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甘肅和政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四大動物群化石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的權威「證據」。
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西北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境內植被覆蓋率80%以上,古生物化石儲量巨大,佔據六項「世界之最」。
中新社記者近日探訪甘肅和政化石博物館,各個時代數量巨大、保存完整的動物群化石令人「大開眼界」。館長何文介紹說,當地農民挖中藥材時發現這些「龍骨」,搜集到大量化石,官方經過20餘年努力徵集,現儲藏量達3萬多件。
「和政發現的四大動物群化石,動物生活的時代不一樣,其完整性世界上罕見。」多年參與重點研究和政化石哺乳動物的鄧濤介紹說,生活在距今2500萬年到3000萬年間的巨犀動物群,體重可達24噸。「同一時期,在青藏高原南面的巴基斯坦,也有巨犀化石,證明當時龐然大物在青藏高原兩邊自由遷徙。」
據鄧濤介紹,中科院專家對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多年研究發現,同時期青藏高原南面巴基斯坦沒有鏟齒象,「證明比巨犀更小的動物也不能越過高原,說明當時高原已經隆起來,阻礙了動物的遷徙交流」。
「研究發現,鏟齒象動物群時代,動物生活在森林裡,當時和政地區溫暖溼潤。」鄧濤說,到了距今12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生活時代,森林消失,因為除了三趾馬以外,其他犀牛等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說明青藏高原北面已經乾旱化,隆起得更高了,把印度洋吹過來的氣流擋在高原的南面,動物遷徙和水汽交流都阻礙了。」
鄧濤表示,對和政化石的研究發現,到距今250萬年的時候,適應寒冷氣候的真馬動物群出現了,開始出現如冰河世紀一樣的氣候。「因為和政地區海拔已經上升到較高的層度,青藏高原的主體已經接近現在的高度了。」他說,四大動物群的族群、當時的生態非常清晰地說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過程。
「和政地區的晚新生代沉積物厚度巨大,目前已知包括42科131屬172種,在種級水平上全部是絕滅類型。」鄧濤說,這些哺乳動物化石的多樣性和形態特徵與氣候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對溫度、溼度和海拔高度的變化尤其敏感,從哺乳動物多樣性分析得到的臨夏盆地各時期氣候環境變化過程與其他獨立證據,如群落線分析高度吻合,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
此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還從動物分類群的多樣性特點、各時期與氣候環境變化,包括古生物化石牙齒、毛髮等多方面論證了甘肅和政四大動物群化石的演變過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見證者」。
和政先後在上海、廈門、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地展出多批化石標本,並聯合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出弓頜豬、皇冠鹿等多項研究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