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極端天氣的成因和預防

2021-01-13 光明網

國家氣候中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顯示:自今年夏季(6月1日)進入汛期以來,我國各地不斷出現強降雨、強對流、高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據統計,今年6月1日至8月8日,我國有22個省(市、區)454個氣象站點達到了極端高溫事件標準,17個省(市、區)110個站點日降水量達到了極端強降水事件標準。與去年相比,綜合高溫和降水兩種

極端事件有出現站點多、範圍廣、超歷史極值的記錄多等特點。

8月以來我國南方安徽、江西、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7省(市)遭受暴雨洪澇災害,造成350多萬人受災,34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3.6億元。

什麼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區域或地點發生的出現頻率較低的或有相當強度的對人類社會有重要影響的天氣氣候事件。

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有關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的研究,但是由於沒有做統一的標準規範,指標方法繁多,同一類極端事件各地標準不統一,同一指標又由於定義的時間段不同而造成結果不一樣。

目前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監測快報中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標準閾值是根據百分位法確定的:即對某一事件的氣候標準年內的歷年最大值序列從小到大進行排位,定義序列超過第95百分位值為極端多(高)事件,小於第5百分位值為極端少(低)事件。比如北京日最高氣溫氣候標準年內歷年最大值序列的第95百分位值為39.4℃,而我們監測到北京今天的最高氣溫超過39.4℃,我們就認為北京發生極端高溫事件。

今年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是天氣氣候周期變化的結果,極端天氣的發生和某一個時段的環流異常、海溫異常或冰雪異常等有關,如今年的極端天氣發生與6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高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及青藏高原積雪偏少,副熱帶高壓不穩定等因素有關。

但近幾年高溫、強降水事件頻繁發生與長期氣候變化有關,它與大的氣候背景,也就是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全球變暖過程中,季節性波動減弱,中高緯區域天氣波動(尤其是在冷季)也普遍減弱,對應冬季寒潮減弱,極端低溫事件減少,冬春季大風沙塵暴也有減少趨勢;而中低緯區域夏季天氣波動有變短變強的傾向,夏季局部對流性天氣增強,強降水、高溫等天氣增多。氣候變暖正在通過影響一些極端天氣或氣候極值的強度和頻率,改變自然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從而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導致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糧食安全壓力增大,海平面持續上升,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據統計,全球氣候變化及相關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過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如何防禦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應該進一步完善國家和地方綜合氣象觀測站網,根據城市、農村、沿海地區等不同功能區氣象災害防禦特徵和防禦重點,增加氣象觀測臺站密度,提高自動化觀測水平;構建衛星遙感、天氣雷達等高科技探測系統,組成地基、空基、天基立體觀測網。

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的預報預測能力,研究發展以資料融合與數值預報為基礎的客觀定量化天氣氣候監測預報技術,實現對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監測、診斷分析和預警預測,努力提高全國極端高溫、乾旱、洪澇等嚴重災害趨勢預測水平。

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測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及時將有關信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公共媒體和手機簡訊發布各類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警信息,指導公眾進行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此外,政府應該改造不能適應氣候變化,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影響脆弱的城市設施。還要加強重視重大工程和城鎮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氣候可行性論證活動的各項內容。

工程建設和規劃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進行設計和建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後,能否成災主要就是看承載體的抗災能力、承受能力。在重大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項目建設之前,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出現的強度進行推算評價、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和風險性進行客觀分析,在設計論證中充分考慮和迴避氣候風險,就能夠避免在未來出現某些極端災害性天氣、氣候的時候,因抗災能力不足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受「莫拉克」影響,浙江泰順縣連續大量降雨,導致彭溪鎮一山體滑坡。泰順九峰站(氣象觀測站)實測到1241毫米的超強降雨,已經創下了浙江氣象、水文的單站颱風累計降雨的歷史最高紀錄。(新華社王定昶攝)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海事預防:大風極端天氣預警
    海事預防:大風極端天氣預警 2020-03-18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歐洲氣象科學家關注極端天氣預測和預防
    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如何通過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預測和預防,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 本次大會由歐洲氣象學會組織。來自歐洲各國的1000多名專家學者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專業組織的代表,將分組就氣象學、氣象觀測手段與工具、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氣象預測與極端天氣預防等問題進行大會發言和討論。
  • 西北乾旱區極端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受全球變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次增多、強度增大趨勢,其所引發的災害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備受重視。特別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天氣尺度極端降水對年降水量的貢獻日趨增大,小時至日尺度是解析極端降水的重要視角。古語「春風不度玉門關」,意為玉門關為西風帶主控,其極端降水是否也受夏季風的影響頗受關注。
  • 氣象局詳解應對雨雪冰凍情況 研討極端天氣成因
    北半球冬季不太平許多地區也相繼出現暴風雪和冰凍災害鄭國光說,除了我國近期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入冬以來北半期許多地區也相繼遭受暴風雪和冷凍等災害的頻繁襲擊。「異常大氣環流」主導 「拉尼娜事件」推波助瀾兩大原因導致我國出現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鄭國光說,最近,中國氣象局先後組織了多次在京部分院士專家深入研討這次我國大範圍持續的極端天氣產生的原因。專家們認為: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的根本原因。
  • 黎華街道開展預防極端天氣隱患排查工作
    為預防近期極端天氣給轄區居民帶來損失,8月27日,黎華街道按照區委、區政府相關要求,在轄區範圍內開展隱患排查工作。黎華街道相關負責同志帶領工作人員,深入轄區的老舊小區、低洼地段,逐門逐戶排查存在安全隱患的點位。
  • 極端天氣詞彙
    貴州、雲南等省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乾旱,沙塵暴肆虐北方大部分地區……不僅是在中國,近期全球範圍內多國出現了極端天氣頻發的狀況。我們經常在天氣預報中聽到有關惡劣天氣的報導,在這裡就向大家介紹一些極端天氣的相關詞彙。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對於不久前歐洲的大雪,英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學家麥卡勒姆和法國氣象臺專家納坦都認為,是大西洋上空出現了大範圍高氣壓,它們阻止了西風東進,留出來的空間便被從北極來的冷空氣佔領,引發大雪寒潮天氣。北半球氣候異常源自北極冷風,而南半球目前則主要受到拉尼娜現象困擾。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該區域海面持續偏暖的厄爾尼諾現象相對應。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矯梅燕在發布會上首先向參與編寫本《報告》的所有單位、專家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對《報告》的編寫背景作簡短介紹。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鑑意義。
  • 李澤椿: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應從極端天氣演變來研究生態問題  影響生態環境的氣候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慢性、長期和大範圍的,比如原本少雨的北方地區常年多雨;另一種是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某次特大暴雨過程、強風雹、極端高溫等。  「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往往是致命的。」李澤椿說。
  • 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 北半球多國遭極端天氣 惡劣天氣頻發是否有關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6日電(記者張尼) 近日,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強雨雪天氣過程,有地區日降水量甚至突破當地月極值。此輪「最強降雪」成因何在?與北半球多國遭遇的極端天氣有無關聯因素?就上述問題,中新網記者日前採訪了氣象部門專家。陝西延安黃河壺口瀑布一片銀裝素裹,瀑布兩岸被積雪覆蓋。
  • 【專刊特輯】把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構建預測方法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造成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主要根源,並且在近年來有加重的趨勢。暴雨、颱風、持續性強降溫、暴雪、高溫熱浪、重霾汙染等都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科學家們需要剖析形成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原因和科學過程、機理,並研究構建有效的科學預測方法,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 極端天氣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容低估
    新華社發  近來,美國遭遇龍捲風和洪災,墨西哥出現異常降雪,南美國家以及英國遭受嚴重洪災襲擊。此間經濟學家表示,極端天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將給一些國家和行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美國全國氣象研究中心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斯日前表示,正在影響美洲大陸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導致洪水與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特別是在沿海城市,除了受上遊徑流洪水災害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颱風、海冰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由此帶來的伴生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多樣化、複雜化、新型化,特別是倒灌水(海水倒灌、河水倒灌等)、河水(或湖水)、雨洪水「三水」夾擊。汙染物隨著河流洪水徑流下洩,同時隨著潮汐導致海水上溯。
  • 農村婦女面對極端天氣更脆弱
    ■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周玉林「氣候變化會對人產生重大影響,而人是分性別的,男女兩性因為角色不同,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生產當中,所承擔的工作不一樣,在面對這樣的挑戰和變化時,他們所面臨的脆弱性是不同的。」
  • 十大極端異常的天氣
    在這裡,在非熱帶的北半球,我們把一年劃分為四個季節:冬天的寒冷、春天的變暖和綠化、夏天的溫暖或炎熱、秋天的降溫和換葉。然而,在反常的情況下,天氣並不因季節而變化。在這個列表中,我們將討論一些罕見的情況,天氣已經進入反常的季節轉變或已經採取了其他異常的行動。
  • 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最近兩三年,我們國家出現了許多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表現在:1.夏季高溫熱浪天氣增多;2.區域乾旱加劇;3.強降水增多。極端天氣事件以及災害的出現根本上來自於「大氣環流的異常」。大氣環流是什麼?什麼是它的正常與異常,產生異常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給予了科學解釋。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