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事前的「防」,往往比災後的「救」更為重要
近期,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洪澇、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進入汛期以來,我國極端性天氣增多,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和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採取措施保護群眾、緩解災情,不斷夯實公共安全防線。
極端天氣頻發,可謂「環球同此涼熱」。印度罕見高溫持續半個多月,造成逾千人死亡;巴西北部出現乾旱,秘魯、智利等國家的部分地區則遭洪澇襲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供水緊張,俄克拉何馬州和德克薩斯州卻遭遇暴風雨。面對越來越「任性」的天氣氣候,世界各國都嚴陣以待,奮力減災防災。我國人口眾多,氣候覆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1990年至2013年,我國因氣象災害死亡9.1萬多人,直接經濟損失5.5萬多億元。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在應對極端天氣方面,面臨著更重的壓力和更大的挑戰。
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仍在持續,氣溫紀錄還在不斷刷新。全球15個最暖年份中有14個發生在21世紀,受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海洋表面溫度升高等因素影響,2014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年,2015年全球氣溫有可能再創新高。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洪水、乾旱、熱浪、強風和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這一趨勢未來還可能繼續凸顯。「天有不測風雲」,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還是要多一些敬畏之心,多一些科學應對。
從以往經驗和教訓看,未雨綢繆、加大防災力度,下好先手棋,是關鍵的一招。事前的「防」,往往比災後的「救」更為重要。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和效益明顯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演變規律的研究有待加強,認識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人防災減災的意識淡薄,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汛期就是考驗,險情就是命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就「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的批示中所強調的,要深刻吸取教訓,強化維護公共安全的措施,確保人民生命安全。風險和挑戰面前,只有時刻緊繃責任意識、憂患意識這根弦,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旱、防強風、搶大險、救大災,進一步做好應對極端災害性天氣的工作,才能防患於未然,讓群眾遠離災害的侵襲。
面對頻走極端的天氣氣候,我們還應著眼長遠,涵養生態文明。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多重壓力之下,我國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一個重要抓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今年一季度,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這一成果來之不易。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國確定的主題是「踐行綠色生活」。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具有協同效應,夏天把空調溫度調高一些,人走燈滅節約用電,少開車多坐公交,長時間停車時熄火,節約用紙減少林木損耗……大家都行動起來,減少溫室氣體和汙染物排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氣候和環境才能更加安全、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