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西北大地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往前是海拔最高、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身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的黃土高原,被視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站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握手」之處,也許人們無法想像,眼前千溝萬壑的群山和腳下支離破碎的丘陵,曾經是浩瀚的湖泊或者汪洋的大海,岸邊森林密布,遍地奇珍異獸……
3000萬年以來的3萬多件遠古秘密,都藏在這座佔地面積僅有2萬多平米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裡。
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南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一家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為主的國家二級博物館,館藏當地出土的化石標本,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距今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馬化石、鏟齒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馬化石、巨鬣狗化石被稱為是這裡的「六項世界之最」。
「古動物化石既是文物,又是一件藝術品,更是記錄生命的遠古文字……」虎文花是博物館的講解員、也是甘肅省人大代表,隨著她唯妙如生的講述,猶如進入了通往遠古的時空隧道,生物演化的萬般奇妙和生命的輝煌與悲壯,讓參觀者的心靈久久震撼。
虎文花在講解鏟齒象化石
生命的禮讚
「斯氏弓頜豬」與「長嘴中新近白兀鷲」——初次相見,許多人都很驚詫,這兩個「古怪」名牌前,為何要擺放這樣兩堆森森白骨?
這塊1平米見方的黃土上,「鑲嵌」著一隻飛翔的大鳥,正在努力的展開翅膀,雙腳已經騰空而起、指尖都已經收攏——但是,突然之間,大約是在600至700萬年前的某一天、某一個瞬間,一場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或山崩、或洪水,猛烈襲來;就在面臨死亡的剎那間,這支大鳥伸長頸部,努力把自己的頭頸躲藏到翅膀之下——畢竟,任何生命都無法眼睜睜的直面自己的死亡……
這就是「長嘴中新近白兀鷲」。幾年前,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們共同發現並命名了這隻大鳥。據說,這是胡兀鷲類化石的新種,是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地區發現的最早記錄,以往此類鳥類化石只出現在北美中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層中。
「專家考證,它有可能是在展翅起飛的瞬間或是降落的瞬間定格的,幾百萬年前生命騰空的瞬間就這樣定格在土塊裡,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在自然災害面前一切生命都顯得如此渺小……」隨著虎文花的解說,這隻大鳥仿佛就在眼前栩栩飛翔。
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在和政展廳裡的這具「斯氏弓頜豬」的骨架,比較年輕,大約只有550多萬年的歷史。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古生物學者在臨夏和政的泥土裡挖掘出來後,就一直保持著最原始的出土狀態——
「這是一具令人震撼的是『母子合葬』化石,你們看她腹部底下、被保護的小幼崽的頭骨,瑣碎的骨骼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災難的來襲,與這具斯氏弓頜豬『媽媽』的驚恐與掙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虎文花繼續講道,「專家鑑定,這具斯氏弓頜豬生前正在懷孕期間,遭受突發性自然災害被埋藏。像這樣母子合葬的化石標本能夠發現,並且能夠保存到今天的機率又是多少呢?因此,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及展覽價值……」
2018年的12月29日,「和政古動物化石展」曾走進福建廈門市的誠毅科技探索中心,當虎文花講完斯氏弓頜豬的故事,現場的許多人不禁失聲落淚。
「用有溫度的講述,拉近遠古生物與參觀者的距離。」這正是虎文花的魅力。十年前,虎文花辭別在省城蘭州的工作,來到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從此,與千萬、百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為伴,讓一具具的遠古遺骸,轉變為令人唏噓感嘆的生命禮讚。
給達爾文「糾錯」
150年前,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發表了震動世界的名著《物種起源》,書中用許多令人信服的事實,論證了各種生物的進化原因和過程,提出著名的「進化論」,推翻了上帝創造一切的謬論,在生物界引起了一場革命。
但權威的論述並非沒有瑕疵,比如關於「第四紀大冰期」的披毛犀。
披毛犀曾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這是一個猶如西藏犛牛和獨角犀牛的「合體怪獸」,具有非常粗壯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鼻角,一頭成年個體最大可以達到4.4米長、2米高,體重則超過3噸,曾在《黃金羅盤》《史前一萬年》,亦或是《博物館奇妙夜》等等科幻電影中偶然展露過虛擬的「真容」。
按照達爾文的理論,遍及整個歐亞大陸北部的冰期動物都是起源於北極圈,而且每一物種最初皆產生於單一地區之內,披毛犀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十八世紀,德國博物學家布魯門巴赫就對披毛犀進行了科學的描述並加以命名,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在烏克蘭東喀爾巴阡山地區的一個名叫斯大盧尼的村莊,挖掘出一頭披毛犀的完整遺體。此後,在許多年裡,有關披毛犀的「北極起源」說幾乎成為定論。
2002年,距離和政縣的甘肅臨夏東鄉縣,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員在距今約250萬年前的地層裡發現了完整的泥河灣披毛犀頭骨化石。
這個地質年齡是冰河世紀剛開始的時間,古老的披毛犀出現在遠離北極的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近十多年來,有關披毛犀究竟是來自北極還是青藏高原的研究,成為古生物學家探索和爭論的焦點。
如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化石,就倔強地聳立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展廳一角,墩身、昂首,仿佛在急切地等待著生物學家們為自己的起源找到「終極答案」。
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化石
「一具具遠古的化石,總能激起你對自然、對科學的探索欲望,讓你在教科書之外觸摸到更為宏大和遙遠的知識世界,甚至可以向科學權威發起『挑戰』,因為科學的探索永無終點。」在虎文花看來,化石博物館的價值正在於此。
近年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相繼拍攝製作了《石破天驚的秘密》《黃土下生命的印痕》《百科探秘——史前動物園》等地質遺蹟的科普紀錄片,出版了國家地質公園畫冊、少兒科普讀物等科普資料,開發了鏟齒象、和政羊等科普地質標本和地質公園紀念品,開通了網上數字虛擬博物館,使更多人想藉助網絡了解古動物化石的故事。
「博物館是一所開放的大學」
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裡,有一具非常小巧的鼬鼠化石的標本。
每一次,走到這具標本前,虎文花都會轉換話風,將聽眾從幾千萬年前的遠古,帶到博物館的幕後——
「這具小型的鼬科動物原生骨架,可以看到細細的肋骨,鋒利的爪子,還有長長的尾椎,都保存的很完整,這要歸功於修復室的工作人員的精雕細琢,他們用小小的繡花針和小刷子一點點從堅硬的土塊中分離出來,如此完美,毫無破損」;
虎文花說,「修復這樣的一件化石標本,需要花4到6個月的時間,傾注了工作人員艱辛的努力。所以,每一件化石標本就是一件特別精美的藝術品。」
帶領觀眾認識古動物化石的「今生」和「前世」還遠遠不夠,還要透過一件件「精美」的化石去觸摸千萬年以來的「風和雨」,感受當年的氣候與環境。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保存的全球唯一一套鏟齒象頭骨發育系列標本
「千萬年前,和政縣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氣候和環境的變遷,是他們走向了滅絕。這些彌足珍貴的化石就帶我們穿越到千萬年前。」在一塊標註著臨夏盆地土層的展板前,虎文花說,現今,和政所處的區域位於臨夏盆地。早在距今3000萬年的上新世時期,青藏高原地區的平均海拔只有幾百米,隨著板塊撞擊、造山運動,青藏高原不斷地抬高隆起,原本是一片汪洋的地方,漸漸變成了水草豐美、適宜動植物生長繁衍的陸地。再後來,陸地繼續隆起,變得乾旱、少雨,厚厚的黃土層,漸漸地覆蓋大地。
「地球的演變產生了生命,生命的進化,又深刻記錄著地球環境的面貌。」虎文花說,千萬年過去,曾經生存在這裡的動物,並沒有寂然無言,它們用化石的形態記錄了生命的歷史和山河的變遷。
「博物館是一所開放的大學,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藝術,保護化石、講述化石,讓更多的人了解化石,共同分享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在虎文花看來,這便是一位博物館講解員的使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