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2020-12-06 中國天氣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

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科學家們說,這類地球空氣流通常向北流動時會將熱帶的暖空氣吸過來,向南則將北極的冷空氣吸過來。但在最近幾年夏季,這些氣流更加頻繁地出現速度減緩的趨勢,導致一些地區天氣悶熱。

「在最近的一些極端天氣事件中,這些行星波停頓在其軌道上幾乎長達幾個星期。」該研究論文的領導作者、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弗拉基米爾˙波圖霍夫(Vladimir Petoukhov)寫道。

「因此,熱量就停留下來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帶來溫暖空氣之後又帶來涼爽的空氣。」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說。

北極和其以南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溫度差異通常是波流動的主要驅動力,而波峰到波峰之間通常覆蓋2500公裡到4000公裡的距離。

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的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進而令北極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減緩了這一推動波流動的機制,研究稱。

過去10年中出現的極端天氣包括2003年可能已造成7萬人死亡的歐洲熱浪、2010年俄羅斯的熱浪和巴基斯坦的洪水,以及2011年美國的熱浪,作者補充說。

「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共同的機制」用以解釋這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波的形成,他們寫道。

過去的研究已將這種極端事件與全球變暖關聯在一起,但並沒有確定一個根本機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管漢斯˙約阿希姆˙舍恩胡貝爾(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說。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他寫道。科學家們補充說,32年的時間跨度對於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來說還太短,而且氣候的自然變化也並沒有完全被排除在原因之外。

這項研究只考慮了地球的北部部分,而且只是夏季的情況。2010年波圖霍夫作為首席作者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最近幾年歐洲冬季的寒流與北冰洋的冰量低有關。

近200個國家的政府已經同意在2015年之前達成新的協議,以遏制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該協議將從2020年開始生效。(陳丹)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近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北半球多地持續被熱浪襲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像」。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
  • 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頻發,科學家警告:高溫高溼天氣更有致命風險
    根據發表在美國《科學進步》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溫和高溼結合的極端天氣狀況才是最危險。並且這種天氣已經開始顯現,雖然它只是持續幾小時,但近些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已經越來越高。在1980年到2019年期間,一些沿海亞熱帶地區的高溼高溫事件數量已經增加了一倍之多。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都曾發現了數千件前所未見的致命極端天氣事件。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
  • 控制全球變暖,減少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認識到了,但是科學家還是低估了全球變暖的危害。按照當年的預測,如果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南極的冰川將全部融化,而海平面的上升會是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海底,所有陸地生物都將不復存在。鑑於這種認識,在2016年的巴黎協定上,參會的177個國家的共同約定是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2℃以內。但是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英國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展示了全球變暖正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高溫、強降水和降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歷史數據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發現人類活動、全球變暖以及極端天氣之間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雖然無法證實"全球變暖"理論是否正確!但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惡劣天氣確實頻發。2016年,我們曾說氣候是史上最熱的;到了2017年熱浪、暴雨、暴雪等極端和反常天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現在剛進2018年南半球的熱浪和北半球的暴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多地氣象紀錄屢創新值。
  • 專家稱火爐城市會越來越多 減緩氣候變暖是關鍵
    那麼,這次南北方為何同步出現高溫,分別有何特點,高溫背後和近些年提及的極端天氣頻發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又有何關係,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氣象專家進行解讀。  南方「喝完湯」和北方一起進入「高烤」時間  每逢入夏,南方便「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今年也不例外。
  • 媒體稱全球將進小冰川期系誤讀 變暖趨勢未減緩
    新華社/法新全球氣候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學界一直有爭議。近期歐亞部分國家遭遇的極寒天氣似乎給「變冷派」提供了有力支持——水城威尼斯罕見地因河道結冰停航;布魯塞爾著名雕像小尿童也因寒冷暫停工作;塞爾維亞自1月下旬開始的嚴寒天氣迄今已導致多人喪生,境內約5000公裡路段無法通行,偏遠地區約7萬民眾被大雪圍困;在法國,嚴寒和降雪使部分高速公路臨時封閉;在中國,北方地區遇到了近年來最冷春節和最冷元宵節,1月下旬以來,全國有42個氣象站出現極端低溫……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編者按:美國災難大片《後天》是一部描寫「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引發地球的空前災難,全球一天之內出現急劇降溫的極端天氣,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驟然而至……」儘管《後天》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其探討的問題卻極具現實意義。
  • 2009:極端天氣的成因和預防
    什麼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區域或地點發生的出現頻率較低的或有相當強度的對人類社會有重要影響的天氣氣候事件。今年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是天氣氣候周期變化的結果,極端天氣的發生和某一個時段的環流異常、海溫異常或冰雪異常等有關,如今年的極端天氣發生與6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高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及青藏高原積雪偏少,副熱帶高壓不穩定等因素有關。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為什麼地球的極端天氣將要加劇?
    煎蛋根據周三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到2100年北半球每年夏季極端天氣的發生機率將上升至平均50%的概率。這只是保守的估計,這項研究的研究小組成員認為,到本世紀末,極端破壞天氣的持續性可能會超過三倍。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麥可·曼恩說:「我們在2018年遇到的夏季極端氣候是氣候變化對氣流造成影響的結果。」
  • 北大西洋暖流持續減緩 驅動因素包括人為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
    來源:Natalie Renier/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CC BY-ND 4.0)洋流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關鍵參與者,當它大規模變化或突然減緩,都有可能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如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改變歐洲天氣模式或降雨模式、傷害海洋野生動物等等。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而一場強降雨使得原本乾旱的中國舟曲遭遇泥石流侵襲……  80後的陳海欣說,現在每天翻看報紙、打開電視、點擊網頁,時常都會蹦出某某地方又遭遇極端天氣,或是暴雨、或是乾旱、或是高溫。「而且動不動就是『極端的』、『異常的』、『罕見的』,現在天氣規律好像完全亂套了。」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6日至8日,在這場幾乎與2016年隆冬「霸王級」寒潮量級相當的天氣過程中,降溫8℃以上的國土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降幅12℃以上面積達40萬平方公裡;北京、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份共計60個氣象觀測站的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