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利用年代測定結合盆地新的古高度歷史與構造演化,科學家們推斷倫坡拉盆地具有明顯的兩期形成演化和變形歷史:早期約4200萬-2500萬年前緩慢變形沉陷(100米/百萬年),晚期約2500萬-2000萬年前快速變形隆升。方小敏團隊與合作者據此提出了新的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認識——約2500萬-2000萬年前,倫坡拉盆地兩側山體下地殼被擠入盆地下方,像千斤頂託舉盆地隆升到現在的高度。

這一關於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研究的進展成果論文,已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最新在線發表,從而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同時,該研究將對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限定及與此有關的未來諸多研究起到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說,倫坡拉盆地位於青藏高原中南部,堆積了海拔4000多米區域內最全最連續的新生代地層,並發現大量熱帶棕櫚、樟樹和攀鱸魚、水蜘蛛等化石和多層古土壤及火山灰,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和氣候環境變化歷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氣候、生態最為關鍵的地區之一。

經過持續十多年研究,方小敏團隊對倫坡拉盆地北部達玉山山前海拔近2000米新生代地層剖面開展系統古地磁年代測定,對剖面上發現的三層火山凝灰巖和沉凝灰巖進行絕對年齡雷射測定,首次獲得倫坡拉盆地早新生代連續高精度的磁性地層年代序列。研究認為,該區域古土壤的年代為約2600萬-2150萬年前,熱帶動植物化石的年代為約3900萬年前。

方小敏研究員表示,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全球氣候、生物演化的影響,一直是地學前沿科學問題。其中,青藏高原高度的變化歷史最能刻畫高原的地貌變化和對氣候環境與生物的影響。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

據了解,國外科學家通過對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土壤鈣結核氧同位素比值的測定,2006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到現今海拔約4600米高度,這一觀點隨後成為國際主流認識。(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世界屋脊」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史
    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一直是其中南部早在4000萬年前就已達到此高度。不過,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其實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這一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的結論,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今日科技話題:衛星、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毛細凝聚」新理論、新冠肺炎、共生藻類
    ——央視新聞客戶端2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瑪多縣境內的冬格措納湖千山環抱、湖水清澈,如同一塊跌落人間的「藍寶石」。圖片來源:ICphoto 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第二次青藏科考以古植物化石、古土壤和古碳酸鹽巖為對象,通過最新的碳、氧同位素等古高度計方法,重建了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6500萬年以來完整的隆升歷史。」丁林說,青藏高原隆升不是一次完成的,岡底斯山隆升在前,然後喜馬拉雅山才逐漸隆升到現在的高度。
  • 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測定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人,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王成善等國內外合作者,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至2150萬年前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將該區域古高度修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該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些年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隆升時間上產生的分歧。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在第三紀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南緣發生碰撞並向下俯衝,造成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該地區在6500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塑造了歐亞大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2014-06-02 14:21: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甘肅和政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四大動物群化石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的權威「證據」。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演化的故事。  印度與亞洲的碰撞,是約5500萬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由此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青藏高原印度與亞洲的碰撞,是約5500萬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由此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原創)為什麼「四川盆地」不和「青藏高原」一起隆升?
    既然有人鼓吹「印度板塊」下插,形成了「雙層地殼」;那「四川盆地」為什麼不和「青藏高原」一起隆升?事實上,「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是盆山耦合;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疊加形成了「青藏高原」!這也就是李廷棟院士所說的「基底走滑,分層加厚,均衡調整」隆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