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疊加導致今夏持續高溫 北方夏季極端降水值得警惕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丁一匯院士向記者解讀今夏氣候特點及成因。徐文彬攝影

  今年夏季,在我國天氣的「舞臺」上,高溫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續近兩個月的高溫熱浪使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飽受炙烤,多地旱情嚴峻、河道斷流、水庫乾涸。據國家防總辦公室統計,截至8月22日,全國有8105萬畝耕地受旱,有664萬人、220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當季節轉換,南方高溫逐漸退出公眾視野之時,東北地區的汛情又讓人捏了把汗。嫩江、松花江和黑龍江幹流水位持續超警戒水位,堤防長期高水位擋水,多地險情頻發,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極端天氣頻發,印象中的「北旱南澇」氣候格局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人們不禁要問,今年的天氣到底怎麼了?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的丁一匯研究員,詳解為何今年夏天我國氣候會如此異常。

  極端高溫來勢洶洶令人措手不及

  今年7月1日以來,我國南方多地出現了突破歷史極值的極端高溫熱浪天氣。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從全國範圍看,本次高溫熱浪將持續到8月底,待季節轉換之後才可能完全消退。本次高溫熱浪過程呈現高溫日數多、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強度強、極端性突出等特點。

  據國家氣候中心資料顯示,7月1日至8月14日,高溫天氣覆蓋了我國江南、江淮、江漢、黃淮及重慶等地的19個省(區、市)。其中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8省(市)平均高溫日數達28.8天,較常年平均(13.5天)多出一倍以上,平均最高氣溫達35.6℃,均為1951年以來最多(高)。我國中東部地區有305個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40℃,浙江新昌極端最高氣溫達44.1℃。有477站次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為歷史同期最多。一時間,「中國好烤箱」遍布各地,「燒烤模式」也成為了公眾對此次極端高溫天氣的最好註解。

  在7月份,我國有100個觀測站出現極端高溫事件,其中39個觀測站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而在8月1日至17日期間,這一數字分別達到了428個和172個。在7月,南方部分地區平均氣溫與歷史同期相比偏高2℃至4℃,而8月1日至17日,南方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歷史同期偏高達4℃至6℃。「據氣候資料顯示,我國夏季氣溫自1997年以來處於暖周期,表現為氣候向極端化發展,即冬季冷事件更多、更強,夏季高溫熱浪事件更多、更強。」丁一匯介紹道。

  海溫變化是極端高溫的氣候主因

  今夏高溫如此之強,稍有氣象學常識的人就會得出「由於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偏強並且位置偏西,導致副高控制範圍內晴熱少雨,進而形成南方高溫天氣」的結論。

  「這種結論是天氣學的解釋,它只能說明短時間內高溫天氣的原因。如果要深究為什麼高溫持續時間長、強度強、範圍廣,就要考慮造成這種影響的天氣系統持續的原因和氣候背景。」丁一匯稍作停頓,「如果說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那為什麼就在今年特別強呢?」

  其實這一切,可以從海溫的變化說起,或者說,是從「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說起。

  據觀測資料顯示,今年春節以來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厄爾尼諾年衰減並向拉尼娜年過渡。由于洋流的運動和偏東信風的作用,冷海水會向西擴散至西太平洋的東部地區。當較冷的海水由東向西流至副高外圍時,就會與副高東側邊緣的東北風相遇。由於東風是偏冷且比較乾燥的,這樣就會使海洋表層海水被大量蒸發,進而使海溫下降。當海溫降低後,海洋表層空氣難以受熱膨脹上升,空氣對流受到抑制,這樣大氣的密度會持續增加,高氣壓則因此不斷增強並在原地維持,不會遠離中國大陸向東撤退。另外由於前期春季和夏初印度洋一直維持暖水,這致使高層的高氣壓加強,並由該區盛行的西風向東輸送,也有利於副高的加強西伸。這樣西太平洋副高的東側不斷補充加強,西側又有印度洋高氣壓的不斷併入,於是副高就被鎖定在我國南方地區,並且強度不斷增強。再加上「海洋大陸(印尼)——南海」的暖海溫使對流活動明顯發展,也促使副高進一步加強北抬,因而呈現了穩定、持續且偏西、偏北的特點。「只要熱帶太平洋至印度洋『東冷西暖』的海溫形勢不變,副高就會維持下去。所以海溫的變化才是副高持續穩定的主因。」丁一匯總結道。

  但僅考慮海洋的影響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北半球異常大氣環流的作用,副高的偏強也和北極濤動呈正相位有關。由於北極地區通常受低氣壓系統支配,當北極濤動處於正位相時,冷空氣被周圍的高氣壓「困在」極地,難以向南擴展。由於在副熱帶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較弱,因而不容易促使副高減弱和東退。「北極濤動處於正相位和赤道太平洋『西暖東冷』疊加,都有利於副高穩定發展,這是導致今年夏季南方大範圍高溫熱浪天氣的主要原因,或特殊的原因。」丁一匯補充道,「另外從氣候背景來看,1997年之後的近15年來,我國也一直處於高溫熱浪的高發時期,這正好對應於拉尼娜冷水事件的多發期。」

  在我國南方地區飽受「炙烤」的同時,其他部分國家和地區也難以稱得上「風調雨順」。7月以來,歐洲部分地區溫度都超過了35℃,平均氣溫比往年同期明顯偏高,德國、義大利等國的最高氣溫直逼40℃。熱浪還造成了部分地區的人員死亡。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國和歐洲地區出現的高溫熱浪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繫呢?

  「上面提到的北極濤動和赤道太平洋『西暖東冷』,都是全球範圍內的大氣環流形勢和海溫變化情況,顯然這種大尺度的系統不會僅僅影響我國。」丁一匯說道,「當我們從整個大氣環流的角度看待高溫區域的分布時,就能發現,不只我們一個國家受到大氣環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中國東部大範圍地區出現高溫熱浪,那麼一定與全球性的高溫過程有關聯。」

  今年夏季,在中東到歐洲地區,在美國的西海岸等地,都出現了明顯的高溫天氣,實際上,美洲、東亞、歐洲到中東這三個地區常常會同時出現高溫熱浪過程。「這種現象被我們稱為『遙相關』,指的是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地氣候異常之間的聯繫。實際上反映了上遊的異常天氣可以通過高空強風速帶(氣象上稱急流)傳播到下遊地區,相繼出現一連串的天氣現象和氣候,因而中國的這次高溫熱浪是上面三個條件共同疊加和增強的結果,是一次比較複雜的海氣相互作用過程。」丁一匯解釋道。

  「北澇南旱」趨勢言之過早

  根據近年來的觀測記錄,我國雨帶北移的現象比較明顯。從2000年開始,主要的雨帶就已經從華南和長江流域移到了淮河到黃河流域之間,有的年份可以到達華北,今年的雨帶則到達了東北地區,所以在近十多年裡,南澇北旱的格局確實正在逐漸發生改變。

  但是回顧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國氣候格局呈現出的實際上是「北方多雨、長江少雨、華南多雨」的形勢。目前雨帶北移的現狀只持續了十幾年,而通常一個氣候平均值要基於20年至30年的連續數據。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證明這種趨勢的確定性和穩定性,所以還需要參考未來5年到10年的天氣氣候狀況。不過丁一匯也坦言,根據目前國際上和中國氣象局氣候模式預測,未來幾年雨帶偏北的可能性依舊比較大。

  不過,雖然雨帶北移現象明顯,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雨帶主要還是集中在淮河和黃河流域,未來雨帶能否繼續北移,還需進一步的觀察。「所以,目前還不能說我國夏季進入『北澇南旱』的階段,但是雨帶北移是近10多年來的明顯趨勢。」丁一匯總結道。

  雨帶北移的利弊之辨

  據了解,目前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和西線即將完成,預計每年可以通過這兩條線路調取150億噸至200億噸水到北方。那麼在雨帶北移的氣候背景下,南方是否還有充足的水分可以調往北方?

  「雖然近兩年來有北方降水明顯增加、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減少,但總體說來,並不會影響我國降水『南多北少』分布的氣候特點。」丁一匯進一步解釋道,「譬如長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達1100毫米以上,即使每年減少100毫米的降水,也僅佔年平均降水量的9%左右。而北方地區即使參考降雨較多年份,也只會在年平均降水量上基礎上(600毫米左右)增加70毫米降水,即降雨量增加的幅度能達到12%以上。但降水量的變化只是一個疊加在平均降水量上的變率,可以改善北方的供水狀況,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和北方的氣候格局。南水北調後一個有利的條件是,能夠有效減少北方地區地下水使用量,因此該工程的重大經濟效應不會受到改變。」

  既然雨帶北移至一直「喊渴」的北方地區,那麼是否這種變化帶來的都是有利影響呢?丁一匯認為,由於雨帶北移使北方暴雨風險顯著增加,需「睜大眼睛」高度關注未來北方地區的防汛工作。

  「如果真的出現『南旱北澇』的氣候格局,那麼北方地區降水的氣候背景就會發生改變,暴雨的重現期就會減少。過去50年一遇的降水,未來可能每10年就會發生一次。」丁一匯強調道,「我國在50年代和70年代屬於『南旱北澇』的氣候格局,那時北方夏季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場暴雨,而這種暴雨造成的洪水往往是持續和劇烈的。譬如1963年8月海河特大洪水、1958年7月黃河中下遊地區和1975年8月上旬河南地區由大範圍暴雨引發的洪水。可見在『南旱北澇』的氣候格局下,北方地區暴雨發生的頻次和強度都會明顯增加,防汛形勢則會持續嚴峻。」

  「去年『7·21』北京及周邊地區出現的極端降水事件應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氣候格局調整的階段,暴雨出現的頻率可能比過去要有所增加。至於會不會出現『南旱北澇』,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信號,一個值得高度警惕的信號。」丁一匯認為。

  (責任編輯:張永)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科技大觀:警惕地球「發熱多汗」
    今年夏天,歐洲、北美及東北亞等北半球許多地區,氣溫打破了歷史極值,高溫熱浪引起不少民眾中暑甚至死亡。與此同時,持續異常高溫還引發了多重災難,包括森林大火、洪水泛濫,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今夏的氣候為何如此異常?是什麼導致了地球多地「發熱多汗」?
  • 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 今夏為何出現罕見高溫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的極端高溫事件頻繁發生,呈現出強度大、頻次高、範圍廣等特點。  首先,極端高溫事件強度越來越大,全球極端高溫及高溫日數屢創紀錄。如7月16日以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城市日最高氣溫持續超過40℃,弗雷斯諾日最高氣溫連續多日超過46℃,創加州有氣象資料以來的最高紀錄。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南方暴雨連連、北方熱浪滾滾!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
    中新社記者 張浩鉞 攝6月打開了南方的「水龍頭」,也打開了北方的「燒烤爐」。監測顯示,今年南方的暴雨和北方的高溫天氣都甚於往年,雲南旱災也持續日久。今年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天氣為何越來越不宜人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表示,今年南方強降雨持續時間長,與常年同期相比,廣西、廣東、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的降雨量偏多1~2倍,廣西北部偏多3~4倍。此外,江南地區梅雨已於6月1日正式開始,較常年偏早7天。入梅後,江南一帶降水強度增強,強對流天氣活躍,強降水或引發次生災害。在南方「水漫金山」的時刻,北方地區則經歷了一場場「烤」驗。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天氣無常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不可捉摸  這個夏季,全球可謂是「水深火熱」。
  • 極端高溫天氣「烤」驗四大洲 北極圈一些地區超30℃
    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極端高溫天氣還會持續多久?哪些方面值得人類警醒?  四大洲同時「發高燒」  對瑞典氣象學家本特·林德斯特倫來說,今年夏天持續如此之長的高溫,實在令人擔憂。「出現超過30℃的單日溫度並不奇怪,但今夏高溫天數異常持久,這是比較可怕的。」
  • 極端降水與高溫將更頻繁,中國會越來越熱?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近期,全球36000餘個氣象站的數據進行了新一輪的更新,氣象學家再次證實:隨著全球變暖的發酵,地球極端高溫熱浪、強降雨等不尋常的天氣將變得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對人類以及環境造成的破壞性也將更強,全球變暖似乎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下圖為近一年發生的全球大火地理位置示意圖。
  • 天氣預報丨今夏重慶有點熱,41個高溫日居全國前列 未來三天將衝上...
    北半球「高燒」不退,亞洲、歐洲、北美洲多國遭遇前所未有的極端高溫天氣,就連北極圈都突破了30℃!環球同熱大趨勢下,今年夏天,中國南北高溫「無縫對接」,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央氣象臺連續33天發布高溫預警,罕見程度為2010年有統計記錄以來最長一次。這個夏天到底熱成什麼樣?以後夏天會越來越熱嗎?中國天氣網今天發布高溫大數據:近68年,我國夏天越來越熱!
  • 「白+黑」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長因何迅猛?
    高溫不僅出現在白天,夜晚同樣會出現並且非常值得關注。近幾十年來,夏季極端高溫事件越來越頻繁地發生,這是公眾能夠切身感受到的氣候變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其中,高溫在白天-夜間連續出現造成的影響尤為嚴重,夜間高溫的緊隨剝奪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喘息之機」。
  • 今夏涼爽還是炎熱?2020年夏季氣候展望告訴你
    這將導致今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反氣旋與整體PJ波列的偏西,並在夏季晚期偏南——疊加在氣候態上,將實際表現為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強,但在夏季晚期明顯偏北(這是PJ波列的中緯度反氣旋疊加),並導致季風雨帶更容易出現夏季內的階段性顯著北移,通常表現為6月相對偏南,位於華南北部和江南地區;7月北移至四川盆地、長江中下遊地區至黃河以南;8月進一步北移至華北與東北南部。
  • 北極圈現超30℃高溫 全球多地「高燒」引關注
    每年夏季,高溫都會以各種姿勢刷屏,去年流行的是我國火爐城市最新排行,今年則聚焦北歐和國內東北多地高溫破紀錄——這更加引人注意,位居地球北部的原本的「避暑勝地」,為何入夏以來持續高溫,甚至引起極地「高燒」,這背後有何因素?記者就此採訪了氣象專家。
  • 北極圈驚現超30℃高溫 全球多地「高燒」引關注
    每年夏季,高溫都會以各種姿勢刷屏,去年流行的是我國火爐城市最新排行,今年則聚焦北歐和國內東北多地高溫破紀錄——這更加引人注意,位居地球北部的原本的「避暑勝地」,為何入夏以來持續高溫,甚至引起極地「高燒」,這背後有何因素?記者就此採訪了氣象專家。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科研團隊在南亞夏季降水和氣溫的年際變異及其可...
    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近幾十年來面對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而南亞地區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乾旱、洪澇和熱浪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隨著全球變暖都顯著增加。印度首都新德裡的氣溫在2019年6月10日達到48攝氏度,打破了該地區有紀錄以來6月份氣溫的最高紀錄,這場持續三周的熱浪也是印度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熱,持續時間最長的熱浪。
  • 疫情疊加高溫 六招做好夏季防疫
    考慮新發地市場是北京市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場所,物流廣泛、人員密集,疫情擴散風險大,控制難度較大,不排除發病人數未來還會維持並持續一定時間。6月份,全國各地迎來高溫天氣。而全球疫情依舊沒有停下的意思,北京疫情又開始復燃,高溫疊加疫情,如何防疫成了新的難題。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強風、暴雨疊加風暴潮,給珠海、香港、澳門等地區帶來重大損失。研究表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水變暖正在全面改變全球的降雨模式,導致一些地區一年中的雨水減少,並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受全球變暖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度持續減弱、季風雨帶逐漸南移,從而導致中國北方乾旱、南方洪澇。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年均降水總量增加,降水結構發生了變化。
  • 今年夏季超長待機148天,並創歷年夏季降水最高紀錄!
    常年平均而言,上海在10月2日入秋,夏季長度在126~127天。與常年相比,上海今年入秋明顯偏晚,夏季長度超長。在徐家匯站147年氣象觀測歷史上,今年入秋為第4晚,夏季長度名列第3位。今年夏季長、雨水特多且強度大、 颱風強、高溫少...
  • 全球極端天氣為何扎堆而來?
    「降水,就一直降水,高溫,就一直高溫。」   每年「副高」都會自南向北推進,其間會經歷2次「北跳」和3次「停滯」,之後雨帶隨之北上,形成3個具有區域特徵的雨季,即4月上旬-6月上旬華南前汛期、6月中旬-7月上旬梅雨雨季和7月中旬-8月下旬華北雨季。可以說,今年這輪持續強降水過程,就是華南前汛期「最後的瘋狂」。   這個時期正值端午節龍舟競渡之時,所以被稱為「龍舟水」。
  • 極端高溫肆虐全球,連北極都30度了!
    受持續高溫影響,截至1日12時30分,北京電網負荷已達到2306.4萬千瓦,超過7月31日的2267.5萬千瓦,再創新高。華北地區白天氣溫高,夜間氣溫也不低,最低氣溫也多在26℃以上,天津還將超過28℃,而且由於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更高,悶熱感相比南方也毫不遜色。中央氣象臺預計,5日後,北方上述地區高溫天氣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