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紋說出青藏高原的秘密:曾經,我也是熱帶動物的天堂

2020-11-04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董廣輝 杜琳垚(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美國科學院院刊》雜誌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來自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團隊研究發現,現今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在距今約5200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熱帶動物北遷數千公裡?為何此它們之後又消失不見了呢?

這一切,還要從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說起。

擁有4000年畜牧傳統的青藏高原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擁有近21億畝的高寒草場,為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畜牧業是現今青藏高原的支柱產業,犛牛和藏羊則是高寒牧場最重要的家畜。遼闊的草場像巨幅的毛毯,成千上萬的犛牛和藏羊點綴其上,有如大把撒落的黑色和白色的珍珠。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形成獨特而美麗的天然畫卷。

△青藏高原牧業區圖片來源:蘭州大學碩士生韓源源拍攝

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至少可追溯至距今約2000年前。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的羌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東漢永元九年(公元97年),燒當羌部落首領迷唐聯合其它羌人部落進犯隴西郡,後與漢軍隊在高山大戰,漢軍「斬虜千餘人,得牛馬羊萬餘頭」,顯示牛、羊和馬為彼時羌人牧養的主要家畜。

△青藏高原牧業區圖片來源:蘭州大學博士生申旭科拍攝

漢代之前青藏高原人類生產生活場景的記述在史書典籍中已難以尋覓,那麼如何才能探秘更久遠時期青藏高原人類對動物資源的開發歷史呢?

動物考古學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古人類通過對家養動物或野生動物肉奶的取食獲得優質蛋白質,動物的毛皮可用於蔽體和禦寒,動物的骨骼則被用於製作骨器或被當作垃圾遺棄。

此外,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可能會被用於陪葬。動物骨骼由於不易降解,可在被埋藏後長期保存,在考古學家發掘遺址的過程中被系統採集。根據對現代動物骨骼的研究,發現不同種屬動物骨骼的形態特徵是有區別的。遵循「將今論古」的原理,即可通過對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形態學鑑定,揭示不同時代古人類利用動物的種類和組合特徵。

青藏高原70%以上的新石器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在其東北部。根據對該地區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形態鑑定的結果,發現在距今4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人類主要通過畜牧生產獲得肉食資源,主要飼養的家畜包括羊、牛、豬、馬和狗等。同時期在其東部毗鄰的中原地區,人類也是主要通過飼養上述家畜獲得肉食資源,不過所利用的家畜種屬比例有所不同。

△青藏高原農業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玉博士拍攝

然而,動物考古研究結果顯示,更早之前的新石器晚期(約距今7000-40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和中原地區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策略有明顯的差異。

在那個時代,中原地區種植粟(小米,穀子)黍(黃米,糜子)和飼養家畜豬狗已成為主導的生產方式,為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也是在那段時間,從事粟黍種植的農業人群擴張到了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河谷地帶,但與同時期中原地區的部落不同,他們獲得肉食資源的方式是通過狩獵而不是飼養家畜。

△青藏高原農業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楊繼帥拍攝

熱衷於狩獵的山那樹扎農業聚落

位於甘肅省岷縣的山那樹扎遺址就是這樣的一個農業聚落。山那樹扎遺址是一個馬家窯文化早期(距今5300-4500年前)的遺址,海拔高度約2300米,緯度在北緯34.5°左右。

根據植物大化石鑑定結果,該遺址出土的粟黍佔植物遺存總數的80%以上。動物骨骼形態鑑定結果則顯示,野生動物骨骼數量佔比高達約76%,家養動物(豬和狗)骨骼佔比僅為約24%。

這顯示山那樹扎遺址先民獲得食物資源的主要方式是粟黍種植狩獵活動,而家畜飼養僅為輔助的生產方式。

為什麼新石器晚期農業人群到岷縣定居之後,仍然採用狩獵而不是更穩定的家畜飼養方式獲取肉食資源呢?這是一個很令人好奇的謎題。

△山那樹扎農業聚落生活場景復原圖圖片來源:董廣輝教授設計,張海巖先生繪製

在山那樹扎遺址鑑定出的野生動物種屬包括鹿科動物、斑羚等,也有滇金絲猴、竹鼠和犀科等現今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動物。這個遺址還出土了較多無法通過形態鑑定至種屬的大型牛科動物的骨骼,會不會是犛牛或本地野生牛科動物的骨骼呢?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古DNA研究技術派上了用場。

就如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完全一樣的,也沒有兩個不同物種的動物的DNA序列是一樣的,因此DNA序列也可以視為「基因指紋」。通過從動物骨骼中提取古DNA測序,並將其結果與現今動物的DNA序列資料庫開展對比分析,就可以追蹤溯源,精確判定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種屬。

△山那樹扎狩獵場景復原圖圖片來源:董廣輝教授設計,張海巖先生繪製

通過對山那樹扎遺址出土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骨骼核基因組數據分析,發現它們竟然是現在僅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的遺存。

印度野牛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牛之一,肩部突出隆起,四肢膝蓋以下的毛是白色的,所以有個別名叫「白襪子」。如今印度野牛僅分布在北緯29°以南地區,包括印度、尼泊爾、泰國,以及我國西南部等地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

通過對山那樹扎遺址出土的2個犀科動物骨骼線粒體DNA分析,發現它們是蘇門答臘犀的遺存。這種動物現今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

熱帶野生動物為何出現在青藏高原?

為什麼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這些熱帶地區的野生動物會在新石器晚期出現在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山那樹扎遺址呢?

通過梳理已有的動物考古和古氣候研究結果,發現在新石器晚期,蘇門答臘犀還出現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和河南淅川下王崗等位於中國北方的遺址,而這段時期是溫度高降水多的時期。山那樹扎遺址出土牛骨直接測年結果在距今5200年前左右,研究顯示那時的夏季溫度可能比現在高2℃左右。

這暗示較高的夏季溫度很可能促使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而較高的溫度和降水可能導致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優越,野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豐富,進而使其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山那樹扎狩獵場景復原圖圖片來源:董廣輝教授設計,張海巖先生繪製

不過,在距今5000年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遺址中,卻並沒有發現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的蹤跡,這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古環境研究顯示距今5000-4000年前出現氣候冷幹事件,森林植被也明顯退化,很可能導致該地區不適於對低溫敏感的野生動物(尤其是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生存。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人類定居強度則在逐漸增強,需要開發更穩定的動物資源,此後家畜羊、黃牛和犛牛開始成為最主要的動物資源,牧業取代狩獵成為人類獲取肉食資源的主導方式。

藉助古DNA研究方法破解的信息,我們眼前依稀閃現5200年前「白襪子」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在岷縣林間草地漫步的場景。彼時青藏高原東北部還是眾多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樂園,也為農夫們提供了豐富的獵物。

然而,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疊加影響下,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再未出現在這一地區。這個故事為我們認識野生動物地理分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係,思考在全球氣候快速變化背景下人類如何與自然界和諧共處提供了一個動態的觀察視角。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曾經是熱帶動物的天堂?基因指紋說出的秘密
    ,現今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在距今約5200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 青藏高原70%以上的新石器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在其東北部。根據對該地區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形態鑑定的結果,發現在距今4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人類主要通過畜牧生產獲得肉食資源,主要飼養的家畜包括羊、牛、豬、馬和狗等。同時期在其東部毗鄰的中原地區,人類也是主要通過飼養上述家畜獲得肉食資源,不過所利用的家畜種屬比例有所不同。
  • 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比起此前青藏高原發現棕櫚等大量熱帶植物的化石,此次發現產生的震動不言而喻。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人類進入青藏高原的徵程究竟是怎樣一種曲折的歷程?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組從遺傳學的角度,基於藏族人和夏爾巴人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參考全球200多個現代人群以及幾個已滅絕的遠古人類的遺傳信息、運用和發展新的計算分析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1.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人民日報】我在青藏高原找化石
    孫博陽攝  青藏高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宮。4000多萬年前,這裡曾有一片汪洋大海,歷經滄海桑田,人們說不清中間發生了哪些變遷。或許在漫長歲月中,它一直在沉吟、訴說,只是我們聽不懂。如今,藉助現代科學分析方法,從一塊塊沙土、一片片樹葉和一顆顆動物牙齒中,可以復原它過去故事的片段。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正是有了青藏高原的存在,北緯30°附近的中國才得以擺脫副熱帶荒漠的「命運」>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出土的野生動物遺存除了羚羊、熊、虎、野豬和野兔等動物外,還出現水鹿、金絲猴和竹鼠等熱帶/亞熱帶動物,以及無法鑑定到種屬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佔13.8%)。該研究表明,現今只分布在熱帶地區的野生大型哺乳動物約在5千多年前曾生活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馬家窯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獵資源。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經是海洋嗎?
    眾所周知,青藏高原不僅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它的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青藏高原由自南向北綿延不絕的一系列山脈構成。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聳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中間是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北面則是廣闊的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全世界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都位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雄踞地球之巔,確實無愧於「世界屋脊」的稱號。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千萬年來,青藏地區經歷了從熱帶平原到高寒草甸的滄桑巨變。化石證據表明,這一生長過程中,無數新物種應運而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報告會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告訴記者。  從植物到動物,從驍勇善戰的大型肉食動物到苟且營生的小型鼠類,在青藏舞臺上陸續登場之後,或就地適應,或遷徙他處。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這種變異讓他們的紅細胞更會抓住氧氣,從而適應高原缺氧生活。 而本次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 的白石崖,正是在青藏高原,也就是夏河人所在的溶洞。
  • 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1]。這標誌著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確認丹尼索瓦人在中國出現過,被認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青藏高原生存著1萬多種昆蟲
    人民網拉薩8月6日電(記者 瓊達卓嘎)記者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青藏高原昆蟲研究130多年以來,發現了29目369科3515屬10630種昆蟲,昆蟲學者在高原昆蟲分類區系、地理學、生態學和進化方面發表的論著超過600篇(部)。 當日,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在拉薩舉行。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這是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 韓源源攝神秘古人類化石與青藏高原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白石崖溶洞研究團隊骨幹成員張東菊教授表示,這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也成為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研究結果不僅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還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為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分布提供了化石證據。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