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宿兵、張曉明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教授董廣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雷初朝、中科院院士陳發虎等人對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的山那樹扎遺址中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科動物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獲得了其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序數據。發現大型牛科動物遺骸均屬於印度野牛,而2個犀牛遺骸則屬於蘇門答臘犀牛。
印度野牛又叫白肢野牛,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牛科動物,肩高1.6~2米,體長2.5~3.3米,體重多在650~1500公斤之間,最大者體重甚至接近2噸,其四肢下部有白色皮毛,如今這種動物大部分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我國雲貴高原和西藏自治區南部也偶有分布。
蘇門答臘犀牛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與馬來西亞共有的婆羅洲上,是亞洲僅存的雙角犀牛,其體型要比非洲的雙角犀牛小一些,目前這種動物生存的數量很少,大約只有一百頭左右。
而如今這兩種動物在青藏高原上都是沒有的,蘇門答臘犀牛隻生活在熱帶地區炎熱多雨的環境中,印度野牛也基本上只生活在熱帶地區,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氣候相對要寒冷得多,而且空氣乾燥雨量較少,不適合這兩種動物生存。但是山那樹扎遺址的地層時間都在距今6000年以內,C14同位素測年結果為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類型屬於馬家窯(5300-4000年前)早期文化,讓人很難理解的是僅僅在五六千年前,如今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居然也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專家們認為在五六千年前青藏高原一帶氣候和現在迥然不同,通過系統比較歷史氣候和動物考古數據,他們認為約5200年前青藏高原一帶的氣溫要比現在更高,溼度也比現在更大,屬於是溫暖溼潤的氣候區,因此這地區也適合人類和大型動物生存,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得以分布在千丈高原東北部的相對較高緯度地區,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就以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為狩獵對象,另外還有羚羊、黃羊、熊、虎、野豬、水鹿、金絲猴和竹鼠和野兔等,也有無法鑑定到種屬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它們都曾經被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狩獵過。
在大約距今4000年前,這裡的氣候開始向著寒冷和乾燥變化,很多適合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動物逐漸滅絕,而這裡的古人類社會生產方式也由原始的採集和狩獵轉化為牧養方式,後來農業文明出現,其生產生活方式也就向著農業結合的形態演進了。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10月25日文章《科學家發現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東北部存在熱帶大型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