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2020-12-01 中國天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包括10000個地面觀測站、1000個探空站、幾百部天氣雷達、7000多艘自願觀測船、每天3000架次的飛機、6顆極軌和4顆靜止氣象衛星、近250個大氣本底監測站等龐大的世界天氣監測網劃,還組建了由3個世界氣象中心、25個區域氣象中心和185個國家氣象中心組成的氣象信息傳輸網絡,有效地加強了天氣、氣候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氣象信息傳輸。此外,通過WMO(世界氣象組織)還建立了一系列的世界計劃和長期規劃,組織、協調國際氣象和水文領域的業務合作,為各成員政府和公眾及時提供天氣、氣候災害預報和警報服務,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對天氣氣候的預報能力在國際上屬於先進行列:我國是世界上三個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還建成了128部世界上最先進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這個雷達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可以看到大氣運動的強度和規律。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易引發氣象災害。如何把預警信息有效地發布到人們手裡,解決好「最後一公裡」問題,是能不能有效預防災害發生的關鍵之一。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的頻發 資料圖片

 

每到颱風來臨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有關政府部門就會發布大量手機簡訊預警信息,使老百姓及時了解超強颱風的動向、發展、影響,為抵禦颱風造成的危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去年8月份,第七號強熱帶風暴在南海徘徊,湛江下了幾十年一遇的大暴雨,當時社會上謠傳說湛江要發生大地震。氣象部門給800萬群眾發送簡訊闢謠說,現在主要是第七號強熱帶風暴所造成的強降雨,與地震沒有關係。一下子社會就穩定了。
  

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人為因素還有很多,人類對極端天氣的認識還有待科學進一步探討,但對人類來說,我們就一個地球,在沒有完全弄清真相之前,還是應該加強自我約束,減少汙染物排放,保護自然,善待地球。(作者:黃國華)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新華社發多國氣象部門預測,8月2日將有兩場颱風影響亞洲地區。強颱風「蘇拉」離開菲律賓向中國臺灣東北部逼近。颱風「達維」將在掃過上海北部後,直撲日本東南部。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截至7月11日,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全球高溫極端天氣頻發,德國媒體:都怪川普!
    天氣有多熱?只能說是「汗如雨下」啊……最近因為高溫出了一件怪事,有一頭斑馬因為天氣太熱,妝都曬花了,熱成了一條驢~這是咋回事呢?原來啊,埃及開羅有家新開業的動物園,遊客去看斑馬,仔細瞧了瞧覺得不對勁啊,斑馬身上的黑色條紋怎麼曬化了?而且越看越像是一頭「驢」,遊客指責動物園「畫驢充斑馬」。
  • 人民日報:「防」字當頭應對極端天氣
    進入汛期以來,我國極端性天氣增多,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和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採取措施保護群眾、緩解災情,不斷夯實公共安全防線。   極端天氣頻發,可謂「環球同此涼熱」。印度罕見高溫持續半個多月,造成逾千人死亡;巴西北部出現乾旱,秘魯、智利等國家的部分地區則遭洪澇襲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供水緊張,俄克拉何馬州和德克薩斯州卻遭遇暴風雨。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徵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9月7日,白露節氣,如約而至。江西省氣候中心用八個字概括2020年該省夏季主要氣候特點:澇在贛北,熱在贛南。「今年夏季江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無論是日大暴雨範圍、日平均最低(高)氣溫,還是夏季高溫日數均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江西省氣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 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華爾街見聞 2019-02-03 20:33:41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極端天氣是什麼?極端天氣又被稱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那些在特定的區域和時間內發生的極其少見的,對生命、財產和社會可能造成巨大危害和損失的異常天氣現象或天氣事件。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種種破紀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紀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稱。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如今,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地球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在原有氣象服務基礎上,大力拓展基於影響的專項和公共氣象服務,積極發揮氣象部門在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撐和業務服務作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讓人越來越難捉摸的天氣不獨颱風。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 4組專家現場培訓防地災知識 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異常頻發
    4組專家現場培訓防地災知識 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異常頻發 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頻發且屢屢出現重大人員傷亡事件,已成為制約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為防患於未然,4月2日,全省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活動啟動。  據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將異常頻發,地質災害處於頻發、易發和高發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