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2021-01-15 澎湃新聞
蘭州大學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2020-04-29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蘭州大學李國強教授研究組在我國青藏高原及西北乾旱區過去氣候變化模式及驅動機制研究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組重建了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探討了低緯度季風及中緯度西風氣候變化對我國不同區域降水及環境變化的影響機制。該研究通過長期系統野外採樣及實驗室工作,建立了整個中亞乾旱區及青藏高原時間跨度最長、年代最為準確、解析度最高的黃土釋光年齡標尺,重建的25萬年以來中亞天山及青藏高原西北降水變化,釐清了不同時間尺度中亞西風區及東亞季風降水變化的相位關係;該研究提出的地球高緯冰量和太陽輻射在冰期-間冰期旋迴尺度及間冰期內部時間尺度對中亞-東亞氣候變化的不同驅動過程認識,為理解具有不同變化周期的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及地球高緯冰量變化如何驅動季風-西風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認識,豐富了經典的米蘭科維奇天文驅動理論。

研究組對西風區天山及季風邊緣區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黃土沉積記錄開展了系統高密度釋光測年(圖1),基於420個釋光年齡建立了25萬年以來天山及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氣候記錄高解析度年齡標尺。結合古氣候代用指標及模擬分析,發現中亞-東亞地區冰期-間冰期旋迴尺度一致表現為冰期乾旱-間冰期溼潤的氣候模式,間冰期內部中亞西風區及東亞季風區降水錶現出近反相位的變化模式,但不同區域末次間冰期內部均存在21 ka變化周期(圖2,圖3);中亞西風區降水隨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反相位變化,而東亞季風區降水隨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同相位變化但滯後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2-6 ka。提出冰期-間冰期旋迴尺度冰量-溫度變化控制的大氣溼度變化影響著全球不同區域降水同步變化,只有進入間冰期,冰量減少-溫度升高,西風及季風不同環流系統才成為控制中亞-東亞地區降水的主控因素。軌道太陽輻射驅動引起的西風與東亞夏季風強度反相位變化,是導致間冰期內部中亞與東亞降水不同步變化的根本原因。高緯冰量在間冰期內部通過影響大氣溼度以及中緯度西風強度進而影響中亞及東亞地區降水變化。

該研究4月22日在線發表於地學知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地學一區,Top)的文章「Paleoclimatic changes and modul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high-latitude forcing over the last 130,000 years as revealed by independently dated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n the N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高密度釋光測年揭示的冰量對東亞夏季風降水變化的調控研究)為本項研究的最新成果。該項研究部分成果2020年1月以「Differential ice volume and orbital modulation of Quaternary moisture patterns between Central and East Asia」(冰量和軌道調控的第四紀中緯度亞洲降水模態變化)為題發表於地學知名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地學一區,Top, Nature index)。陳發虎院士團隊李國強教授為以上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蘭州大學為以上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圖1. 西風區中亞天山及東亞季風邊緣區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氣候記錄研究點分布圖

圖2. 中亞西風區及東亞季風區240 ka以來降水及有效溼度變化重建結果對比

圖3. 末次間冰期及現代間冰期內部東亞季風區及中亞西風區降水及有效溼度變化相位關係

本項研究先後持續近十年時間,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湖南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等多家單位海內外學者共同參與了本研究不同階段工作。先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金委重大項目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項目等資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2016-11-09 青藏高原研究所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羅天祥課題組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吳波課題組以我國北方乾旱區沙地上廣泛分布的油蒿種群為研究對象,跨越不同植被類型和降水梯度(150-400mm),系統分析測定了幾個關鍵葉性狀指標和相關冠層特徵沿降水的變異規律。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青藏地區降水呈顯著增多趨勢;而西南地區降水總體呈弱的減少趨勢;而其餘地區降水無明顯線性變化趨勢,但均存在年代際波動變化。  21世紀初以來,華北、華南和西北地區平均年降水量波動上升,而東北和華東地區降水量年際波動幅度增大。  我國是全球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國家,氣候年際變率大,氣象災害頻發多發。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東亞季風效應增強,乾旱化程度的加劇,黃土高原風塵堆積開始; 3. 6Ma B.P. 起,高原隆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與放大作用增強; 1. 2Ma B.P.以來,高原隆升對亞洲現代冬夏季風氣候效應逐級增強。
  •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 青藏高原在4700萬年有亞熱帶森林
    據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該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8日的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小組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盤古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青藏高原低渦東移會引發我國南方地區暴雨。如果移走青藏高原,我國西北的降水不但可能不會增加,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將大幅減少。在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飾演的劉元做了這樣一個設想:保留世界屋脊,給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風穿過,氣候環境的改變就會讓當地一改貧瘠面貌,變成魚米之鄉。真的會這樣嗎?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國雄 採 訪 人: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張藝博主要觀點:歐亞大陸與青藏高原兩個逆時針環流嵌套,疊加合成很強的南風,帶來了溫潤的水汽,由此給亞洲帶來了季風性降水。青藏高原低渦東移會引發我國南方地區暴雨。如果移走青藏高原,我國西北的降水不但可能不會增加,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將大幅減少。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西北研究院等在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通過對地表能量、水分和碳循環的影響,在局地和全球氣候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目前仍缺乏對整個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時空特徵、變化趨勢以及潛在原因的認識。基於此,研究人員以1960-2014年青藏高原觀測的季節性凍土凍結深度為基礎,分析凍結深度以及凍融期的時空特徵和變化趨勢,探討與氣候、地理因素的關係,並預估整個青藏高原區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
  • 人類起源於青藏高原?人類社會歷史將增加1200萬年?
    有人認為,在青藏高原考古缺失、高原尚不能自證人類起源地的情況下,雲南古猿、武都古猿及西瓦立克山區的臘瑪古猿,從高原的東南部、東北部和西部反證了青藏高原人類起源地的存在。中國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說:「我贊成人類起源於亞洲南部(的說法),我所說的亞洲南部包括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和我國西南廣大地區」。這一認識已經非常接近青藏高原起源論了。
  • 青藏高原的奧妙:沒了它,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如果移走青藏高原,我國西北的降水不但可能不會增加,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將大幅減少。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西起地中海與伊朗高原連接,東至長江中遊,橫跨歐亞大陸,佔我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它是我國南方地區極端性降水天氣的「幫兇」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華南西南地區天氣系統上遊,
  • 西北變溼是什麼徵兆?
    西北變溼,時間長範圍廣2002年,我國氣象專家通過分析西北地區的氣象、水文等8項資料,對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氣溫與降水變化進行了預測,得出結論,未來10到50年間,中國西北地區年均氣溫將升高2.7℃,年均降雨量將增加25%,大部分地區可望逐漸變得溼潤起來,這一預測目前看來確實應驗了。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國家,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的國家。冬夏季節季風風向做大範圍的改變,冬季時,亞歐大陸上受亞洲高壓控制,我國盛行偏北風,降水較少,氣候通常表現為寒冷乾燥。
  • 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 中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1.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冰川,是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和預警器。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最發育的國家,其中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是除南北兩極之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地區。懸冰川貼於陡峭山坡之上,因為其冰舌較短,厚度較薄,只有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更容易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鄔光劍告訴記者,近期青藏高原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0.4℃,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兩倍。以我國藏東南地區阿扎冰川為例,該冰川屬於海洋型冰川,冰川末端海拔目前只有兩千七百米左右。觀測記錄顯示,該冰川末端每年退縮30至60米。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氣象乾旱 氣候專家稱氣溫異常偏高降水...
    氣象乾旱監測實況顯示近期我國多地旱象嚴重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實況顯示,當前我國東北、黃淮、江淮、西南地區,以及內蒙古東部局地、山西西南部、陝西東部、湖北北部、廣西西部等地出現中度至重度氣象乾旱,其中,吉林東北部、雲南南部出現特旱。侯威分析說,今年以來,東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42.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48%,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