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滄海桑田。
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之後,留下了大量化石。綦江境內就有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類型獨特,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成為世界恐龍化石中耀眼的明星。目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有680件地質標本。
如果地球的歷史是一本史書,那麼,古生物化石就是史書中精彩的文字,保護古生物化石就是保留地球珍貴的史籍。
▶三葉蟲化石。 (資料圖片)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年代的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很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了。在流逝的時光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是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如初。
科學家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或遺蹟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環境以及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更可以了解到生物從古到今的進化歷程。
化石分為: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蹟化石和化學化石。實體化石是經過石化作用保存下來的全部或一部分生物遺體化石,比如:恐龍骨架和猛獁象牙齒;模鑄化石是巖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遺體的印模和鑄型,如奇石市場上常見的狼鰭魚化石;遺蹟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活動留下的痕跡和遺物。如:恐龍蛋、恐龍腳印和糞便;化學化石是地史時期的生物有機質軟體部分雖然遭到破壞,但分解後的有機成分仍殘留在地層中,有些可以形成重要的礦產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等。
◀綦江北渡魚化石。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張學成攝
綦江因為獨特的古地理生態環境,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的絕大多數地層都得以較好保存,因而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種類多,化石保存類型齊全,研究成果也比較多。
綦江鱗齒魚化石,是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的北渡鱗齒魚,曾經與北渡恐龍相生相伴,和平共處。
鱗齒魚的全身包括骨骼和鱗片在內,90%以上都是蛋白質,保存起來十分困難,要形成化石就更困難了。這條魚化石長70釐米,最寬處有23釐米,是鱗齒魚的一個新種。它的魚鱗、魚尾、魚鰭都很清晰,體型也較完好,不管是體型上,還是從保存的完整度上比較,這條魚在西南地區都能排在前幾位。
◀打通鎮發現的化石。 (資料圖片)
2004年12月,綦江文龍街道翠屏山馬桑巖發現木化石,總面積9.1平方公裡。木化石群出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是目前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化石群之一。出土的大小木化石有29根,木化石的枝條和碎塊60餘處。最長的22.5米。木化石有三大特點:一是稀有性;二是珍貴性;三是獨特性。
2006年,三角鎮紅巖坪村老瀛山陡崖的凹腔內,發現恐龍遺蹟化石群,在20×7平方米的範圍內有329個恐龍足跡。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西南地區白堊系地層中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除足跡外,現場還發現了含有恐龍皮膚印痕、毛髮、糞便等化石。
1994年5月,原綦江縣北渡發現恐龍化石。2011年10月,通過地質工作者的挖掘整理,裝架復原,這隻來自1.4億年前的長頸龍,身體粗壯,5米多高,15米長,屬蜥腳類恐龍的亞成年個體。古生物學專家將這隻恐龍化石取名:綦江龍。
◀綦江恐龍足跡群。
綦江木化石群、恐龍足跡化石群、恐龍化石的發現,震驚了世界。2012年11月28至30日,中國重慶·綦江國際恐龍足跡學術研討會在綦舉行。
綦江境內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類型獨特,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成為世界恐龍化石中耀眼的明星。
目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有680件地質標本。既有恐龍化石等實體化石,也有恐龍足跡和蟲跡等遺蹟化石;既有魚鱉類動物化石,也有矽化木等植物化石;既有水生動物化石,也有陸生動物化石,還有翼龍類、古鳥類等飛行類動物化石,化石的門類相對齊全,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這些珍貴化石成為研究、了解綦江、重慶、西南地區乃至更廣泛地區的地質演變和生物進化的一扇窗口,是中國重慶綦江甚至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的「財富」。
據介紹,在距今4億年以前,包括打通、石壕、安穩等鎮在內的渝南黔北地區是一片海洋。
在1.3 億年的漫長地質時光中,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後,綦江南部地區形成了絢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地上是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地下是儲藏量豐富的煤炭。從地上到地下,都留下了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
▲綦江龍恐龍化石標本。
目前,打通地區發現較多的是腕足類化石、蕨類植物化石、中生代化石和頭足類化石。
腕足類化石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貝殼化石。這個時代的腕足類化石有長身貝、脅開貝、焦頁貝等。蕨類植物是最早的陸地植物。其化石大量存在於志留紀以後,泥盆紀和石炭紀的古生代地層中。打通一礦井下煤層中埋藏有大量的蕨類植物化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生物界不斷進化和飛躍。打通地區中生代有三疊系、侏羅系地層,這些地層中埋藏著較多的中生代化石。
在海洋生活的無脊椎動物到中生代也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屬於軟體動物頭足類的菊石類空前繁盛。菊石具有旋卷的外殼,種屬甚多,是中生界地層的標準化石。目前打通中學存放有兩枚非常完整的菊石化石,就像盤成一團的小蛇。
前幾年,地質工作者在打通鎮下溝村一座老屋的院壩發現,一塊鋪路的青石板上竟然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低等動物化石。幾年前打通鎮建設巴渝新居時,在巖壁上也發現大量腕足類化石和多種貝類化石,這類化石是打通鎮現存最多的化石群。
有人開玩笑說,在打通、石壕、安穩這些地方隨便撿一塊石頭都是化石。其實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因為這些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本身就是難得的大地化石。這些化石中,還常常依附有古生動物的骨骼,古植物的枝條、樹葉。這些看起來形狀或紋理奇特的石頭,說不定就是古植物、古動物留在石頭上的標本。
化石的全稱是古生物化石。
以前,人們常常把古生物化石當成歷史文物來看待,由文物部門實施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也確實發揮了很好的作用。1995年,國土資源部和文化部聯合發出通知,就兩個部門之間在古生物化石和文物的管理範圍和職責分工進行規定。
根據國務院2010年9月5日發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物和植物的實體化石及其遺蹟化石,這是古生物化石的法定定義。
《條例》還規定,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所有。國有的博物館、科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和其他收藏單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以及單位和個人捐贈給國家的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所有,不因其收藏單位的終止或者變更而改變其所有權。
《條例》頒布後,從法律層面固化了1995年國土資源和文化部之間關於古生物和文物之間管理範圍和權限劃分,明確規定:古猿、古人類化石以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保護依照國家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執行,除此之外都屬於古生物化石的管理範疇。
但是社會公眾知道的並不多,不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領導幹部,仍然有許多人把古生物化石看作是文物。比如綦江北渡恐龍化石、翠屏山木化石發現時,群眾都是向文物管理部門報告,由文物部門實施管理。2018年6月11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堰崗村發現蛇頸龜化石,發現者首先向國土資源部門報告,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歷史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認識有了明顯提高。
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用古生物化石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是讓人們正確認識和了解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發展、消亡規律的最好教材。通過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的坎坷演化歷程的學習,人們才會更好地珍惜和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