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極端天氣為何扎堆而來?

2020-12-06 新民周刊

作者|吳 雪


  暴雨如注!暴雨如注!暴雨如注!

  南方暴雨在這個夏天來得「兇猛」。進入6月以來,這四個字似乎成為了許多城市的關鍵詞。多地經歷了今年以來強度最大、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降雨過程,廣西、廣東、湖南、貴州、浙江等省份頻頻拉響洪水預警。

  此後,暴雨並沒有停止「北上」的步伐。重災區桂林、梧州等地的洪水已經退去,四川、貴州、湖南的洪水預警和受災消息相繼傳來。6月2日到7月2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31天,連續發布預警日數為2010年有預警記錄以來同期最多。

  被暴雨支配的恐懼,還要忍受多久?接下來有沒有暴發大洪水的可能性?南方打開了「水龍頭」,北方也迎來了「燒烤天」。有研究人員甚至預言:「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華東師範大學地理學院教授殷傑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雖說這種預言沒有科學根據,但全球氣候變化已然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了。


暴雨為何下個不停?



  通常來說,進入五六月份後,我國整個南方地區都會進入相對多雨的時期。殷傑表示,一般首先爆發的是華南汛期,然後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江淮到江漢一帶地區的降雨集中期。7月中旬以前,南方降水比較集中,中下旬以後,降雨帶逐漸會到達華北、東北一帶。

  但與往年不同,今年南方地區的雨水,呈現了偏早、偏多的特點。比如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先後於6月1日、9日和10日進入梅雨期,分別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據統計,全國6月平均降水量達110.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為1961年以來第九多。

  特別是湖北南部、東部以及四川東部、重慶、蘇皖中南部等地6月降雨量較常年同期都偏多2倍至4倍,局地甚至超過5倍。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表示,這輪強降雨還有「晝伏夜出」的特點,由於南方雨季是氣溫升高的季節,白天升溫快,能力蓄積;傍晚開始,高空氣溫下降,與地面溫差逐步拉大,雲層上冷下熱,於是低層暖空氣上升冷卻,凝結成雨。

  至於暴雨為何下個不停,殷傑解釋道:「這是由於今年副熱帶高壓強度較強,導致雨帶比較穩定,同時西南季風又從印度洋一路吹到南海一帶,再加上東北部弱冷空氣頻繁南下,形成較強的暖溼氣流輸送,從而使得南方持續性強降雨。」

  「副高」,氣象學專業用語,全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一個位於西北太平洋上空永久性的暖性高壓環流系統,是造成我國夏季旱澇變化的主要天氣系統之一。簡單點說,副高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天氣狀態就相對穩定。「降水,就一直降水,高溫,就一直高溫。」

  每年「副高」都會自南向北推進,其間會經歷2次「北跳」和3次「停滯」,之後雨帶隨之北上,形成3個具有區域特徵的雨季,即4月上旬-6月上旬華南前汛期、6月中旬-7月上旬梅雨雨季和7月中旬-8月下旬華北雨季。可以說,今年這輪持續強降水過程,就是華南前汛期「最後的瘋狂」。

  這個時期正值端午節龍舟競渡之時,所以被稱為「龍舟水」。「龍舟水」為何來勢洶洶?這就不得不提季風。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南海夏季風爆發,衝上華南,勢不可擋,產生季風對流性降水。與此同時,北方冷空氣不甘心就此「北退」,做著最後的掙扎,與夏季季風在華南上空上演「相愛相殺」,冷暖交匯,就容易形成長時間的強降水了。

  但殷傑也表示,雖然今年的降雨時間更長,梅雨季節也更長,但從水文氣象數據來看,降雨量和洪峰流量並沒有比往年高出太多。「降雨量和洪峰流量增加了7%-10%,沒有像1998年大洪水一樣,猛烈地翻倍。」另外,以前所說的南方洪澇,往往在平原或低丘陵地區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但今年重點區域發生了轉移,主要集中在長江上遊支流一些小的流域,比如高山居多的重慶,以及高原、盆地分布多的雲貴、四川等。

  由於重慶地形起伏太大,勢能大了,水流就大。如果短時降雨比往年偏多,那麼極易造成很強的山洪,洪峰水量水位也會瞬間上升很快。尤其是綦江,出現了1940年以來的最大洪水。但是,暴發洪水的長江、珠江支流,大都為流短湍急的小型支流,洪水總量不大。

  其他大型支流,如岷江、沱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等,目前水情還比較平穩。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媒體上天天洪水刷屏,長江幹流的水位並不算很高,流量也不算特別大。對長江幹流來說,現在的洪水,也遠稱不上大洪水。

  殷傑告訴《新民周刊》,從專業角度來看,今年還沒有真正意義上進入一個汛期。據媒體報導,7月2日上午10點,三峽水庫入庫流量5萬立方米/秒,達到洪水編號標準,2020年長江一號洪水已經形成,這才標誌著2020年我國防洪防汛進入了新階段。

  而長江幹流洪水的形成,才是真正會造成廣泛嚴重災情,也是最需要公眾給予更多關注的部分。


會暴發大洪水嗎?


  根據目前情況看,會暴發大洪水嗎?專家認為,作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大河,長江源遠流長。上、中、下遊暴雨季是相對錯開的,各支流不會同時漲水,而且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的調蓄作用,因此沒那麼容易發生全流域大洪水。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兩次最厲害的洪水,一個是1954年,一次是1998年。這兩次大洪水,有一個共同點:都發生了極端天氣。1954年,長江流域出現了超長梅雨,沿江暴雨從4月底下到8月底,下得昏天暗地,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總雨量、長江和淮河總水量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1998年7月中旬,在梅雨帶西進四川、北上河南後,副高突然崩潰,以武漢特大暴雨為標誌,暴雨重回長江中下遊,倒黃梅出現,隨後在上、中、下遊來回擺動。於是四川洪水和湖北洪水相遇,你託我頂,本已平息的幹流洪水捲土重來,依次形成2-8號洪峰。

  和1998、1954年相比,今年的氣候有少許類似之處,那就是都在厄爾尼諾之後,福建、臺灣和東西伯利亞都出現了異常高溫,颱風都偏少,長江流域6月降水都偏多。但不同之處也很多:今年的厄爾尼諾,沒那兩年那麼強。

  一方面,長江流域雖然6月降水偏多,但5月嚴重乾旱。而1998和1954年5月、6月降水都偏多,因此今年「底水」沒有1998和1954年高;另一方面,今年梅雨季偏早偏長,但遠不是1954年的「超長梅雨」,更比不上1998年。

  「只有在7月中旬,副高遲遲不北上,或者北上後再崩潰,發生了『倒黃梅』,才有可能出現全流域大洪水。」根據主流超級計算機模式分析,從7月11日起,副高將在日本以南建立塊狀單體,並大幅北抬。長江中下遊甚至淮河流域的梅雨將一舉結束,轉為盛夏酷暑。屆時,我國主雨帶將轉移到四川盆地、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和東北。

  從目前的數據分析,塊狀副高大崩潰、長江流域倒黃梅和全流域大洪水的可能性都不大。但南方的朋友也要警惕超級計算機失準、倒黃梅發生的可能性;而如果副高不崩潰,北方就要提高警惕防洪了。「這個7月,尤其是7月中旬,非常關鍵。」

  殷傑提醒,目前最難以防控的就是山洪,公眾應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因為山洪與河流不同,很難做到有效預防,比如河流可以利用水閘,建各種各樣的水庫,調蓄洪峰,或者在大江大河兩邊建很高的堤防,沿海地區還可以建設海堤擋潮。但山洪就很難,即便有水利工程加持,也能很輕易地破壞道路、房屋甚至造成人員失蹤及傷亡。

  「這是一個難題,目前還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中國水科院專家開座談會時感嘆道。如果在地質起伏大的上遊地區,把自然河道修成人工融合的河道,進行渠道化分流,反而會加大洪峰的形成,使其來得更快、更大。但不修的話更不行,當山洪裹著泥土和石頭,一下子滾下來時,不僅會完全淹沒村莊,還會瞬間造成重大災害。

  一個多月前,56歲的章三揚就在泥石流到來前逃出。她家在浙江衢州九華鄉大侯村山上。6月3日,暴雨傾盆,快到12點了還不停,她躺在床上,睡不著,爬起來一看,「山上像冒煙一樣」。水體渾濁,夾雜著泥巴、石頭和毛竹「滾下來」,聲音巨大。

  好在章三揚反應迅速,在山體滑坡、房屋坍塌來臨前,迅速撤離。不到一個小時,滑坡點及周邊的107名村民皆安然無恙。然而,單純依賴於居民自身的逃生速度,並不是正向的解決辦法。「可以隔個幾十公裡,通過逐級修建水閘、水庫調節洪峰流量;如果水庫無法調節,就要找個影響不大的地方來洩洪,以保證每一段都是安全的。」

  當然,殷傑明白,目前的方法多著眼於事後的亡羊補牢。實際上,防災減災,應該做到預防大於應對。目前普遍情況是氣象預報優於水文預報,洪澇預報相對來說難度更大、精度也差一點,如何做到從天上到地上的預報都很精準,值得探討。英國的「洪澇預報系統」,就是利用高精度雷達降雨預報數據和高精度洪澇數值模型,從而做到精確及時預報預警的。

  「目前在倫敦、伯明罕和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用的是5米精度的,均可以做到提前6-12小時的實時預報。在預報動態圖上,可以看到哪條路淹了多少,哪棟房子周圍水位最深,一目了然。」相比之下,國內在技術方面沒有問題,但預報精度上還需提升,因為現有50米到100米的預報精度,根本沒有辦法刻畫出城市的洪澇過程和災害影響。」

  殷傑指出,如果能從國家和地方層面快速推進這一系統的建設,將會減少許多損失。「像一直難解決的山洪,就會留出足夠的時間差,該疏散的疏散,該加固的加固,該分流的分流。」


全球氣候變化 已不可逆


  在南方「水漫金山」的時刻,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北方地區正在經歷一場場「烤」驗。

  6月3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今年第一個高溫預警,華北多地最高氣溫達38~40℃,河北邯鄲和邢臺局地最高氣溫達41.8℃,濟南和北京出現今年首個高溫日,其中19個觀測站高溫達到或突破6月上旬極值。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吐魯番市高昌區艾丁湖也高達45.8℃。

  雖說在北方,六七月份確實是高溫日最多的月份,但今年的高溫天氣有些「不同尋常」。具有「出現早、範圍廣、強度大」的特點,5月1-9日,中東部出現了1961年以來最早高溫過程,較常年值偏早49天。預計6月至8月,黃淮西部、東北部等將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周兵表示,在大陸高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太陽輻射很容易到達地面,因此這個月份容易出現「燒烤天」。高溫天氣的異常變化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極端性天氣正在增多。

  「不光是今年,其實從去年開始,就是一個典型的厄爾尼諾的年份。」南半球,澳大利亞酷暑難耐,引發大火,大量野生動物死亡。北半球極端低溫,今年年初,美國芝加哥早上的氣溫曾降到-23℃,打破了1966年的紀錄。今年肆虐多國的蝗災也與全球極端天氣增多相關。

  輪到北半球6月份夏季,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出現了38℃高溫,一根雪糕放在陽臺上沒多久便融化。而在不少氣候學家的預測模型中,這一數值本應該在80年後才會達到。而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速度已經比20世紀90年代快了七倍。

  全球絕大多數科學家已經認可,氣候變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了。而且不局限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區域、某一個國家,而是全球性影響。「當全球溫度增溫達到某一個臨界點,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的循環平衡可能會減弱甚至中斷。隨之而來的是交換能量減弱,冷的地方越來越冷,熱的地方越來越熱,極端氣候事件也會越來越多。」

  有研究顯示,到2100年左右,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將接近人類生存極限的臨界點,高溫和高溼的天氣組合也將會成為普遍現象。結合近期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上述預言似乎不再是危言聳聽。

  國際能源署預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碳排會下降8%,但伴隨全球各地的封閉狀態結束,碳排將反彈,且有可能快速升高。這將取決於各國經濟刺激的推行速度和政策選擇。為此,歐盟推出了7500億歐元的「綠色復甦計劃」,其中有25%用於環保,這一措施預計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少15%—30%。

  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人類為自己行為買單的時間越來越近,如果再沒有實質性行動,地球極端氣候最終將危及人類自身。不過殷傑也表示,氣候變化似乎已經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即便人類將溫室氣體排放維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地球氣候仍然會持續變化甚至惡化,而這種情況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人類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已經跟不上目前地球大氣和水循環的失控速度。正如一位氣象專家所說:「地球不需要拯救,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
    監測顯示,今年南方的暴雨和北方的高溫天氣都甚於往年,雲南旱災也持續日久。今年極端天氣為何扎堆來襲?天氣為何越來越不宜人了?北邊日出南邊雨6月以來,江南、華南、西南等地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南方地區發生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江南大部、華南中北部及西南地區東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100~250毫米,一些地區降雨量打破歷史降雨記錄。
  • 厄爾尼諾現象回歸,全球變暖或讓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全球氣候模式將會遭到破壞,導致某些地區出現暴雨、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動植物疾病的爆發、森林病蟲害以及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也會層出不窮。對於我國來說,厄爾尼諾使我國沿海登陸的颱風減少,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例如,我國在1931年、1954年、1998年出現的嚴重洪水,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造成的。
  • 全球多地經歷罕見高溫!專家解讀極端天氣為何頻發
    央視網消息:今年入夏以來,酷熱、山火、熱浪……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頻繁出現。近日,全球多地出現罕見高溫,多地遭受高溫炙烤、甚至引發災情。地球似乎發燒了。全球多地經歷罕見高溫除了亞洲,在歐洲、非洲、北美等全球多地都在經歷罕見高溫天氣。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報告,藉助數據,直觀地了解今年世界各地的反常氣候。在北歐,氣溫比往年同期高出3到6℃。
  •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 氣候周期變化還是全球變暖所致?(組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5時13分報導,俄羅斯大火持續肆虐、巴基斯坦持續強降雨、中歐多國暴雨成災、阿根廷寒流冰凍,最近,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現象似乎成了「家常便飯」。異常天氣今年為何如此猖狂?多災多難的地球能否做到防患於未然?  今年3、4月份國內的極端天氣就頻頻發生。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分為5個等級,持續時間越長,月累計偏高值越大,其強度就越高,對全球氣候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  受厄爾尼諾影響,近期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氣象事件,其發生概率通常小於5%或10%。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極端降水等幾類,一般特點是發生概率小、社會影響大。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發生變化,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極端天氣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容低估
    此間經濟學家表示,極端天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將給一些國家和行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美國全國氣象研究中心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斯日前表示,正在影響美洲大陸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導致洪水與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自2013年以來的兩個冬季,美國經濟都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華爾街市場分析機構曾把美國經濟去年一季度疲弱的「罪魁禍首」歸咎為惡劣天氣。但極端天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呢?
  • 全球極端天氣或成常態(圖)
    全球多國近期遭遇極端天氣極端天氣 防禦工作待加強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位俄羅斯專家稱,目前由強降雨或酷熱天氣導致的大規模洪澇災害還很少見,但未來在全球都會變得十分常見。這與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有關。據專家統計,未來20年內,氣象災害出現的頻率將增至目前的4倍,例如目前的氣象災害數量較1960年增加了數倍之多。重大氣象災害也暴露出防禦工作的薄弱環節。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多位氣候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加強,造成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上升。
  • 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英國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展示了全球變暖正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高溫、強降水和降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歷史數據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發現人類活動、全球變暖以及極端天氣之間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 控制全球變暖,減少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認識到了,但是科學家還是低估了全球變暖的危害。按照當年的預測,如果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南極的冰川將全部融化,而海平面的上升會是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海底,所有陸地生物都將不復存在。鑑於這種認識,在2016年的巴黎協定上,參會的177個國家的共同約定是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2℃以內。但是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天氣異常的原因是什麼?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長江流域持續性的強降雨是在全球變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研究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以導致全球一些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會更長,我國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2倍,另外1961年以來我國暴雨日數每十年增長3.9%。
  • 極端天氣接連肆虐全球 北極圈氣溫達30攝氏度
    央視網消息:今年7月,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災難性降水等極端天氣頻發。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26日在其網站上發表文章說,極端天氣在全球接連發生,無疑是氣候變化的結果。高溫肆虐歐洲 北極圈氣溫達30度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洲正在經歷一波罕見的高溫天氣侵襲,除了忍受熱浪煎熬的西歐、南歐等地區,北歐地區也正遭遇持續高溫,北極圈內氣溫已達到30攝氏度,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由於天氣異常乾燥,瑞典在7月中旬已報告大約50起森林火災。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  那麼海洋中的氧氣含量為何會減少呢?原因就在於海洋變暖。事實上,溶解氧下降只是海洋變暖造成的諸多後果之一,更加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  海洋正在經歷什麼?  海洋,就好像是一個龐大的「能量存儲池」。
  • 2019全球天氣已「爆表」 多國極端天氣打破紀錄
    當地時間1月30日,美國芝加哥遭遇極寒天氣,溫度降至零下32攝氏度,新的寒流「冰封」了密西根湖及其沿岸,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湖水結冰,冰柱林立,宛如一座純白唯美的「冰雕公園」。2019剛開年 全球天氣已「爆表」 多國極端天氣打破歷史紀錄2019年僅僅開始一個月,極端天氣已席捲全球多國,甚至打破多項歷史紀錄。美國中西部經歷罕見風寒,澳大利亞遭受極端高溫,氣候變化再次引發廣泛擔憂。北半球,美國中西部寒氣逼人。1月30日,美國芝加哥早上的氣溫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創紀錄的-15℃。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 北半球冰封,南半球酷暑:極端天氣為何集中登場?
    中新網1月10日電(卞磊)「我在北半球瑟瑟發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來地球兩頭冰火兩重天的模式,讓遭受極端天氣肆虐的民眾叫苦不迭。撒哈拉沙漠飄起了大雪,「炸彈氣旋」在美國東海岸上移動;同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多地現極端高溫,雪梨氣溫創79年來最高……這個冬天不平靜。瑟瑟發抖!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讓人越來越難捉摸的天氣不獨颱風。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