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乾旱區極端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2020-09-07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山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依託祁連山站高山區綜合觀測體系,將降水穩定同位素比率示蹤和大氣模式模擬相結合,發現並確證西風帶控制的玉門關,事件尺度季風入侵可誘發極端降水的事實。

受全球變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次增多、強度增大趨勢,其所引發的災害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備受重視。特別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天氣尺度極端降水對年降水量的貢獻日趨增大,小時至日尺度是解析極端降水的重要視角。古語「春風不度玉門關」,意為玉門關為西風帶主控,其極端降水是否也受夏季風的影響頗受關注。研究發現,在2009-2013年間的六次天氣尺度極端降水事件中,降水量均呈現出自東向西減弱的空間變化特徵,反映出東來水汽影響極端降水的大尺度背景場。以響應範圍最廣的2013年6月19日極端降水為例,降水穩定同位素比率(δ18O, δD 和 Deuterium(D)-excess)顯著下降,而同期溼度較高、氣溫較低,這揭示出遠距離季風水汽輸送的重要貢獻。WRF模擬反映出非對流性降水為該次極端降水的主要形式,即遠距離水汽輸入的主導貢獻,其與降水穩定同位素比率提供的證據一致。結合降水過程不同層位的水汽傳輸、垂直運動及對流等過程分析,研究確證了季風入侵是引發本次極端降水的主控因子。

該研究為理解中國西北乾旱區極端降水的成因和準確預報提供新視角,為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撐。相關研究成果以Can summer monsoon moisture invade the Jade Pass in Northwestern China 為題,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員杜文濤為論文第一作者,西北研究院研究員康世昌、中山大學副教授吉振明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重點項目,以及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等的資助。

圖1. 2009-2013年間6次極端降水事件實測站點和格點資料(紅點為極端降水,黑點為普通降水)

圖2. 2013年5-9月降水δ18O and δD關係圖

圖3. 2013年6月19日極端降水時間實測和模擬對比:(a)累計小時降水實測和模擬對比,(b)實測和模擬降水空間分布對比,(c)對流性降水空間分布,(d)非對流性降水空間分布。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蘭州大學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2020-04-29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
    《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獲2016年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 2016-04-24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等發表在2012年度《乾旱區地理》第35卷第1期的《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榮登獲獎名單。由新疆生地所主辦的《乾旱區地理》有2篇刊發論文獲獎。  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的評價主要基於期刊影響因子、論文被引頻次、論文下載量三大評價指標,同時納入了論文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兩個指標。
  • 地學系林巖鑾教授揭示颱風「龍王」極端降水成因
    地學系林巖鑾教授揭示颱風「龍王」極端降水成因對颱風降水預報和防災減災有指導意義清華新聞網7月1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林巖鑾教授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美國氣象學會會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發表了題為《龍王颱風渦旋羅斯貝波導致的長時間雨帶分析》(A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站研究員王新平及其合作者基於長期觀測資料,刻畫了研究區隨機降水的泊松分布特徵,並在綜合考慮植物冠層對降水截留、植物根區土壤導水率及持水性能的基礎上,確定了耦合土壤水分調節作用的單位生物量增長和損失因子、單位生物量蒸騰耗水等關鍵參數,界定了生物量、土壤水分的穩態及瞬態變化範圍,揭示了生物量-土壤水分動態非線性變化的概率分布規律
  • 寒旱所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時空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氣候變化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境變化之一,研究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及機制並預測未來氣候趨勢是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的核心研究內容。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是氣候變化敏感區,是研究熱點區域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的時空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 寒旱所荒漠區降水格局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冰、常學向等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荒漠區降水格局及其脈動特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據悉,在荒漠區降水格局是生物過程的根本驅動力。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佔比最大的半乾旱區呈東北-西南向的帶狀分布,覆蓋了大部分內蒙古、河北北部、陝北北部、寧夏、甘肅中部、青海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極端乾旱區主要分布在南疆的準噶爾盆地以及甘肅、青海、西藏等部分地區。乾旱區主要分布於極端乾旱區的外圍。此外,半溼潤半乾旱區僅分布在半乾旱區南緣的狹長地帶。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公布 新疆一項目上榜
    來源:天山網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於近日發布,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過程研究」榮列榜單。據「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過程研究」項目負責人、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介紹,水資源是制約西北乾旱區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生態環境變化的最關鍵因素。全球變暖引起的水循環加劇和極端氣候水文事件增強,導致水資源不確定性加大,供需矛盾加劇,對西北乾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脆弱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西北氣候有「異常」?科研人員20多年前就有預測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鄭景雲等學者將中國氣候區劃分為12個溫度帶、24個乾濕區、56個氣候區,而全球變暖對每一個氣候區的溫度、降水影響情況均不盡相同。所以,不加地域區分地談全球變暖的影響既不客觀,也不科學。就中國西北地區而言,氣候區涉及到中溫帶、暖溫帶、高原溫帶的乾旱與半乾旱區。
  • 西北變溼是什麼徵兆?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與法國、日本研究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曾發表過一個研究結果,自工業革命至今的200多年間,新疆地區一直處在急速變溼的過程中,這是他們研究了泥炭中的植物樣本得到的結論。西北變綠,重獲青山碧水西北變暖變溼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變綠了。有學者的研究指出,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急劇增加,1999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為32%,到了2013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增加至59%,幾乎翻了一倍。
  • 凍土中未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曉清團隊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題為Modeling the Unfrozen Water Content of Frozen Soil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Effects of Clay Surfaces的研究論文,闡明了表面效應、吸附作用以及雙電層作用在未凍水的形成中的作用和機理
  • 清華等揭示颱風「龍王」極端降水成因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林巖鑾與福建省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以及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合作者近日在《美國氣象學會會刊》上報告稱,颱風「龍王」在福州的極端降水是由一條渦旋羅斯貝波激發和維持的雨帶造成的。該研究對提高我國颱風降水的預報和防災減災具有指導意義。
  • 科學網—揭示颱風「龍王」極端降水成因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 通訊員蒲諺妃)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林巖鑾與福建省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以及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合作者近日在《美國氣象學會會刊》上報告稱,颱風「龍王」在福州的極端降水是由一條渦旋羅斯貝波激發和維持的雨帶造成的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湖泊是我國西北乾旱區重要的水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安全和保障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寒旱所揭示西北區西部夏半年強降水分布與變化特徵
    西北區西部既是我國西北,也是中蒙乾旱半乾旱區的主體及幹中心部分。它(指烏鞘嶺(約102°E)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和內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下稱河西阿拉善)、青海,以及新疆地區。部分研究人員已對該地區的部分強降水個例、強降水的分布及變化事實、環流特徵以及水汽輸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該區強降水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為此,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長明教授、陳寧青年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賈榮亮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餘開亮博士合作,率先建立了全球生物土壤結皮分布數據集(圖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庫姆塔格站是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的第一個極端乾旱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現隸屬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2 研究成果與科學貢獻 庫姆塔格站以服務區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填補極乾旱區調查研究與長期野外生態觀測空白為目標,在區域發展規劃、綜合科學考察和乾旱區風沙防護等領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 西北變暖變溼,利好?還是災難?|西北地區|降水量|祁連山區|甘肅|新疆
    敦煌市幾乎在一天時間裡下了全年的降水量,強降水威脅著莫高窟的安全。西北地區「變暖變溼」,近兩年來被社會高度關注。李新建說,目前他們正在加強作物生長關鍵期氣象災害應對研究,包括降雨量與瓜果開裂和甜度的關係,開展強降水和連陰雨天氣的預測和災害預估等,努力降低災害損失。儘管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但專家普遍認為,當地乾旱的氣候現狀不會改變,沙漠變江南是很難出現的;或許暴雪、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會增加,但瓜果還會一樣甜。
  • 科學家揭示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新聞—科學網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