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2021-01-20 雲南網

原標題: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9月7日,白露節氣,如約而至。江西省氣候中心用八個字概括2020年該省夏季主要氣候特點:澇在贛北,熱在贛南。

「今年夏季江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無論是日大暴雨範圍、日平均最低(高)氣溫,還是夏季高溫日數均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江西省氣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圖為江西湖口縣上萬人緊急加築萬米堤壩抵抗洪魔。(資料圖) 李學華 攝

今年夏季,江西有兩次降水集中期都出現在夏季,分別是5月29日—6月10日和6月30日至7月10日。其中6月30日至7月10日暴雨強度大,局部短時雨強超當地歷史。

「受暴雨影響,江西省多地出現嚴重汛情,部分地區災情嚴重,江河湖庫水位超警多、持續時間長,致災重。」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

入汛以來,江西省共計36河84站次發生超警戒洪水,167座大中型水庫超汛限,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至8月24日鄱陽湖星子站仍在警戒線附近波動。

圖為瑞金市人工增雨作業現場。(資料圖)瑞金市委宣傳部供圖

特別是進入7月後,受江西省強降雨和長江中上遊來水的共同影響,昌江、樂安河、信江、饒河、修河、鄱陽湖區及部分中小河流水位持續快速上漲,多次發生編號洪水和超警戒洪水;省內長江沿岸和鄱陽湖周邊水位居高不下,超警持續時間長,贛北、贛中多地汛情告急,圩堤險情多發。

雨季結束後,江西省又進入「高溫少雨」模式。尤其是贛南前期雨量偏少,加上持續高溫,導致氣象乾旱快速發展。

據MCI綜合氣象乾旱指數監測顯示,7月開始贛南氣象乾旱開始發展,至7月下半月贛南大部出現中到重度氣象乾旱。

進入8月後,受低槽或颱風外圍影響,出現幾次階段性降水過程,土壤墒情得到一定改善;但由於降水整體偏少,氣溫偏高,贛南氣象乾旱再次發展蔓延,同時贛中和贛北的局部氣象乾旱也有所發展。

位於江西省西南邊境的遂川縣高溫日數達59天,為該省之最。此外,贛南會昌、贛縣、全南、龍南、定南等5個縣(區)連續高溫日數創新高。

此時已進入「白露」節氣,雖然高溫已經逐步減少,但是「秋老虎」還將猛撲江西。未來幾天,江西省大部分地區氣溫還將在30℃以上。(孫靜波)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 「南旱北澇」禍因:拉馬德雷冷位相
    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旱情不斷加重。其中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旱情已達到特大乾旱等級,貴州秋冬連旱出現80年一遇嚴重乾旱,西南五省市旱災引發全國人民廣泛關注。與旱情對應的是,北京遭遇4年來最強浮塵襲擊。東北暴雪,遼寧3月飛雪連天;中南武漢、鄭州「高燒」近30℃。
  • 三因素疊加導致今夏持續高溫 北方夏季極端降水值得警惕
    嫩江、松花江和黑龍江幹流水位持續超警戒水位,堤防長期高水位擋水,多地險情頻發,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極端天氣頻發,印象中的「北旱南澇」氣候格局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人們不禁要問,今年的天氣到底怎麼了?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的丁一匯研究員,詳解為何今年夏天我國氣候會如此異常。
  • 地球究竟怎麼了:極端天氣成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必須加強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對策的研究,建立國家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機制,強化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並納入國家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系統中。」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今年自然災害頻發,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而我國氣候異常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不是孤立的,這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部分。
  • 或將導致我國「南澇北旱」
    或將導致我國「南澇北旱」時間:2015-05-31 00:07   來源:伊秀新聞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的 公告,2015年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在60%—70%。那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它的出現又將給我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北京目前遭遇「冬旱」,近80天無有效降水,整個北方也旱情嚴重;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洪水滔天,產生連鎖經濟反應;不久前,歐美國家大雪紛飛,讓人措手不及。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2015年11月26日訊,昨天,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專家:今年極端天氣並非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核心提示2014年伊始,異常天氣就輪番在世界各地上演,我國局部地區也深受其害。不少機構預測今年太平洋地區或將面臨厄爾尼諾現象,遭遇洪水、風暴和乾旱侵襲。也有人認為席捲全球的極端氣候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全球氣候災害頻發的罪魁禍首真的是厄爾尼諾現象嗎?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在這一連串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歷史上碳排放最多的發達國家,而是碳排放最少的欠發達國家。而一些老牌發達國家,正在苛求這些弱勢國家捨棄自身發展權,一起踐行極嚴的環境標準。而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關係千絲萬縷。系列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全球氣候調控機制受到了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持續上升。在這樣失調的世界裡,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澇的更澇,旱的更旱。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
  • 中國出現南凍北旱極端天氣 北京可能冬天無雪
    ,最低氣溫一度降至零下47.4℃……  按照氣象專家的判斷,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熱浪天氣和熱帶風暴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已變得更為普遍,而我國也正經歷著「旱凍」迎兔春的極端天氣。>  按照氣象專家的判斷,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熱浪天氣和熱帶風暴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已變得更為普遍,而中國也正經歷著「旱凍」迎兔春的極端天氣。
  • 2020年厄爾尼諾現象又回來了,預計今夏澇重於旱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氣候變化正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也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重大威脅。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從2019年11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在接下來的5個月中,Nino 3.4指數平均滑動值都在0.5℃左右。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國家氣候中心: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預計今夏澇重於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
  • 極端氣候頻發 是否純屬巧合?
    該組織提出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中國舟曲的泥石流災難和全球其他諸多地區的異常天氣,如南撒哈拉的嚴重乾旱以及格陵蘭島彼德曼冰川出現大面積崩塌等氣候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稱這一系列極端天氣現象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波及面積」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同時警告未來會出現更多極端氣候事件。
  •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極端天氣?未來會否更熱更澇?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極端天氣?未來會否更熱更澇?史上最熱夏季 未來極端高溫事件或明顯增加2018年北半球「高燒」,我國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夏天,中央氣象臺史上首次連發33天高溫預警,熱出新紀錄。2018年極端高溫並非偶發。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處於線性上升趨勢。
  • 山東年均溫14.6℃創歷史新高,2019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1月8日,山東省氣候中心發布2019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颱風利奇馬、夏季高溫少雨、半島持續乾旱、年平均氣溫歷史最高入選。持續走高的氣溫會對天氣產生什麼影響呢?最大的影響就是極端事件頻發,極端的暴雨、高溫、乾旱比往年次數要多。另外,氣溫偏高,冷空氣勢力就會偏弱,冬季的霧和霾天氣也會稍有增多,對大氣汙染擴散條件不利。不過,從整體趨勢看,與霧霾較重的2013年-2016年相比,近幾年的霧和霾已經明顯減弱。「當然,氣溫較高也是有益處的,對農作物的生長,像光照、熱量等有利。」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