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2014-06-02 14:21: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甘肅和政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四大動物群化石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的權威「證據」。

  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西北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境內植被覆蓋率80%以上,古生物化石儲量巨大,佔據六項「世界之最」。

  中新社記者近日探訪甘肅和政化石博物館,各個時代數量巨大、保存完整的動物群化石令人「大開眼界」。館長何文介紹說,當地農民挖中藥材時發現這些「龍骨」,搜集到大量化石,官方經過20餘年努力徵集,現儲藏量達3萬多件。

  「和政發現的四大動物群化石,動物生活的時代不一樣,其完整性世界上罕見。」多年參與重點研究和政化石哺乳動物的鄧濤介紹說,生活在距今2500萬年到3000萬年間的巨犀動物群,體重可達24噸。「同一時期,在青藏高原南面的巴基斯坦,也有巨犀化石,證明當時龐然大物在青藏高原兩邊自由遷徙。」

  據鄧濤介紹,中科院專家對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多年研究發現,同時期青藏高原南面巴基斯坦沒有鏟齒象,「證明比巨犀更小的動物也不能越過高原,說明當時高原已經隆起來,阻礙了動物的遷徙交流」。

  「研究發現,鏟齒象動物群時代,動物生活在森林裡,當時和政地區溫暖溼潤。」鄧濤說,到了距今12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生活時代,森林消失,因為除了三趾馬以外,其他犀牛等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說明青藏高原北面已經乾旱化,隆起得更高了,把印度洋吹過來的氣流擋在高原的南面,動物遷徙和水汽交流都阻礙了。」

  鄧濤表示,對和政化石的研究發現,到距今250萬年的時候,適應寒冷氣候的真馬動物群出現了,開始出現如冰河世紀一樣的氣候。「因為和政地區海拔已經上升到較高的層度,青藏高原的主體已經接近現在的高度了。」他說,四大動物群的族群、當時的生態非常清晰地說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過程。

  「和政地區的晚新生代沉積物厚度巨大,目前已知包括42科131屬172種,在種級水平上全部是絕滅類型。」鄧濤說,這些哺乳動物化石的多樣性和形態特徵與氣候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對溫度、溼度和海拔高度的變化尤其敏感,從哺乳動物多樣性分析得到的臨夏盆地各時期氣候環境變化過程與其他獨立證據,如群落線分析高度吻合,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

  此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還從動物分類群的多樣性特點、各時期與氣候環境變化,包括古生物化石牙齒、毛髮等多方面論證了甘肅和政四大動物群化石的演變過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見證者」。

  和政先後在上海、廈門、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地展出多批化石標本,並聯合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出弓頜豬、皇冠鹿等多項研究成果。(完)

相關焦點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中新網蘭州10月5日電 (劉玉桃)在甘肅和政縣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中陳列著3000萬年至250萬年前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有三趾馬、鏟齒象、巨鬣狗等。館長陳善勤向到訪的中新網記者稱,目前陳列博物館的化石約有3萬件,通過對這些化石的分析和探究,人們可以直觀地從視覺上感受3000萬年前當地的的氣候、地理特徵以及可以想像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  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構造孕育了儲量豐富的古動物化石遺蹟。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第二次青藏科考以古植物化石、古土壤和古碳酸鹽巖為對象,通過最新的碳、氧同位素等古高度計方法,重建了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6500萬年以來完整的隆升歷史。」丁林說,青藏高原隆升不是一次完成的,岡底斯山隆升在前,然後喜馬拉雅山才逐漸隆升到現在的高度。
  •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2015-11-04 10:54:35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查雲帆 ,工作人員正在對近萬件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分進行布展。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研究員開門見山地說,青藏高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區域,不僅對地質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都非常重要,人們關注的高原隆升時間跟隆升方式,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焦點。「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說。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演化的故事。  印度與亞洲的碰撞,是約5500萬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由此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青藏高原印度與亞洲的碰撞,是約5500萬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由此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
  • 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甘肅和政:帶你聆聽3000萬年前的生命故事
    在廣袤的西北大地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往前是海拔最高、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身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的黃土高原,被視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站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握手」之處,也許人們無法想像,眼前千溝萬壑的群山和腳下支離破碎的丘陵,曾經是浩瀚的湖泊或者汪洋的大海,岸邊森林密布,遍地奇珍異獸……3000萬年以來的3萬多件遠古秘密,都藏在這座佔地面積僅有2萬多平米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裡。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南部。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隙蛛(漏鬥蛛科)進行研究,發現該地區在始新世-漸新世期間的造山運動對隙蛛的起源、擴散和多樣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導致了部分隙蛛類群的滅絕。該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些年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隆升時間上產生的分歧。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在第三紀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南緣發生碰撞並向下俯衝,造成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該地區在6500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塑造了歐亞大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2015-04-18 22:36:00,其年齡為距今約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4日電 (南如卓瑪)「太震撼了,原來億萬年前的甘肅就是冰河世紀」,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豔萍參觀甘肅臨夏和政化石博物館後感嘆,美國的冰河世紀靠宣傳影響深遠,但中國臨夏具有豐富真實的化石,海外華媒將配合甘肅,讓全世界人知道「和政冰河世紀」。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