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位於縣城城關鎮梁家莊,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由一號展覽館、二號展覽館、三號展覽館三個造型別致的獨立建築構成,呈「品」字型布局。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該館開放以來,相繼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綠色單位建設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2013年5月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和政四大古動物群化石展」榮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獎,實現了甘肅省縣級博物館榮獲全國精品獎零的突破。
【一號展覽館】
一號展覽館為臨夏地質館,展示了青藏高原隆升變遷的原理,以及臨夏盆地形成的地質歷史發展延續的概況。臨夏盆地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緣,歷經億萬年的板塊裂解、造山運動、海洋變遷而形成,記錄了臨夏地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質演變。
特別是晚新生代以來的完整沉積地層,為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古動物創造了絕佳的棲息環境。一號展覽館主要陳列展示和政地區發現的代表性礦物、巖石標本以及臨夏盆地獨特地質地貌的復原模擬,保存了新生代晚期不同地層環境的化石,為臨夏盆地的地質變遷歷史和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證據,為人們直觀的展示了臨夏地區地質演變歷史。
【二號展覽館】
二號展覽館為生命進化館,展示的是地球演變產生生命,生命進化又深刻改變地球環境面貌。
陳列展示以古動物進化為主線,以低等到高等的發展為順序,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內容,有反映古生代海洋動物的「三葉蟲」和曾經統治海洋的「魚類」代表,有中生代的陸地霸主恐龍,有以甘肅出土的「黃河巨龍」和「巨型北山龍」等復原骨架,展示的玉門甘肅鳥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中生代鳥類化石標本。
該館系統展示了生命的演變進化,讓人們了解億萬年來地球上各種生命波瀾壯闊的生存、繁衍、滅絕的演進進程。
【三號展覽館】
三號展覽館位於一號館和二號館的西側,與一、二號館遙相呼應,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專業展覽館。
該館以巨犀、鏟齒象、三趾馬、真馬四大動物群為主線,展示和政羊、鏟齒象、三趾馬、披毛犀、埃氏馬、巨鬣狗等「六項世界之最」和千奇百怪的奇蹄類、偶蹄類、長鼻類等多樣性食草動物及鬣狗科、犬科、鼬科、兇猛敏捷的貓科等豐富的食肉動物,講述著和政地區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繁衍、生息、滅絕的悲壯歷程,為人們真實展現了古氣候、古環境、古地理的發展變遷和古生物變異進化的各個階段。
該館在展品表述上運用情景再現手法營造生態景觀,通過空間、色彩、造型等設計要素,科學提煉、自然還原、藝術概括、高仿真製作,在有限空間內營造了富有意境的生態場景。四大古動物群典型的生態景觀, 將展品的單一展示改變為群組式展示,突出仿真場景,以數量龐大的化石,形成錯落有致的節奏和韻律,直觀的為觀眾呈現了古哺乳動物鮮活而自由的生活場景,將遊客帶進了史前時代。
來源:臨夏文旅
編輯:王繼華
編審:樊 寶
監製:虎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