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2021-01-09 騰訊網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位於縣城城關鎮梁家莊,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由一號展覽館、二號展覽館、三號展覽館三個造型別致的獨立建築構成,呈「品」字型布局。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該館開放以來,相繼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綠色單位建設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2013年5月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和政四大古動物群化石展」榮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獎,實現了甘肅省縣級博物館榮獲全國精品獎零的突破。

【一號展覽館】

一號展覽館為臨夏地質館,展示了青藏高原隆升變遷的原理,以及臨夏盆地形成的地質歷史發展延續的概況。臨夏盆地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緣,歷經億萬年的板塊裂解、造山運動、海洋變遷而形成,記錄了臨夏地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質演變。

特別是晚新生代以來的完整沉積地層,為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古動物創造了絕佳的棲息環境。一號展覽館主要陳列展示和政地區發現的代表性礦物、巖石標本以及臨夏盆地獨特地質地貌的復原模擬,保存了新生代晚期不同地層環境的化石,為臨夏盆地的地質變遷歷史和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證據,為人們直觀的展示了臨夏地區地質演變歷史。

【二號展覽館】

二號展覽館為生命進化館,展示的是地球演變產生生命,生命進化又深刻改變地球環境面貌。

陳列展示以古動物進化為主線,以低等到高等的發展為順序,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內容,有反映古生代海洋動物的「三葉蟲」和曾經統治海洋的「魚類」代表,有中生代的陸地霸主恐龍,有以甘肅出土的「黃河巨龍」和「巨型北山龍」等復原骨架,展示的玉門甘肅鳥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中生代鳥類化石標本。

該館系統展示了生命的演變進化,讓人們了解億萬年來地球上各種生命波瀾壯闊的生存、繁衍、滅絕的演進進程。

【三號展覽館】

三號展覽館位於一號館和二號館的西側,與一、二號館遙相呼應,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專業展覽館。

該館以巨犀、鏟齒象、三趾馬、真馬四大動物群為主線,展示和政羊、鏟齒象、三趾馬、披毛犀、埃氏馬、巨鬣狗等「六項世界之最」和千奇百怪的奇蹄類、偶蹄類、長鼻類等多樣性食草動物及鬣狗科、犬科、鼬科、兇猛敏捷的貓科等豐富的食肉動物,講述著和政地區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繁衍、生息、滅絕的悲壯歷程,為人們真實展現了古氣候、古環境、古地理的發展變遷和古生物變異進化的各個階段。

該館在展品表述上運用情景再現手法營造生態景觀,通過空間、色彩、造型等設計要素,科學提煉、自然還原、藝術概括、高仿真製作,在有限空間內營造了富有意境的生態場景。四大古動物群典型的生態景觀, 將展品的單一展示改變為群組式展示,突出仿真場景,以數量龐大的化石,形成錯落有致的節奏和韻律,直觀的為觀眾呈現了古哺乳動物鮮活而自由的生活場景,將遊客帶進了史前時代。

來源:臨夏文旅

編輯:王繼華

編審:樊 寶

監製:虎凌紅

相關焦點

  •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2021-01-0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10月22日,甘肅和政舉行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號館開館儀式,展館展出「六項世界之最」古化石,再現古生物的滄桑演變。  「一會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指國際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與學術研討會永久性會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生物化石保護開發研究中心,中國臨夏古生物化石地質走廊,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基地、綠色產業基地。  甘肅和政地區是遠古時代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在祁連山餘脈馬銜山與西秦嶺太子山之間,被基巖山地包圍的甘肅省臨夏盆地曾經是遠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伊甸園。這裡有佔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縣古生物化石遺址群,更有坐擁「八項國內外之最」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新年踏雪,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4日電 (南如卓瑪)「太震撼了,原來億萬年前的甘肅就是冰河世紀」,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豔萍參觀甘肅臨夏和政化石博物館後感嘆,美國的冰河世紀靠宣傳影響深遠,但中國臨夏具有豐富真實的化石,海外華媒將配合甘肅,讓全世界人知道「和政冰河世紀」。
  • 甘肅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擁有「六項世界之最」,令人震撼不已
    和政,「古動物化石之鄉」,是甘肅臨夏的一個小縣城。古稱寧河,在漢代以前,和政是西羌之地,漢屬隴西郡大夏縣。北魏屬河州大夏縣。唐寶應元年,河州(今臨夏)被吐蕃佔據,和政為吐蕃所轄。和政作為「古動物化石之鄉」,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擁有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化石。它所擁有的「六項世界之最」,令這個沉默了幾千年的古老之城頓時聞名遐邇,震驚了世界。
  • 甘肅一個小縣城,卻擁有「六項世界之最」,令人震撼不已
    是漢族的傳統聚居地和發源地之一,古屬雍州是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與蒙古接壤,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其中甘肅省下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57個縣和7個自治縣。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甘肅一個小縣城,卻擁有六項世界之最,令人震撼不已。
  •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甘肅和政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四大動物群化石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的權威「證據」。
  • 從A~Z,26個關鍵詞走進高原秘境臨夏!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這裡不僅有濃鬱的伊斯蘭民族風情、眾多西北特色清真菜,並且在黃河的孕育下還坐擁甘肅境內許多絕無僅有的景觀——西北最大的人工湖泊劉家峽水庫、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站——劉家峽水電站、國家級地質公園炳靈石林......偏居西北,地處高原的臨夏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魅力?這篇,我們就從A~Z,用26個關鍵詞帶你走進這片高原秘境。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蘭州4月18日電 (徐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
  •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新鋪鄉境內。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埋藏的化石形成於距今兩億兩千萬年前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包括:海生爬行動物、海百合等以及古植物化石。化石種類豐富、多樣、完美。
  • 新疆奇臺矽化木 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新華網奇臺(新疆)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經過兩年的籌備,中國西北唯一一家以稀有、珍貴的矽化木群、恐龍化石為主體的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臺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6日開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庫熱西·買合蘇提說,地質公園開園後將成為中國巨型史前博物館和考古公園。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其中所珍藏的1200多件恐龍和2200多件古鳥類化石為世界同類收藏之最。另外還有新生代的各種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魚類,昆蟲,植物等等。天宇的化石收藏不僅種類豐富,時代跨越全,而且保存精美,數量更是可觀。為此,2010年7月天宇博物館被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化石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內模式標本共有28件。
  • 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在「中國恐龍之鄉」建成開園
    中新社煙臺2月4日電 (張玉雷 董新雲)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4日在「中國恐龍之鄉」山東省萊陽市開園。該公園以白堊紀地球演化歷史為主線,保存有完整的標準白堊紀地層剖面、恐龍及恐龍蛋化石、萊陽生物群遺蹟等。  4日,該公園內的白堊紀地質博物館、張和國際樹化石林、恐龍峽谷三個景點向遊客開放。
  • 回到消逝的動物王國|古動物博物館遊學
    本片最具教育意義的是主創們到世界各地取材外拍,將場景模擬到最接近古代恐龍棲息的環境,並讓運鏡宛如真實的紀錄片一般呈現,配合生物知識與編劇的結合,藉由奈吉、鮑伯、蘇珊三人生動的演出許多小狀況,讓觀者產生像是真的在看恐龍的紀錄片錯覺,這些突發狀況都可以讓小朋友們開始跟著參與他們一起思考怎樣解決,並因此自然的了解了遠古生物的一些相關知識~恐龍生存的時代過於遙遠,我們如今還能見到的動物演進成為現在的樣子
  • 綦江地質探秘之三:綦江古生物 化石密碼
    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之後,留下了大量化石。綦江境內就有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類型獨特,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成為世界恐龍化石中耀眼的明星。目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有680件地質標本。如果地球的歷史是一本史書,那麼,古生物化石就是史書中精彩的文字,保護古生物化石就是保留地球珍貴的史籍。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 禹州有個公園不簡單,擁有2.5億年植物化石,全國唯一古植物公園
    這裡還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河南禹州華夏古植物群地質公園。它還是我國目前唯一以古植物為主題的地質公園。 禹州這裡能成為古植物地質公園,源於一處地質考察,專家在這裡意外發現了300多種古植物的化石。
  • 古脊椎所關於臨夏盆地鏟齒象研究獲新進展
    這類奇異的動物最早於1927年由Borissiak報導,發現於高加索庫班地區的中中新世早期地層。此後美國中亞考察隊在中國內蒙古通古爾地區最晚中中新世地層發現了大量的該類材料。 近二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甘肅省臨夏盆地中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鏟齒象類材料。化石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已經遠遠超過了通古爾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