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博物館門前,時光回到了數千年前;走進博物館,歷史的長河掀起了風浪。博物館是保存古老文明的搖籃,是為我們開啟了知識之門的一把鑰匙,甚至是地球與自然之間的奧秘通道。
當你站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還是古生物的自然奧秘?
慢慢長河中,在文明還未來到之前,當世界還是一片蠻荒之時,在距今2400萬年——520萬年的晚中新世時,青藏高原還完全沒有抬升,印度洋暖溼氣流可以進入北部的臨夏盆地,帶來亞熱帶-暖溫帶氣候環境, 這裡湖泊星羅棋布,河流蜿蜒縱橫,大地上草木茂盛,是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和政,「古動物化石之鄉」,是甘肅臨夏的一個小縣城。古稱寧河,在漢代以前,和政是西羌之地,漢屬隴西郡大夏縣。北魏屬河州大夏縣。唐寶應元年,河州(今臨夏)被吐蕃佔據,和政為吐蕃所轄。
在古絲綢之路傳來叮噹悅耳的駝鈴聲之前,在河西走廊未迎來佛教東傳之前,這片原始、遠古的大地已經十分活躍, 各種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都在這裡。
和政作為「古動物化石之鄉」,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擁有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化石。
它所擁有的「六項世界之最」,令這個沉默了幾千年的古老之城頓時聞名遐邇,震驚了世界。也許,它在旅遊方面還不夠熱門,在經濟方面還不夠發達,在地理位置方面也不夠便利,但在古動物圈,在地質圈,和政的名字尤其響亮。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和政旅遊一定不能錯過的地方。在我看來,寧可是錯過了松鳴巖那樣美麗、秀氣的自然風光,也不能錯過與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之間的碰撞。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館藏各類古動物化石30000多件。以「和政四大古動物群化石展」和「和政四大古動物群生態復原展」為主,共展出四大動物群不同時期代表性的1500多件精品古動物化石。館置身其中,猶如回到了2000多萬年前。
(四大動物群分別是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是亞洲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四個哺乳動物群)
很多人對於甘肅的印象是大漠、戈壁、漫天飛沙的黃土地。但你可知道,就這乾旱的黃土高原和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的過渡區,在千萬年前,億萬年前出現了哪些神秘物種?有的甚至是世界上的獨一無二。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古脊椎動物化石博物,它無疑是史前生命大薈萃,充滿了各種神秘莫測,令人對自然、對那些早已滅絕的古生物,抑或仍舊存在的動物產生了無限好奇與探索的欲望。
博物館內的三趾馬化石儲存量和已採集的頭骨化石標本數量均為歐亞大陸之首,超過了世界最著名的三趾馬動物群產地皮克米和薩拉摩斯。
包括鏟齒象動物化石不僅在我國而且在歐亞大陸上也是最豐富的,其數量也超過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同時,還擁有全球唯一一套鏟齒象頭骨發育系列標本,不論是規模還是化石標本,都令人震撼不已。
今天和大家主要分享三種古生物化石,均罕見,稀珍,甚至是打破常識:牙齒像鏟子一樣的鏟齒象、名字帶「羊」,其實是牛科動物的和政羊、以為是狗,實際屬於貓科的巨鬣狗。
牙齒像鏟子一樣的鏟齒象
在距今2400萬年至520萬年的中新世紀,鏟齒象在這裡得以生存棲息。鏟齒象的生存環境必須要有河,有湖,水草豐盛,氣候良好。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鏟齒象化石發現於中國寧夏的中新世地層中。
鏟齒象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區域與今天的大象很不同。今天的大象屬於完全的陸生動物,主要利用下頜和鼻子配合吃樹葉之類的食物。而鏟齒象是生活在河流、湖泊、沼澤等溼地旁邊的動物,它們主要依賴水生植物和半水生植物為食。
因此,很多人都以為鏟齒象是生活在草原的沼澤地區,但實際上它在比較乾旱的西北地區也十分活躍。如此可見,鏟齒象的環境適應能力極強,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來調整自己的生存模式,直到400萬年前的上新世全部滅絕。
滅絕原因有很多,根據生物考古和地質考古發現,鏟齒象的滅絕主要有:同類競爭和環境變化。
名字帶「羊」,其實是牛科動物的和政羊
除了鏟齒象,博物館的另一種古動物化石,讓我感到十分震驚。
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它的身份十分特殊,其意義和價值無可估計,是目前最能代表和政的古動物之一。
和政羊並非是羊,雖然甘肅的羊肉非常美味,但實際上它屬於一種牛科動物,生存環境屬於晚中新世。和政羊在個體大小和體態上與現生的羊很接近,但它是麝牛類早期的祖先類型。
和政羊的發現,表明麝牛這類動物的起源地應該是在亞洲,後來才通過白令陸橋遷徙至北美的。 雖然不知道這種牛科動物為何取名為「羊」(和政二字很好理解),但不少人見到其化石和復原的樣子,都誤認為是羊。我第一次聽聞「和政羊」,也以為它是羊。
和政羊,是首次以和政縣名而命名的物種,目前僅存於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哺乳動物化石收藏中的一個重要空白,還為研究我國新生代晚期第三紀古地理氣候演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以為是狗,實際屬於貓科的巨鬣狗
談到已滅絕的巨獸、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恐龍類生物,這跟長久以來的各種以恐龍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連番轟炸的結果有關。相比之下,巨鬣狗這種中新世巨獸卻鮮少被人提及。
巨鬣狗是一類已龐大而可怕的食肉動物,很多人以為巨鬣狗是狗,但實際上它並不屬於犬科,而與貓形類動物的關係更近。巨鬣狗縱橫馳騁,霸道程度僅次於獅群。
它是1903年瑞典古生物學家舒爾塞,根據在中國西北發現的一些產地不明的頭骨建立的鬣狗新種。後來在亞歐大陸及北非,在山西、陝西、寧夏、河北等地都曾發現大量此生物化石。據發現的化石推算,巨鬣狗身體形龐大,體重大,甚至是超過今天的非洲雄獅。
很多人說,如果巨鬣狗沒滅絕,那麼今天的遊客去非洲旅遊就不是看獅子大象,而是巨鬣狗。我們今天在紀錄片、電影或大草原上看到的鬣狗,可以說是巨鬣狗的「後代」,巨鬣狗是它們的祖先。突然,有點好奇巨鬣狗的長相是否猥瑣,是否也喜歡背後攻擊呢?
和政所發現的巨鬣狗是食肉目中最大的食肉動物,它的頭骨看上去像鐵錘一樣粗壯而有力。它擁有一對像匕首一樣的巨大犬齒。在它的面前,劍齒虎的張牙舞爪似乎顯得有心無力,這傢伙要是沒滅絕,估計要爭霸整個動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