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2020-11-16 光明網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泛第三極環境研究正不斷拓展和深入,並從填補空白、理論提升階段,向全面發展、國際大科學計劃方向化轉型。

2018年6月30日,蘭州大學「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成立,是蘭大與中科院青藏所聯合共建的國際前沿科學研究中心。重點探索泛第三極地區生存環境格局演化及其效應、環境考古與高寒文明、乾旱環境與氣候變化動力學、冰凍圈變化與水循環、高原農牧業與生態安全,以及觀測-大數據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科學前沿與實踐難點問題,為泛第三極地區自然、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政策服務。

「從『騎一匹白馬漫遊祁連山』的李吉均院士,到今天眾多甘於寂寞、堅守本心、潛心學術的地學前輩,無不激勵著新生一代向著科研珠峰高歌前行、全力攀爬。學生們正走在前人篳路藍縷踏出的坦途上,唯有立起志來、橫下心來方可不負前人、無愧內心,並做到狠抓專業知識、大膽突破創新,珍惜韶華、志在高原,用腳步丈量新的科學珠峰。」在捐贈儀式上,蘭州大學學生代表發言如是說。

中科院青藏所所長陳發虎院士說,青藏高原所與蘭州大學合作以來,已建成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青藏高原所包括3名院士在內的11名高層次人才作為兼職教授受聘於泛第三極中心,並通過聯合培養方式已招收聯培生60餘名,雙方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聯合培養生的工作長效機制。

陳發虎說,此次設立珠峰獎學金,將為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堅實保障。未來,青藏高原所以「引領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需求、服務區域發展」為宗旨,立足青藏,深耕高原,繼續積極落實所校全面合作協議內容,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關係,共同為推進國家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貢獻各自的力量。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學校將聚力為泛第三極研究人才團隊輸送新鮮血液與堅實力量,努力將前沿科學中心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高地、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戰略支柱和我國西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戰略力量。(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舉行
    獎學金的設立,旨在進一步促進青藏所和蘭州大學的深度科教融合,發掘青藏所-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傳承「腳踏實地、勇於探索;協力攻堅、勇攀高峰」的青藏科學精神,推動泛第三極科學中心的高水平建設,持續產出用得上、有影響、留得下的重大成果,服務國家西部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40年後,新一代古生物學家們再出發,探秘青藏高原。這次他們有哪些收穫?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40年前】 每天行走30公裡,拼湊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圖景 相對於南極和北極,人類把青藏高原稱為「第三極」。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他們沒有電話,風餐露宿,每天行走30公裡,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全境。40年後,新一代古生物學家們再出發,探秘青藏高原。這次他們有哪些收穫?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採訪。【40年前】每天行走30公裡,拼湊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圖景相對於南極和北極,人類把青藏高原稱為「第三極」。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大氣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適用性評估研究獲進展
    大氣環流的變化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對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有利於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對區域變化進行預測。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多以大氣環流指數表徵大氣環流變化,並且時間解析度多為年際乃至年代際。這使得部分天氣學過程常常被掩蓋於年或是季節氣候平均態之下。
  • ...緊根作「中生代以來的青藏高原:從新特提斯洋到第三極」學術報告
    2020年11月13日下午三時,我院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戴緊根教授在J6-530報告廳作「中生代以來的青藏高原:從新特提斯洋到第三極」學術報告,報告由常象春院長主持,我師生百餘人參加。戴緊根教授主要從事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高原隆升與剝落過程研究,先後20餘次赴青藏高原開展野外地質工作,獲第十一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朱訓青年教師獎以及國土資源科學獎一等/二等獎。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姚檀棟在2020年這個全球應對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當選AGU Fellow,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影響力以及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的國際領導力。  姚檀棟:現任「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青藏高原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④|走進地球「第三極「 感受青藏高原上治癒...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地球的南、北極之外,有一處地方被人們稱為「第三極」。這裡曾是地球運動最活躍的地帶,遠古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壯觀的痕跡,巨大的落差,也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別。這裡,就是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區,也是唯一有著人類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跟著紀錄片「雲旅行」的第四站,來到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是一個冰與雪的琉璃世界,高原冰川上的積雪終年不化,只需一眼,就能讓遊人看到它的巍峨與純淨。
  • 地理與地貌學家、院士李吉均病逝,創立發展青藏高原隆升系統理論
    李吉均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冰川研究的專家,在蘭大被尊稱為「大先生」。他於1933年10月出生在四川彭縣,1956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從此紮根西部,獻身科研和教育。李吉均(左一)與同事在祁連山考察。他生前曾對人說起,之所以嚮往祖國西部,最初是因為高中時聽聞「礦產是工業的糧食」,想去祁連山為祖國探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