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2021-01-14 結伴走川藏

大家都知道

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

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

青藏高原


很多人都說

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

只為領悟孕育生命的真諦

但沒幾個真正了解這神秘的地球第三極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放眼世界

在緯度25°~30°之間


無論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也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除了浩瀚的海洋外

大多是荒漠分布的地方


地理學家們將

緯度30°附近的這一區域稱為:

「副熱帶荒漠」


在中國的北緯30°附近

卻出現了一片神秘的綠洲:

森林廣布、河湖密集的湖南、湖北


▲湖南·張家界(N28°52′~ N 29°48′)


煙雨如畫的富庶水鄉江南……


▲浙江·嘉興烏鎮(N 30°64′)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正是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



青藏高原: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它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運動


△關於青藏高原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採用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在遙遠的2.8億年前,

這裡還是一片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

屬於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2.4億年前,

由於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的移動、擠壓

使得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

崑崙山可可西裡地區出現了


2.1億年前,

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

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

唐古拉山橫斷山脈相繼浮出海面


時間來到8000萬年前,

印度板塊的漂移

又一次引起強烈的構造運動

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出現,

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隆生為陸地


至此,青藏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距今一萬年

青藏高原的抬升速度加快,

曾達到每年7釐米


從此,平均4000米的海拔,

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

「世界屋脊」當之無愧


正是有了青藏高原的存在,

北緯30°附近的中國

才得以擺脫副熱帶荒漠的「命運」

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綺麗景觀


▲青藏鐵路

而這一切,還得從一種

「操縱」著全球氣候的「風」說起


「季風




是的,就是中學地理課上

令無數學渣腦殼疼的季風



在夏季,南北緯30°附近地區,

被乾熱的季風環流所控制

幾乎都形成了高溫少雨的荒漠


©來源:《江山多嬌》

但當這股風來到青藏高原附近時

卻吃了個「閉門羹


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

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



高原上巍峨屹立的群山,

改變了大氣環流本來的運動軌跡


使得大氣環流到這裡

被分成兩支,繞過高原



北分支,

把乾熱的氣流,

帶到新疆甘肅內蒙古一帶

形成了我國西北黃沙莽莽的蒼茫風光



而原本應該接受

乾熱西風乾擾的中國東南部,

反而逃脫了成為荒漠的命運



季風氣流的這一改變

也促成了中國自然區域

「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國自然區劃有不同說法,但大部分會將青藏高原分為一個自然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

1959年首次提出

將中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


西北乾旱區

東部季風區

青藏高原區



為什麼將青藏高原單獨劃為一個區呢?


除了氣候,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地形



青藏高原四面高山屹立

橫臥在高原南邊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

這裡有11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7350米

其中,更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巍峨於高原北面

有「萬山之祖」崑崙山脈

以及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


▲崑崙山和塔裡木盆地1991


屹立於高原西側

是冰川密布的喀喇崑崙山脈



聳立於高原東部的,

是中國最長的南北走向的

弧形山脈:橫斷山脈



高原的中部

則是高寒缺氧,植被稀疏的荒原


▲藏狐

巨大山脈和高原

共同圍合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

使得獨特的青藏高原,

成為世界的「第三極」



青藏高原,它是如此特別

這裡無論是氣候、地形、景觀

還是歷史、人文都與

中國的其他區域有著天壤之別


©來源:紀錄片《第三極》

即使是在全世界

你都找不到第二片這樣的地方了


©來源:紀錄片《第三極》

這是一片貧瘠而又富饒的土地


這裡的大部分地區

氣候惡劣,物資匱乏

所以即便面積佔到中國總面積的1/4

總人口卻不到中國總人口的1%



但青藏高原特別就特別在

雖然這裡氣候極為乾旱

卻又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


這裡有大大小小1500多個湖泊

總面積約為36500平方千米,

佔到了全國的總面積的48.5%



其中面積最大的是青海湖

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鹹水湖

每年盛夏,湖畔開滿油菜花,美不勝收



而西藏的三大聖湖

瑪旁雍納木措羊卓雍措

美麗而神聖,藍得令人沉醉


▲羊卓雍措

同時這裡也是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這些江河以冰川為依託

而冰川則以雪峰為載體


▲喜馬拉雅山脈冰湖

我國的長江,發源於

唐古拉山主峰

格拉丹冬南側的冰川


▲三江源長江源格拉丹東 ©山如樓閣


母親河黃河,發源於

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


▲黃河河源段 ©黑桃老k

瀾滄江,發源於唐古拉山

先後流經西藏、雲南

後流出中國國境,「成為」湄公河


©樓下涼菜好鹹

雅魯藏布江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

傑馬央宗冰川


▲西藏山南雅魯藏布江  ©隨魚歡遊


並在大拐彎處的

形成世界第一峽谷

雅魯藏布大峽谷


©Manjusri

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超過4000

氣溫總是遠低於同等緯度的其它地區

但高海拔,也帶來了更多的陽光照射


強烈的光照,彌補了熱量的不足,

各種植物在這裡頑強生長,

讓這片高原大地上,充滿生命的色彩



這裡是中國自然保護區最密集的地方

僅西藏就有47個,面積1/3以上都是保護區


這裡既有生命的禁區:

羌塘自然保護區


©來源:電影《七十七天》

也有珍稀動物的家園

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



更有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發源地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雪原獨行

雪山、冰川、草地、荒原

構成青藏高原的標誌性畫面


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也用他們的獨特方式,

書寫著屬於他們的精彩


©紀錄片《第三極》


商周唐代

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上,

居住著以遊牧為主的西羌諸族部


公元7世紀初

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補野部首領

先後政府十餘地區諸部族

建立了吐蕃王朝


著名的文成公主和親

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幹布

便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電視劇《文成公主》劇照


在今天的青海、西藏多地

仍能追尋到這段佳話留下的遺蹟


青海的日月山

傳說文成公主曾在此

用「日月寶鏡」觀看到長安的幻想



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這座世界上最海拔最高的宏偉宮殿

正是當年松贊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



9世紀中葉,

贊普遇弒,吐蕃王朝滅亡

吐蕃轄地諸部族紛紛自立


13世紀後期

元朝統一全中國,

開始「郡縣吐蕃之地」

正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建政設治


明代,

摒棄了「吐蕃」的稱謂,

改建兩個都指揮使司和一個軍民元帥府,

直接受命於朝廷


清朝,

設理藩院(清末改理藩部),

與六部同等,處理少數民族事務。


滿族、蒙古族人總稱

藏族為「唐古特人」,

稱西藏人為「圖伯特人」


因而,稱青藏高原為「唐古特」

稱西藏則為「圖伯特」

西藏英文為Tibet便由此而來



民國初年,

中央設置管理西藏、蒙古事務機構,

西藏地方推翻駐藏大臣後,

未能建成共和體制


新中國成立後,

打破了青藏高原長期「封閉」的局面


1954年12月25日

青藏川藏兩條公路正式通車


▲最受歡迎的騎行自駕線:川藏線國道318


1956年5月26日,

北京至拉薩的航線試航成功


2006年7月1日

青藏鐵路建成通車


▲崑崙山

2014年,

造價2000億的川藏鐵路開始修建……



條條天路通往雪域高原

這個神秘的第三極,不再遙不可及




有一首很多人都會唱的口水歌


「坐上了火車去拉薩

去看那神奇的布達拉

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

盛開在雪山下

 坐上了火車去拉薩 

跳起那熱烈的雪山朗瑪 

喝下那最香濃的青稞酒呀……」



今天的青藏高原

是許多人心目中的聖潔天堂


林芝 ©住八樓


前往這片土地的人

有人為了虔誠的信仰而來

有人為了壯美的風光而來

有人為了珍稀的動植物而來

有人為了獨特的民俗而來……



但無論如何

這個世界的第三極

是如此的獨特,又是如此迷人

以至於每個來過這裡的人

從此便對它念念不忘


最遠的旅行是

從自己的身體走到自己的心

而我們所做的就是走心的旅行

相關焦點

  • 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④|走進地球「第三極「 感受青藏高原上治癒...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地球的南、北極之外,有一處地方被人們稱為「第三極」。這裡曾是地球運動最活躍的地帶,遠古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壯觀的痕跡,巨大的落差,也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別。這裡,就是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區,也是唯一有著人類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跟著紀錄片「雲旅行」的第四站,來到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是一個冰與雪的琉璃世界,高原冰川上的積雪終年不化,只需一眼,就能讓遊人看到它的巍峨與純淨。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深深地影響了曾經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保存在地層中的各類化石,正是見證了這些變化,仿佛是一本神秘的「天書」,等著古生物學家去解讀。 為了閱讀這部「天書」,40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向青藏高原進發。他們沒有電話,風餐露宿,每天行走30公裡,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全境。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他們沒有電話,風餐露宿,每天行走30公裡,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全境。40年後,新一代古生物學家們再出發,探秘青藏高原。這次他們有哪些收穫?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採訪。【40年前】每天行走30公裡,拼湊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圖景相對於南極和北極,人類把青藏高原稱為「第三極」。
  • ...緊根作「中生代以來的青藏高原:從新特提斯洋到第三極」學術報告
    2020年11月13日下午三時,我院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戴緊根教授在J6-530報告廳作「中生代以來的青藏高原:從新特提斯洋到第三極」學術報告,報告由常象春院長主持,我師生百餘人參加。戴緊根教授主要從事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高原隆升與剝落過程研究,先後20餘次赴青藏高原開展野外地質工作,獲第十一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朱訓青年教師獎以及國土資源科學獎一等/二等獎。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 大型西藏紀錄片《第三極》(在線觀看)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上的「第三極」,相比南極、北極,它是唯一有著人類豐富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AGU)官方發布2020年度AGU Fellow(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姚檀棟在2020年這個全球應對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當選AGU Fellow,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影響力以及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的國際領導力。  姚檀棟:現任「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青藏高原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就連犛牛的糞便也是高原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在樹木匱乏的地球第三極,幹牛糞是藏族人生活中最好的燃料。正是像這樣無處不在的聯繫,讓犛牛成為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族人最好的夥伴。而犛牛與藏族人在高原上為伴的歷史,也幾乎貫穿了地球第三極的整個文明歷程……在流傳於地球第三極的古老創世神話中,人們認為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是犛牛身上的各個部位演化而來。
  • 地球第三極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位於西藏,青藏高原又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高聳入雲的地勢,年輕而龐大的高原塊體,複雜多變的地形,高寒而又特殊的氣候,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地球上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
  • 地球第三極·輕稞時刻正式上線|每時每稞都在輕
    * 地球第三極·穀物水果麥片青稞,青藏高原的植物寶藏,跨越2000-4500m海拔,在高寒缺氧極端環境逆境生長,適應性極強,以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性成為了藏地飲食的標誌性名片,也代表著藏地堅忍的精神風貌。
  • 「地球第三極」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即將揭開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謝登科)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25日在此間說,歷時5年的新一輪地質大調查,即將揭開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  壽嘉華在全國地質大調查5年成果會議上說,從1999年起,來自全國24個省份的上千名地質工作者開始了向巍巍高原的最後衝刺,他們常年奮戰在雪域高原,取得了一批重大地質成果,全球性的板塊漂移、碰撞過程與機制、環境響應機制等重大項目已經破題。新發現數條具有重要意義的蛇綠巖帶以及超高壓變質帶,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格架。
  • 院士科學家進校園 | 親近地球三極 走進科學世界
    一起到市金禧中學,聽聽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高登義教授「親近地球三極」的專題科普講座,揭開「地球三極」的神秘面紗。高登義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也是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科學考察的研究人員,曾40多次赴地球三極進行科學考察。當高教授向同學們表示,地球除了「北極」和「南極」,還有「第三極」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感到意外和陌生,開始發揮想像,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 青藏高原環境出現狀況,或波及幾億人口,地球今年是怎麼了?
    青藏高原環境出現狀況,或波及幾億人口,地球今年是怎麼了?目前來看,環境問題和全球升溫是大家熱議的一個話題,人類最近幾年高速發展,和一百年的地球有很大差距,比如從書信的方式變成了只用手機就可以聯繫,可見科技帶來的便利。
  • 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全域旅遊新體驗
    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全域旅遊新體驗 2019-12-15 20:32:44作者:李玉素 責任編輯:李玉素   中新社青海黃南12月15日電 題: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 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青藏高原 很多人都說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 但沒幾個真正了解
  • 直播預告|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帶你走近南北極和珠峰
    挑戰極限,探秘地球,現實中的故事比電影裡更精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老師將為你講述親身經歷的地球三極探險!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也是《中國兒童地圖百科全書·地球三極探險》的編委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
  • 為了留在地球第三極,它們對身體進行了「大改造」
    科學家揭示樹麻雀對青藏高原適應機制  為了留在地球第三極, 它們對身體進行了「大改造」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嚴酷的高原高寒環境,但也有許多生物在那裡繁衍生息。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動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專題研究團隊研究人員通過對麻雀的群體基因組研究,結合心肌、飛行肌組織形態特徵分析,發現了麻雀屬中的一種——樹麻雀對高原環境有著特殊的早期適應機制。  那麼,樹麻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青藏高原,它們在長期演化中如何調整自身結構來適應高原環境?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