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南都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我國著名地理與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教授李吉均,因病醫治無效,21日凌晨2時07分逝於甘肅蘭州,享年87歲。遵照其遺願及家屬意願,喪事從簡,告別儀式將於7月25日上午9時在蘭州華林山殯儀館懷仁堂舉行。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我國已失去了22位兩院院士。
李吉均。
李吉均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冰川研究的專家,在蘭大被尊稱為「大先生」。他於1933年10月出生在四川彭縣,1956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從此紮根西部,獻身科研和教育。
李吉均(左一)與同事在祁連山考察。
他生前曾對人說起,之所以嚮往祖國西部,最初是因為高中時聽聞「礦產是工業的糧食」,想去祁連山為祖國探礦。1958年,26歲的李吉均終於作為中科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的首批隊員踏足祁連山,在施雅風院士的領導下,他騎著老馬涉險找水、找冰川,就這樣開始了艱苦的冰川學研究。在他看來,野外實地考察取得的第一手資料是地學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他多次參與冰川考察,足跡遍布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相關地帶,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
他創立並發展了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統理論,其論文《青藏高原隆升的影響》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提出了「青藏運動」「昆黃運動」「季風三角」等科學概念,主編出版了《西藏冰川》《橫斷山冰川》等專著。然而,他也一度積勞成疾,忍受高原反應的折磨。1991年,李吉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李吉均在甘肅從事野外工作。
除了在科研領域取得傑出成就,曾任蘭大地理科學系主任的李吉均同樣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不凡貢獻。他指導的學生中,有多人成長為我國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骨幹學者,僅中科院院士就有3位(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一門四院士」傳為佳話。不過,李吉均卻未居功。他曾公開表示:「是他們自己很努力。我只是發現了他們,並把他們引進了正道。」
為了鼓勵青年學生從事科學研究,2006年,他和時任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的王乃昂教授將自己的教學成果獎獎金全部捐出,設立了「求真獎學金」,此後又多次追加。之所以命名為「求真」,是為了教育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為真理而奮鬥,避免學術腐化。
直到今年,這位耄耋老人仍在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疫情期間,他曾通過蘭州大學官方微信勉勵學子:「人生起伏多端、變化莫測。為學先求立志,不管風吹浪打,勇往直前……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