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與地貌學家、院士李吉均病逝,創立發展青藏高原隆升系統理論

2021-01-17 生活報

7月21日下午,南都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我國著名地理與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教授李吉均,因病醫治無效,21日凌晨2時07分逝於甘肅蘭州,享年87歲。遵照其遺願及家屬意願,喪事從簡,告別儀式將於7月25日上午9時在蘭州華林山殯儀館懷仁堂舉行。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我國已失去了22位兩院院士。

李吉均。

李吉均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冰川研究的專家,在蘭大被尊稱為「大先生」。他於1933年10月出生在四川彭縣,1956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從此紮根西部,獻身科研和教育。

李吉均(左一)與同事在祁連山考察。

他生前曾對人說起,之所以嚮往祖國西部,最初是因為高中時聽聞「礦產是工業的糧食」,想去祁連山為祖國探礦。1958年,26歲的李吉均終於作為中科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的首批隊員踏足祁連山,在施雅風院士的領導下,他騎著老馬涉險找水、找冰川,就這樣開始了艱苦的冰川學研究。在他看來,野外實地考察取得的第一手資料是地學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他多次參與冰川考察,足跡遍布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相關地帶,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

他創立並發展了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統理論,其論文《青藏高原隆升的影響》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提出了「青藏運動」「昆黃運動」「季風三角」等科學概念,主編出版了《西藏冰川》《橫斷山冰川》等專著。然而,他也一度積勞成疾,忍受高原反應的折磨。1991年,李吉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李吉均在甘肅從事野外工作。

除了在科研領域取得傑出成就,曾任蘭大地理科學系主任的李吉均同樣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不凡貢獻。他指導的學生中,有多人成長為我國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骨幹學者,僅中科院院士就有3位(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一門四院士」傳為佳話。不過,李吉均卻未居功。他曾公開表示:「是他們自己很努力。我只是發現了他們,並把他們引進了正道。」

為了鼓勵青年學生從事科學研究,2006年,他和時任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的王乃昂教授將自己的教學成果獎獎金全部捐出,設立了「求真獎學金」,此後又多次追加。之所以命名為「求真」,是為了教育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為真理而奮鬥,避免學術腐化。

直到今年,這位耄耋老人仍在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疫情期間,他曾通過蘭州大學官方微信勉勵學子:「人生起伏多端、變化莫測。為學先求立志,不管風吹浪打,勇往直前……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來源:南方都市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地理、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地理、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李吉均每日甘肅網7月22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武永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吉均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1日2時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歲
    7月2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辦公室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於7月21日凌晨2時7分逝世,享年87歲。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李吉均告別儀式的時間、地點尚未確定,學院正在就後續處理事宜召開會議。
  • 李吉均院士:魂牽夢縈是冰川
    李吉均領導黑河分隊,經兩個月艱苦工作,實地觀察5條冰川,應用地形圖與航空相片,統計到186條冰川,面積104平方公裡,計算得冰儲量21億立方米,寫有很詳細(包括冰川、地貌、氣候、水文等資料豐富)的考察報告,圓滿完成任務。」2005年,施雅風在《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環境演變——李吉均院士論文選集》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這是李吉均與冰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逝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吉均院士(資料圖片)&nbsp&nbsp&nbsp&nbsp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於7月21
  • 「大先生」李吉均: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留聲機近日,我國著名地貌學與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離世,享年87歲。他從事現代冰川與第四紀冰川、黃土沉積與地貌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對東亞和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研究,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祖國西部,被人尊稱為「大先生」。
  • 今天,那個會夢到冰川的院士走了
    2020年7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歲。大師遠去,精神永存!1956年,南京大學畢業合影留念作為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的代表學者,李吉均提出並發展了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統理論,對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環境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 50個瞬間,深切緬懷李吉均院士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吉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1日2時07分在蘭州逝世,享年87歲。》雜誌刊發了《1909-2009百年中國地理大發現》專輯,其中刊載了李吉均先生、陳發虎教授等7人提交的推薦提案。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原創)為什麼「四川盆地」不和「青藏高原」一起隆升?
    既然有人鼓吹「印度板塊」下插,形成了「雙層地殼」;那「四川盆地」為什麼不和「青藏高原」一起隆升?事實上,「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是盆山耦合;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疊加形成了「青藏高原」!這也就是李廷棟院士所說的「基底走滑,分層加厚,均衡調整」隆升模式。
  • 江蘇這位院士:創造出一門四院士、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的輝煌傳奇!
    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許多科學家投身於探索地球環境、揭示自然奧秘的艱苦事業中。我國著名地貌學與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吉均就是其中之一。在研究中國地理地貌的過程中,他曾摔斷肋骨、數次遇險、積勞成疾,卻始終不曾停下跋涉的腳步;他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先後培養出包括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百餘名高層次地學人才。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千萬年來,青藏地區經歷了從熱帶平原到高寒草甸的滄桑巨變。化石證據表明,這一生長過程中,無數新物種應運而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報告會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告訴記者。  從植物到動物,從驍勇善戰的大型肉食動物到苟且營生的小型鼠類,在青藏舞臺上陸續登場之後,或就地適應,或遷徙他處。
  • 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該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些年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隆升時間上產生的分歧。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在第三紀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南緣發生碰撞並向下俯衝,造成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該地區在6500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塑造了歐亞大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