監測南極和北極海冰以來,記錄顯示北極海冰面積在整個季節周期中總體呈減小趨勢。而在南極,10月6日,日海冰面積達到最大,為1883萬平方公裡,在有衛星記錄以來排在第16位。
WMO稱,由於人為因素影響的氣候變化,在2011至2015年間,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尤其是極端高溫相關事件,在一些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的概率大幅增加,一些地區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概率可能增加九倍甚至更多。
全國氣溫創歷史新高《第一財經日報》25日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截至今年11月,與往年同期相比,我國全國氣候屬中等略偏好年景。其中,全國平均降水量(623毫米)接近常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0℃,創歷史新高;登陸颱風偏少,但登陸颱風強度大;夏季南澇北旱,秋季暖溼,南方持續強降水導致罕見冬汛,北方暴雪局地災情重;大氣汙染氣象條件較差,北方秋季階段性霧霾影響嚴重等為今年主要特徵。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氣溫(11.9℃)較常年同期偏高1.0℃,創歷史新高,華南平均氣溫也為歷史最高,全國有12個省(市、區)的平均氣溫均為歷史最高,有66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有74站連續高溫日數突破歷史極值,主要分布在西南及新疆北部等地。其中7月12日至8月10日,新疆出現大範圍持續高溫,38℃以上高溫覆蓋面積最大達75.3萬平方公裡。7月20日,吐魯番地區東坎兒極端最高氣溫達46.5℃。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介紹,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其成因主要可以從氣候系統外源強迫和氣候系統內部的變化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首先,地球表面氣溫的變化是氣候系統的能量平衡決定的。從外源強迫的角度出發,導致近幾十年偏暖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其次,氣候系統內部各圈層的變化也會影響地表氣溫的變化。眾多研究表明,海洋變暖和熱容量增大是全球最暖年和我國今年最暖的重要原因。」孫冷說。
作為地球上年代際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率強信號,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現象可以部分解釋全球氣溫的年代際振蕩。監測顯示,2014年開始PDO為正,2015年1月至10月,PDO持續維持正位相。當PDO呈現正位相時,全球地表氣溫通常偏高。同時,今年最暖也與另外一種海洋的年際信號--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2015年處於超強厄爾尼諾年。
大量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年,全球平均氣溫也容易偏高。因此,不論是在年代際背景還是年際變化,海洋對2015年呈現最暖年的貢獻都是不容忽視的。
氣象部門監測顯示,今年以來,全國降水量時空差異明顯。長江中下遊和華南降水量分別較常年同期偏多14%和4%;東北、西南、西北分別偏少8%、4%和3%,華北接近常年水平。5月至9月,南方共出現35次暴雨天氣過程,較去年同期(29次)偏多6次。而在北方,去冬今春,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出現春旱;7月至8月,華北大部、西北東部及內蒙古中部等地區降雨偏少,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寧夏等地夏旱嚴重。8月至10月中旬,河南、山東、山西和陝西南部出現中度以上氣象乾旱,對部分地區冬小麥播種不利。
孫冷介紹,夏季的「南澇北旱」與副熱帶高壓密切相關。今年受厄爾尼諾和印度洋海溫持續偏暖的共同影響,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總體呈現偏強、偏南的特徵。同時,東亞夏季風強度明顯偏弱。受副高偏強、偏南和東亞夏季風偏弱的影響,來自低緯地區的暖溼水汽主要向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輸送,而向北輸送至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水汽較弱。冷暖氣流主要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交匯,使得該區域降水偏多,而華北至東北地區降水明顯偏少。
孫冷介紹,從環流形勢圖上看,歐亞中高緯度地區呈現西低東高的分布型,我國大部地區為正高壓脊控制,氣溫偏高。超強厄爾尼諾和印度洋全區偏暖共同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西,且北界偏北。受副熱帶高壓外圍氣流的引導,來自西太平洋和孟加拉灣的水汽不斷向我國輸送,在我國南方對流層低層形成異常輻合,導致入秋以來降水持續偏多。西南暖溼氣流一方面給南方帶來持續降水,另一方面北上與日本海的水汽匯合,冷暖氣流在我國北方地區頻繁交匯,造成該地降水也偏多。
同創公平機制 共御氣候風險11月底召開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就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行動計劃及國際氣候制度進行磋商,國際社會充滿期待。目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中已有167個國家提交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文件,其中我國提出了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政策措施。
鄭國光在此間對記者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主動提出並努力實現國家自主貢獻,既是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維護全球安全發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責任,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分別於1990、1995、2001、2007、2014年發布了五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這些報告集中了全球頂尖科學家最新的觀測與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IPCC對於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事實的態度,從「可能」到「很可能」再到「毋庸置疑」。
鄭國光說,氣候變化將放大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目前面臨的風險並產生各種新的風險,人類社會將置於更加不確定和更難以控制的氣候風險之中。熱浪、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將更為頻繁,全球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加大,水資源量和水質堪憂,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
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1750年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達到了過去8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本世紀以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增速從2000年前的1.3%增長到2.2%。其中,47%來自能源供應,30%來自工業,11%來自交通,3%來自建築。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超過了400毫克/升關口。溫室氣體排放速度和規模如不加以控制,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也就無法遏制。
鄭國光認為,未來數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以降低21世紀及以後的氣候風險。如果到21世紀末要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到2050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10年基礎上減少40%—70%,到2100年實現近零排放。這既是全球科學界在長期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廣泛共識,也是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唯一正確道路。
目前,歐盟(含28個成員國)、美國、中國、俄羅斯等167個國家提交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文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主要締約方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在提交的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等2020年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
鄭國光表示,我國的國家自主貢獻是務實科學的重大戰略。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無論從峰值的發展階段、碳強度指標還是非化石能源的消費量上來說都是有力度的。
據測算,我國達峰時人均GDP大致只相當於美國和歐盟平均水平的30%—40%左右,人均排放只有美國達峰時的一半。實現我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將有望開創一條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傳統發展路徑更為低碳、在較低收入水平上達到更低峰值的嶄新的發展路徑。2014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比2013年只增長了2.2%,增速創新低;煤炭消費量比2013年下降了2.9%,煤炭消費總量峰值可能提前達到。
隨著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未來煤炭消費量下降的趨勢不可逆轉,這將帶動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甚至更早達到峰值,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有效減緩氣候變化、降低氣候風險作出貢獻。
鄭國光表示,未來,我國將在國家戰略、區域戰略、能源體系、產業體系、低碳發展模式等領域持續不斷地作出努力,儘早實現自主貢獻目標,創造良好的氣候與生態環境,保障氣候安全。
「構建公平合理、務實有效和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需要各方攜手共進。」鄭國光說,中國一貫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希望各締約方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以及各自能力等公約原則,以各自提出的自主貢獻為基礎,聚同化異,相向而行,推動巴黎氣候協議成功達成。
極端氣候條件下,熱浪、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將更為頻繁。攝影/章軻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攝影/章軻
作者:章軻來源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