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
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科學家們說,這類地球空氣流通常向北流動時會將熱帶的暖空氣吸過來,向南則將北極的冷空氣吸過來。但在最近幾年夏季,這些氣流更加頻繁地出現速度減緩的趨勢,導致一些地區天氣悶熱。
「在最近的一些極端天氣事件中,這些行星波停頓在其軌道上幾乎長達幾個星期。」該研究論文的領導作者、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弗拉基米爾˙波圖霍夫(Vladimir Petoukhov)寫道。
「因此,熱量就停留下來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帶來溫暖空氣之後又帶來涼爽的空氣。」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說。
北極和其以南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溫度差異通常是波流動的主要驅動力,而波峰到波峰之間通常覆蓋2500公裡到4000公裡的距離。
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的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進而令北極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減緩了這一推動波流動的機制,研究稱。
過去10年中出現的極端天氣包括2003年可能已造成7萬人死亡的歐洲熱浪、2010年俄羅斯的熱浪和巴基斯坦的洪水,以及2011年美國的熱浪,作者補充說。
「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共同的機制」用以解釋這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波的形成,他們寫道。
過去的研究已將這種極端事件與全球變暖關聯在一起,但並沒有確定一個根本機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管漢斯˙約阿希姆˙舍恩胡貝爾(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說。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他寫道。科學家們補充說,32年的時間跨度對於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來說還太短,而且氣候的自然變化也並沒有完全被排除在原因之外。
這項研究只考慮了地球的北部部分,而且只是夏季的情況。2010年波圖霍夫作為首席作者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最近幾年歐洲冬季的寒流與北冰洋的冰量低有關。
近200個國家的政府已經同意在2015年之前達成新的協議,以遏制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該協議將從2020年開始生效。(陳丹)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