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防」字當頭應對極端天氣

2020-12-01 人民網

  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事前的「防」,往往比災後的「救」更為重要

  

  近期,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洪澇、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進入汛期以來,我國極端性天氣增多,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和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採取措施保護群眾、緩解災情,不斷夯實公共安全防線。

  極端天氣頻發,可謂「環球同此涼熱」。印度罕見高溫持續半個多月,造成逾千人死亡;巴西北部出現乾旱,秘魯、智利等國家的部分地區則遭洪澇襲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供水緊張,俄克拉何馬州和德克薩斯州卻遭遇暴風雨。面對越來越「任性」的天氣氣候,世界各國都嚴陣以待,奮力減災防災。我國人口眾多,氣候覆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1990年至2013年,我國因氣象災害死亡9.1萬多人,直接經濟損失5.5萬多億元。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在應對極端天氣方面,面臨著更重的壓力和更大的挑戰。

  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仍在持續,氣溫紀錄還在不斷刷新。全球15個最暖年份中有14個發生在21世紀,受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海洋表面溫度升高等因素影響,2014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年,2015年全球氣溫有可能再創新高。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洪水、乾旱、熱浪、強風和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這一趨勢未來還可能繼續凸顯。「天有不測風雲」,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還是要多一些敬畏之心,多一些科學應對。

  從以往經驗和教訓看,未雨綢繆、加大防災力度,下好先手棋,是關鍵的一招。事前的「防」,往往比災後的「救」更為重要。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和效益明顯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演變規律的研究有待加強,認識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人防災減災的意識淡薄,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汛期就是考驗,險情就是命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就「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的批示中所強調的,要深刻吸取教訓,強化維護公共安全的措施,確保人民生命安全。風險和挑戰面前,只有時刻緊繃責任意識、憂患意識這根弦,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旱、防強風、搶大險、救大災,進一步做好應對極端災害性天氣的工作,才能防患於未然,讓群眾遠離災害的侵襲。

  面對頻走極端的天氣氣候,我們還應著眼長遠,涵養生態文明。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多重壓力之下,我國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一個重要抓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今年一季度,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這一成果來之不易。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國確定的主題是「踐行綠色生活」。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具有協同效應,夏天把空調溫度調高一些,人走燈滅節約用電,少開車多坐公交,長時間停車時熄火,節約用紙減少林木損耗……大家都行動起來,減少溫室氣體和汙染物排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氣候和環境才能更加安全、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5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吉林省積極做好防低溫、防暴雪、防冰凍等極端天氣應對準備工作
    &nbsp&nbsp&nbsp&nbsp11月19日下午,吉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應對雨雪冰凍天氣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從18日開始,吉林省迎來歷史罕見的強雨雪大風冰凍天氣,具有雨雪風交加、氣溫驟降、降水量大、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等特點,對安全生產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對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目前,全省上下正在積極做好防低溫、防暴雪、防冰凍等極端天氣應對準備工作。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 應對極端天氣 昆明進步明顯
    根據天氣預報,1月10日至11日,在強冷空氣的影響下,昆明全市將出現小雪、雨夾雪天氣,氣溫將降至零下,城市運轉將接受一波嚴峻考驗。7日下午,昆明市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召開了一次「雨雪冰凍災害專題會商會」,十多個部門參與會議,準備迎戰這次寒潮侵襲。 對於「春城」昆明來說,酷暑、嚴寒這類極端天氣並不多見,應對這類天氣的經驗自然也相對較少。
  • 秦皇島海事局組織召開2020-2021年度防抗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工作...
    秦皇島海事局組織召開2020-2021年度防抗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工作部署會 2020-12-02 0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極端天氣,雞群冷應激怎麼防?
    近期,北方地區出現極端天氣,大面積降溫,很多老鐵的雞舍溫度特別低,這雞舍溫度低可怎麼辦呢?一、通風換氣不能停,可以減少通風次數或者減少通風時間,但絕對不能停止;進風口附近的雞籠可以用飼料袋子擋一下,防止冷風吹到雞。二、飼料中添加油脂提高能量。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舟岱大橋提前部署防抗極端天氣與防凍抗冰工作
    會上,各項目部匯報了近期舟岱大橋施工船舶安全管理情況,強調要加大現場管控力度,認真做好防抗極端天氣和防凍抗冰工作,確保舟岱大橋施工船舶安全形勢持續穩定。進入11月份以來,舟岱大橋施工已進入掃尾階段,此時,又是海上寒潮、大風的多發季節,為積極應對冬季極端天氣對施工船舶及舟岱大橋後期施工安全生產造成的影響,有效避免和減少險情事故的發生,主通道指揮部要求各項目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斷建立健全防抗寒潮大風的應急預案;及時做好舟岱大橋施工區域船舶安全管理工作,適當增加寒潮大風期間的應急預案,確保突發事件能夠迅速處置。
  • 應對極端惡劣天氣,吉林長春市發布停課通知
    為有效應對此次極端惡劣天氣,確保廣大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調整學校作息時間策中心城區、開發區中小學(幼兒園),於11月19日停課一天,雙陽、九臺、農安、榆樹、德惠、公主嶺視天氣情況自行調整作息時間。
  • 大壩鎮大壩小學組織開展「防雷電暴雨等極端天氣」 的安全知識教育...
    大 壩 資 訊民生 | 資訊 | 教育 | 公益 | 美食 大 壩 鎮 本 地 信 息 發 布 平 臺推廣【本網訊】 由於近期時常出現雷電暴雨等極端天氣,為了加強學生對「防雷電、防暴雨」等知識的教育,提高安全自護自救意識和能力,4月19日下午
  • 我市召開應對冬季極端天氣工作會議
    為科學有效應對雨雪冰凍天氣,防止發生重大事故,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11月29日,我市召開應對冬季極端天氣工作會。市委副書記楊澎參加會議。會議對冬季低溫冰凍雨雪天氣和清掃積雪等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楊澎針對各部門、鎮辦的職能分工,就應對冬季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提出了具體要求。
  • 人民日報:汶川地震、極端惡劣天氣與三峽工程無關
    近年來,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事實是否真是如此?今天(1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詳解三峽工程四大效益》一文對以上說法進行澄清。不過,這些年來,對於三峽工程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事實是否真是如此?怎樣科學評價三峽工程的偉大意義?對此,記者近日專訪了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時強調積極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黑龍江日報19日訊 (記者 曹忠義)19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黑龍江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工作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徵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 關於做好雨雪極端天氣應對工作的緊急通知
    關於做好雨雪極端天氣應對工作的緊急通知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委、辦、局,各有關單位:據氣象部門預報,預計11月18-20日我市將有一次較強雨雪天氣過程為做好居民生產生活保障工作,現將有關工作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視極端天氣應對工作各區、縣(市)政府、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災害性天氣防範應對工作,克服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出現極端天氣時,要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及相關應急響應,出現災情、險情時,主要領導要靠前指揮,履行好本地區、本部門第一責任人的職責。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為應對雨雪降溫極端天氣 長春市教育局發布重要通知
    為有效應對此次極端惡劣天氣,確保廣大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一、調整學校作息時間中心城區、開發區中小學(幼兒園),於11月19日停課一天,雙陽、九臺、農安、榆樹、德惠、公主嶺視天氣情況自行調整作息時間。
  • 張慶偉:積極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時強調 積極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9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黑龍江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工作,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堅守在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一線的交通民警、幹部職工、清冰雪作業人員表示慰問和感謝。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特別是在沿海城市,除了受上遊徑流洪水災害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颱風、海冰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由此帶來的伴生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多樣化、複雜化、新型化,特別是倒灌水(海水倒灌、河水倒灌等)、河水(或湖水)、雨洪水「三水」夾擊。汙染物隨著河流洪水徑流下洩,同時隨著潮汐導致海水上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