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胡迪 攝影
國新辦於2008年2月4日下午3時舉行背景吹風會,請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近期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進行了現場直播。
1月10日以來,一場強烈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我國南方等地,其影響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大、所造成的災害之重為歷史罕見。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新聞發言人、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李維京詳細介紹此次罕見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具體情況。
四次天氣過程接踵而來
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呈現四大特點
鄭國光介紹說,從1月上旬開始,影響我國的大氣環流形勢發生突變,使得我國大部分地區由晴暖天氣轉為低溫、多雨雪天氣。而且這樣的大氣環流形勢穩定少變,先後在我國黃河及其以南地區接連出現了四次明顯的天氣過程,即發生在10-16日、18-22日、25-29日和31日-2月2日,並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多種災害並發等四個特點。
影響範圍廣。此次天氣過程涉及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重慶、廣東、浙江、四川、陝西、江蘇、雲南、甘肅、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19個省(區、市)。
持續時間長。湖北、湖南省平均氣溫連續低於1℃的日數為百年一遇,也是1954年以來低溫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程度最嚴重的一次;江西省持續出現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低溫雨雪天氣一次;安徽省持續降雪24天,是建國以來持續降雪時間最長的一年;江淮等地也出現了少見的積雪深度達30-50釐米的大到暴雪天氣。南方許多地區冰凍日數創歷史同期記錄,其中貴州省有49個縣(市)持續凍雨日數突破了歷史記錄,冰凍災害的影響範圍及電線積冰厚度已經突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值,為50年一遇;湖南省的部分電線覆冰厚度就達到30-60毫米。
強度大。主要表現為平均最低氣溫明顯偏低,平均最高氣溫異常偏低,都為歷史同期最低值,雨雪量大,為歷史同期第三。降溫劇烈,長江以南大部最大降溫幅度達10~20℃,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最低氣溫降至-6~0℃,而且日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接近;長江中下遊及貴州平均最高氣溫異常偏低,達歷史同期最低值,平均最高氣溫之低為百年一遇;武漢和長沙兩市已連續半個多月日平均氣溫接近或低於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貴州等5省大部的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2~4℃,部分地區偏低達4℃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甘肅、陝西平均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低值,江西、重慶、寧夏為次低值。從雨雪量來分析,上述地區平均降水量僅少於1998、1957年為歷史同期第3多,其中河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6省(區)降水量達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大值。浙江暴雪是1984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安徽和江蘇的部分地區積雪深度為近50年來的最大值。
多種災害並發。主要表現在既有暴雪、冰凍、凍雨、低溫,也有大霧天氣,呈現多發、並發的趨勢,造成災上加災,特別是對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電力傳輸、通訊設施、農業及人民群眾生活造成相當嚴重影響和重大損失。
北半球冬季不太平
許多地區也相繼出現暴風雪和冰凍災害
鄭國光說,除了我國近期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入冬以來北半期許多地區也相繼遭受暴風雪和冷凍等災害的頻繁襲擊。
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高壓脊異常發展,引起北極冷空氣向南爆發,與來自副高南側的熱帶暖溼氣流交匯,造成暴風雪襲擊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以及加拿大東部地區,緬因州北部積雪厚度達到51釐米。受其影響,美國部分機場關閉、航班延誤或取消、公路交通癱瘓。
美國
1月30日至2月1日美國東部和西部均再次遭受暴雪襲擊,造成空中和陸上交通陷入混亂,主要高速公路擁堵,至少10人死亡;1月31日至2月1日,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共有1100個起降的航班被取消。在美國東北部許多機場因暴雪、凍雨和雨夾雪天氣暫停開放,造成大批航班延誤。
伊朗
1月8日,伊朗遭到十多年來最大降雪影響,北部和中部積雪有55釐米厚,至少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傷。1月中旬初,阿富汗遭遇罕見的全國範圍持續降雪並引發雪災,一些地區積雪深達2米,60多人死於雪崩和交通事故。1月1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也降下了100年以來的第一場雪。
中東地區
1月29-31日,一場極為罕見的強烈暴風雪襲擊了素以氣候溫暖著稱的地中海東部的中東國家,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界處積雪厚度超過1米,狂風掀起地中海大浪高達10米左右,惡劣天氣造成以色列國內航班停飛,凍死數十人。
「異常大氣環流」主導 「拉尼娜事件」推波助瀾
兩大原因導致我國出現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
鄭國光說,最近,中國氣象局先後組織了多次在京部分院士專家深入研討這次我國大範圍持續的極端天氣產生的原因。專家們認為:
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的根本原因。
首先,1月以來,中高緯度歐亞地區的大氣環流呈現西高東低分布,這種環流異常型已持續20多天,是多年氣候狀況的3倍以上,為1951年以來該環流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有利於冷空氣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連續不斷入侵我國。
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亞偏強偏北,強大副高的位置穩定維持在我國東南側的海洋上空,並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氣交匯的主要地區位於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
第三,青藏高原南緣的南支低壓槽活躍,是近十多年來少有的,促使暖溼空氣沿雲貴高原不斷向我國輸送。
第四,在冷暖空氣交匯區,由於暖溼空氣位於上部,形成對流層中低層穩定的逆溫層,造成了大範圍凍雨的。上述穩定少動的大氣環流異常形勢,持續維持20多天,造成了我國東部地區出現罕見的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拉尼娜事件對這次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自去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後迅速發展,至今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專家們認為,入冬以來,我國出現的降水異常分布特徵和歷史上較強拉尼娜事件發生後的冬季氣候特徵非常相似。因此,拉尼娜事件是影響當前我國南方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來襲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 積極行動
鄭國光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次大範圍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的應對工作。
中央氣象臺準確預報
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連續發布9份緊急通知
在1月8日,中央氣象臺對我國大部地區可能發生雨雪天氣做出預報後,國務院領導及時作了批示,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立即向全國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提前做好防範和應對準備。此後,國務院領導對中央氣象臺的滾動預報和預警多次作出批示,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也先後發出9份緊急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強降溫降雪天氣防範應對工作,努力維護交通運輸安全暢通,確保城鄉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妥善做好災害救助和農牧業生產工作,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切實安排好值班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就貫徹國務院領導的批示和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的通知要求,對本地應對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作出部署。
加強會商 發布預警
讓氣象信息比災害性天氣跑得更快
1月8日以來,各級氣象臺加強分析會商,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趨勢,及時做好暴風雪、強降溫天氣過程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性天氣過程,氣象部門都及時向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大眾通報預測預警信息,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報紙等各種新聞媒體,充分發揮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手機簡訊等作用,及時向社會廣泛公布災害預警信息和簡明
防災避災辦法。各有關部門也緊急行動、全力以赴,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全面開展防災抗災救災工作。
中國氣象局6次召開緊急電視電話會議
相繼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Ⅲ級和Ⅱ級應急響應
中國氣象局連續召開6次全國氣象部門緊急電視電話會議,迅速傳達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批示及國務院應急辦有關緊急通知精神,部署應急氣象服務工作。1月25日和27日中國氣象局分別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Ⅲ級和Ⅱ級應急響應,並要求有關單位立即進入應急響應狀態,把抗災救災氣象服務作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中國氣象局還派出工作組赴貴州、湖南等省指導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按照國務院領導的要求,中國氣象局加強與鐵道、交通、電力、民航、安監、民政等部門的應急聯動,第一時間通報最新的天氣實況及預報預警信息。及時播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科普宣傳片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防禦科普知識,為公眾提供預警信息和防禦指南。中國氣象局先後召開50餘次新聞發布會,將最新天氣實況、災害影響和預報預警信息,以及氣象部門應急氣象服務工作等情況及時向媒體通報。
中華民族譜寫撼天動地的抗災壯歌
鄭國光說,應該指出,雖然氣象部門比較準確地預報這次大範圍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但限於當前天氣預報技術水平,我們對一周以後的天氣難以作出肯定的預報。每年我國南方特別是貴州、湖南等省都會發生低溫雨雪冰凍天氣,但持續時間都比較短,造成的影響也不很嚴重。像這次連續發生四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是我們沒有料到的,以至於在前兩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出現後,並沒有對後面可能出現的災害有足夠的估計。好在中央氣象臺提前作出後面發生的第三、第四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預報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立即對抗冰救災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全國上下動員,全力以赴,奮勇搶險,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撼天動地的抗災壯歌。
多種災害並發 氣象局局長詳解雨雪冰凍四大特點
氣象局組織專家研討極端天氣成因 達成四項共識
氣象局:未料到連續發生四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氣象局詳解"50年一遇" 預報準確率現已大幅提高
中國氣象局: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強度正在增加
氣象局:長江中下遊地區氣溫回暖 積雪開始融化
氣象局:極端天氣南北方都可能發生 應有預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