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鳥類對溫度變化很敏感,因此它們可以作為氣候變化的先兆。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
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
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鳥類被認為是研究環境變化的一個很好的分類學群體,因為它們很容易被研究人員和公民科學家觀察到。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觀鳥愛好者已經為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管理的eBird行動應用程式貢獻了超過6.5億條記錄。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目擊資料庫之一。
博士後研究員傑裡米·科恩(Jeremy Cohen)表示:「我們第一次可以看到,在整個大陸的極端天氣條件下,物種會立即做出怎樣的反應。」
科恩和他的同事發現,某些鳥類在極端天氣後立即被觀察到的頻率低於正常天氣條件下。
除了簡單的物種存在或不存在之外,研究小組還使用eBird的數據來仔細檢查鳥類的特徵,如體重、覓食行為、遷徙距離和流行率。
他們發現,遷徙距離和流行率(鳥類的普遍程度)是對極端天氣反應行為轉變的最大預測因素。
在每周的尺度上,在一周的酷熱之後,常年居住或僅短距離遷徙的鳥類較少被觀察到。
例如,卡羅萊納山雀(上圖)經常出現在美國東南部的後院,它的一生都不會遷徙。
科恩說:「在它的一生中,一隻鳥可能只會移動幾公裡。」
在經歷了一周的酷熱之後,與正常天氣條件相比,卡羅萊納山雀被觀察到的頻率較低。
頂部的地圖顯示了熱浪過後山雀目擊事件的預測減少。
山雀在其活動範圍的邊緣受到極端溫度的影響最大,比如德克薩斯州和西維吉尼亞州。
科恩指出,當eBird用戶報告鳥類的頻率減少時,很難確切知道它們會發生什麼,但科學家們知道,鳥類不能長期減少活動。
它們需要活躍起來才能覓食。
在極端天氣中出現頻率較低的物種可能會將它們的築巢地點轉移到更涼爽的地方。
如果它們找不到一個更適合它們的覓食或繁殖習慣的棲息地,其他的可能會死亡。
另一方面,在極端炎熱的一周後,更頻繁地觀察到遷徙距離較長的鳥類。
科恩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候鳥經常暴露在溫暖的熱帶溫度下,能夠忍受這些溫度。
此外,許多熱帶候鳥是食蟲動物,可能會追逐在炎熱天氣活躍的昆蟲。
科恩和他的同事還觀察了鳥類對極端乾燥條件的反應。
像美洲烏鴉這樣的普通物種似乎沒有受到季節性乾旱的影響。
然而,一些不太常見的鳥類,如北帕魯拉,在長期乾旱後較少被觀察到。
有些鳥類特別適合某一特定的棲息地或食物來源,乾旱可能會破壞它們。
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