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2020-11-02 科普大世界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宿兵、張曉明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教授董廣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雷初朝、中科院院士陳發虎等人對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的山那樹扎遺址中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科動物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獲得了其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序數據。發現大型牛科動物遺骸均屬於印度野牛,而2個犀牛遺骸則屬於蘇門答臘犀牛

印度野牛又叫白肢野牛,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牛科動物,肩高1.6~2米,體長2.5~3.3米,體重多在650~1500公斤之間,最大者體重甚至接近2噸,其四肢下部有白色皮毛,如今這種動物大部分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我國雲貴高原和西藏自治區南部也偶有分布。

蘇門答臘犀牛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與馬來西亞共有的婆羅洲上,是亞洲僅存的雙角犀牛,其體型要比非洲的雙角犀牛小一些,目前這種動物生存的數量很少,大約只有一百頭左右。

而如今這兩種動物在青藏高原上都是沒有的,蘇門答臘犀牛隻生活在熱帶地區炎熱多雨的環境中,印度野牛也基本上只生活在熱帶地區,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氣候相對要寒冷得多,而且空氣乾燥雨量較少,不適合這兩種動物生存。但是山那樹扎遺址的地層時間都在距今6000年以內,C14同位素測年結果為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類型屬於馬家窯(5300-4000年前)早期文化,讓人很難理解的是僅僅在五六千年前,如今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居然也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專家們認為在五六千年前青藏高原一帶氣候和現在迥然不同,通過系統比較歷史氣候和動物考古數據,他們認為約5200年前青藏高原一帶的氣溫要比現在更高,溼度也比現在更大,屬於是溫暖溼潤的氣候區,因此這地區也適合人類和大型動物生存,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得以分布在千丈高原東北部的相對較高緯度地區,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就以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為狩獵對象,另外還有羚羊、黃羊、熊、虎、野豬、水鹿、金絲猴和竹鼠和野兔等,也有無法鑑定到種屬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它們都曾經被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狩獵過。

在大約距今4000年前,這裡的氣候開始向著寒冷和乾燥變化,很多適合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動物逐漸滅絕,而這裡的古人類社會生產方式也由原始的採集和狩獵轉化為牧養方式,後來農業文明出現,其生產生活方式也就向著農業結合的形態演進了。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10月25日文章《科學家發現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東北部存在熱帶大型哺乳動物》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比起此前青藏高原發現棕櫚等大量熱帶植物的化石,此次發現產生的震動不言而喻。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青藏高原曾經是熱帶動物的天堂?基因指紋說出的秘密
    ,現今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在距今約5200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 這一切,還要從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說起。 擁有4000年畜牧傳統的青藏高原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擁有近21億畝的高寒草場,為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
  • 基因指紋說出青藏高原的秘密:曾經,我也是熱帶動物的天堂
    ,現今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在距今約5200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畜牧業是現今青藏高原的支柱產業,犛牛和藏羊則是高寒牧場最重要的家畜。遼闊的草場像巨幅的毛毯,成千上萬的犛牛和藏羊點綴其上,有如大把撒落的黑色和白色的珍珠。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形成獨特而美麗的天然畫卷。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然而,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顯示狩獵活動在該地區動物資源利用方式的主導地位一直持續至約4000年前,但其原因尚不清楚。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在這些野生動物遺存中佔有重要比例,但由於這一地區發現的動物遺骸較為碎片化,難以從形態學鑑定準確的物種歸屬及其種群歷史動態和生態適應模式。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甚至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的比較!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地理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辨析:熱帶季風氣候VS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VS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氣候的成因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關於青藏高原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採用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在遙遠的2.8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屬於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2.4億年前,由於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的移動、擠壓使得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崑崙山和可可西裡地區出現了。
  • 【地理技巧】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
    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時,降水稀少。而當赤道氣團控制時,降水豐沛,又有大量的熱帶氣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於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較差在3~10℃左右,春秋極短。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氣候、薩瓦那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DNA本報訊(記者 張航)丹尼索瓦人,一個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古人類種群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白石崖溶洞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這裡,偌大的草原齊齊地被裁割下來,分成上下兩層,層與層之間形成陡峭石崖。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在曠野的風霜中,在強烈的高原紫外線條件下,開展了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前,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那曲市班戈盆地一個叫蔣浪的地點進行科考時,科考隊在一套灰色泥巖中有了重大發現。
  •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 青藏高原在4700萬年有亞熱帶森林
    據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該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8日的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小組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盤古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