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地質探秘之三:綦江古生物 化石密碼

2020-09-03 綦聞趣事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

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之後,留下了大量化石。綦江境內就有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類型獨特,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成為世界恐龍化石中耀眼的明星。目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有680件地質標本。

如果地球的歷史是一本史書,那麼,古生物化石就是史書中精彩的文字,保護古生物化石就是保留地球珍貴的史籍。

▶三葉蟲化石。 (資料圖片)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年代的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很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了。在流逝的時光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是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如初。

科學家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或遺蹟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環境以及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更可以了解到生物從古到今的進化歷程。

化石分為: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蹟化石和化學化石。實體化石是經過石化作用保存下來的全部或一部分生物遺體化石,比如:恐龍骨架和猛獁象牙齒;模鑄化石是巖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遺體的印模和鑄型,如奇石市場上常見的狼鰭魚化石;遺蹟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活動留下的痕跡和遺物。如:恐龍蛋、恐龍腳印和糞便;化學化石是地史時期的生物有機質軟體部分雖然遭到破壞,但分解後的有機成分仍殘留在地層中,有些可以形成重要的礦產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等。

◀綦江北渡魚化石。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張學成攝

綦江因為獨特的古地理生態環境,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的絕大多數地層都得以較好保存,因而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種類多,化石保存類型齊全,研究成果也比較多。

綦江鱗齒魚化石,是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的北渡鱗齒魚,曾經與北渡恐龍相生相伴,和平共處。

鱗齒魚的全身包括骨骼和鱗片在內,90%以上都是蛋白質,保存起來十分困難,要形成化石就更困難了。這條魚化石長70釐米,最寬處有23釐米,是鱗齒魚的一個新種。它的魚鱗、魚尾、魚鰭都很清晰,體型也較完好,不管是體型上,還是從保存的完整度上比較,這條魚在西南地區都能排在前幾位。

◀打通鎮發現的化石。 (資料圖片)

2004年12月,綦江文龍街道翠屏山馬桑巖發現木化石,總面積9.1平方公裡。木化石群出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是目前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化石群之一。出土的大小木化石有29根,木化石的枝條和碎塊60餘處。最長的22.5米。木化石有三大特點:一是稀有性;二是珍貴性;三是獨特性。

2006年,三角鎮紅巖坪村老瀛山陡崖的凹腔內,發現恐龍遺蹟化石群,在20×7平方米的範圍內有329個恐龍足跡。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西南地區白堊系地層中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除足跡外,現場還發現了含有恐龍皮膚印痕、毛髮、糞便等化石。

1994年5月,原綦江縣北渡發現恐龍化石。2011年10月,通過地質工作者的挖掘整理,裝架復原,這隻來自1.4億年前的長頸龍,身體粗壯,5米多高,15米長,屬蜥腳類恐龍的亞成年個體。古生物學專家將這隻恐龍化石取名:綦江龍。

◀綦江恐龍足跡群。

綦江木化石群、恐龍足跡化石群、恐龍化石的發現,震驚了世界。2012年11月28至30日,中國重慶·綦江國際恐龍足跡學術研討會在綦舉行。

綦江境內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類型獨特,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成為世界恐龍化石中耀眼的明星。

目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有680件地質標本。既有恐龍化石等實體化石,也有恐龍足跡和蟲跡等遺蹟化石;既有魚鱉類動物化石,也有矽化木等植物化石;既有水生動物化石,也有陸生動物化石,還有翼龍類、古鳥類等飛行類動物化石,化石的門類相對齊全,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這些珍貴化石成為研究、了解綦江、重慶、西南地區乃至更廣泛地區的地質演變和生物進化的一扇窗口,是中國重慶綦江甚至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的「財富」。

據介紹,在距今4億年以前,包括打通、石壕、安穩等鎮在內的渝南黔北地區是一片海洋。

在1.3 億年的漫長地質時光中,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後,綦江南部地區形成了絢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地上是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地下是儲藏量豐富的煤炭。從地上到地下,都留下了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

▲綦江龍恐龍化石標本。

目前,打通地區發現較多的是腕足類化石、蕨類植物化石、中生代化石和頭足類化石。

腕足類化石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貝殼化石。這個時代的腕足類化石有長身貝、脅開貝、焦頁貝等。蕨類植物是最早的陸地植物。其化石大量存在於志留紀以後,泥盆紀和石炭紀的古生代地層中。打通一礦井下煤層中埋藏有大量的蕨類植物化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生物界不斷進化和飛躍。打通地區中生代有三疊系、侏羅系地層,這些地層中埋藏著較多的中生代化石。

在海洋生活的無脊椎動物到中生代也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屬於軟體動物頭足類的菊石類空前繁盛。菊石具有旋卷的外殼,種屬甚多,是中生界地層的標準化石。目前打通中學存放有兩枚非常完整的菊石化石,就像盤成一團的小蛇。

前幾年,地質工作者在打通鎮下溝村一座老屋的院壩發現,一塊鋪路的青石板上竟然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低等動物化石。幾年前打通鎮建設巴渝新居時,在巖壁上也發現大量腕足類化石和多種貝類化石,這類化石是打通鎮現存最多的化石群。

有人開玩笑說,在打通、石壕、安穩這些地方隨便撿一塊石頭都是化石。其實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因為這些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本身就是難得的大地化石。這些化石中,還常常依附有古生動物的骨骼,古植物的枝條、樹葉。這些看起來形狀或紋理奇特的石頭,說不定就是古植物、古動物留在石頭上的標本。

化石的全稱是古生物化石。

以前,人們常常把古生物化石當成歷史文物來看待,由文物部門實施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也確實發揮了很好的作用。1995年,國土資源部和文化部聯合發出通知,就兩個部門之間在古生物化石和文物的管理範圍和職責分工進行規定。

根據國務院2010年9月5日發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物和植物的實體化石及其遺蹟化石,這是古生物化石的法定定義。

《條例》還規定,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所有。國有的博物館、科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和其他收藏單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以及單位和個人捐贈給國家的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所有,不因其收藏單位的終止或者變更而改變其所有權。

《條例》頒布後,從法律層面固化了1995年國土資源和文化部之間關於古生物和文物之間管理範圍和權限劃分,明確規定:古猿、古人類化石以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保護依照國家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執行,除此之外都屬於古生物化石的管理範疇。

但是社會公眾知道的並不多,不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領導幹部,仍然有許多人把古生物化石看作是文物。比如綦江北渡恐龍化石、翠屏山木化石發現時,群眾都是向文物管理部門報告,由文物部門實施管理。2018年6月11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堰崗村發現蛇頸龜化石,發現者首先向國土資源部門報告,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歷史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認識有了明顯提高。

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用古生物化石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是讓人們正確認識和了解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發展、消亡規律的最好教材。通過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的坎坷演化歷程的學習,人們才會更好地珍惜和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

相關焦點

  • 綦江南部地區古生物化石你了解多少?
    在1.3 億年的漫長地質時光中,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後,在綦江南部地區形成了絢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地上是多姿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是儲藏量豐富的煤炭。從地上到地下,都留下了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根據國務院2010 年 9 月 5 日發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物和植物的實體化石及其遺蹟化石,這是古生物化石的法定定義。《條例》還規定,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所有。
  • 綦江首次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我區古生物化石又有重大發現。近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一農民在勞作時發現一枚化石。6月12日,經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查勘鑑定確認,這枚化石是距今1.5億年前的蛇頸龜化石。這一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
  • 出遊綦江老瀛山 玩轉恐龍園
    樹木綠,丹霞紅 通訊員 孫治波 攝雙節假期,為了讓遊客更加有耍事和玩事,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景區將舉行以「探秘神綦恐龍·緣起老瀛如來老瀛山大型恐龍雕塑 通訊員 孫治波 攝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位於重慶以南綦江城區東側,主要以恐龍足跡化石和古鳥類足跡化石為主。
  • 重慶綦江發現一枚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新華社重慶6月23日電(黎華玲、陳正策)近日,重慶市綦江區發現一枚古生物化石,經重慶古生物化石專家查勘研究,確認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在綦江區文龍街道通惠社區,村民劉昌餘勞作時發現一個類似烏龜殼的石頭,照片幾經輾轉被傳至綦江區國土房管局,初步認定為一枚古生物化石。為此,綦江區國土房管局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專程前往現場進行查勘研究。經反覆研究,專家確認了這枚化石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
  • 「三養」綦江 全域旅遊發展風生水起
    老瀛如來近日,電影《東溪突擊》在渝首映,古鎮偵查、智取敵營、冒死搭救、血灑戰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劇情,不僅帶領觀眾重溫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更把「三養綦江·三想之地」品牌「種草」在遊客心裡。而如今,景點之繁多、建築之完美、變化之豐富、退讓之得宜、聚散之適度,甚至破損頹廢之「殘缺美」的分寸,依然演繹著「詩」和「遠方」的奇幻夢境。「它讓人從心底生出一片寧靜和幽遠。我想,回城以後,每逢有喧囂煩擾,那一簾清幽就會升起,給我以靜謐和慰藉;感到心靈蒙塵時,那一潭碧水就會淌下,給我以洗滌和滋潤。」高虹在遊歷古鎮後如是感慨。
  • 綦江發現世界最大白堊紀水鳥足跡 曾被認為是小型獸腳類恐龍的足跡
    (中國地質大學供圖)  重慶日報訊 (記者何欣)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獲悉,中外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綦江區三角鎮紅巖坪村蓮花保寨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白堊紀水鳥足跡,這些距今約一億年的足跡改寫了中國的下白堊統地層還沒發現過大型的水鳥骨骼化石的歷史,對研究早期鳥類的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 重慶綦江:春暖花開 英雄歸來
    4月7日中午,援助湖北醫療隊首批返綦的16名隊員圓滿完成任務,順利返回綦江。搭乘16名隊員的客車駛入綦江車隊行駛在九龍大道上4月7日,結束了14天的集中休整,重慶市綦江區援助湖北醫療隊的第一批醫務人員就要回家了。
  • 雙節同慶 來綦江老瀛山看恐龍
    國慶、中秋即將來臨,為了增加遊客耍事和雙節氛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景區將舉行「探秘神綦恐龍·緣起老瀛如來」系列活動。活動時間從10月1日起至10月8日止。  交通攻略   1、自駕遊線路:內環➟巴南收費站➟通惠下道➟三角鎮➟老瀛山景區   2、乘公車線路:綦江二級汽車站➟通惠➟三角➟紅巖坪➟老瀛山景區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直播預告|世界博物館日 一起探秘重慶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
    華龍網將聯合「1+41」重慶客戶端集群聯盟推出「穿越千年 感知重慶」探秘博物館聯動直播,帶你一起探秘重慶多個博物館,走近有著千年歷史的館藏文物。本次直播,華龍網聯合渝中、北碚、大足、綦江、榮昌、銅梁、奉節、萬州、雲陽等區縣融媒中心記者,走進三峽博物館、大足石刻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銅梁博物館、雲陽縣博物館、夔州博物館、詩城博物館、榮昌陶博物館、綦江博物館、三峽移民紀念館、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等,了解題刻碑記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千手觀音、各種各樣的古生物化石、明代石刻儀仗俑、漢青銅馬等文物。
  • 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
    {"title":"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 廣告 時光流逝,不經意間已過了小寒綦江的冬韻越發明顯
  • 李耀煌新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獲著作權證
    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後獲得的第四張著作權證。
  • 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引入自動化生產線
    在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智能製造基地,殼體加工自動線的工人們的一天是這樣開啟的:來到廠區,打開實時監控系統,下達生產命令,之後的兩個小時,不用值守。這只是該基地引入先進工藝設備的優勢之一。工作人員只負責上下料作為國內較早從事齒輪以及變速器生產的企業之一,綦江齒輪的轉型升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在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智能製造基地,記者看到,廠區殼體加工自動線偌大的加工區域,只有兩名工作人員在運送材料。「現在都是智能化操作,我們只負責上下料。」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 未雨綢繆 跑在洪水到來之前——綦江遭遇歷史最大洪水轉移10萬餘人...
    到22日晚8點,綦江洪峰通過五岔站時,水位達205.85米,相應流量5360立方米每秒,超過1998年洪水水位0.30米,達建站以來最高水位。從早上6點到晚上8點,五岔站水位上漲了10.06米,超過保證水位(200.51米)5.34米。或許,單純靠數字不足以說明此次洪水來勢之湍急。
  • 智在重慶看區縣|小齒輪有大「智慧 」專家大咖共聚綦江話齒輪產業...
    會上,綦江被授牌為「中國齒輪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並與中歐協會齒輪傳動產業分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大咖齊聚 共話齒輪高質量發展據了解,論壇以「智聯世界·傳動全球」為主題,探索齒輪行業「產業核心技術+資本+產業」三位一體多方共贏的新模式,提升齒輪產業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
  • 重慶綦江:停課不停學 教材送到家
    按照全市統一安排,3月2日開始綦江全區中小學將全面實施國家課程線上教學,如何讓學生們儘快拿到各學科新教材、更好地進行網上學習,教材的線下配送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投遞力量和人員的投入上,我們增加了人手,在每個學校現場進行分裝,分裝過後由我們的郵政車輛直接配送出去,減少中間的處理環節。」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綦江分公司副總經理周兵表示。
  • 像蛇一樣長 綦江發現「史前巨蚯蚓」
    不需被人用手拉,它也比農貿市場賣的黃鱔長兩三倍,粗細超過成人拇指。可以活多久?環境如何? 現在,大部分的巨型蚯蚓都是在巴西發現的,在美國華盛頓州境內,曾挖出了一條長0.9米巨型蚯蚓。在中國也有地方發現過巨型蚯蚓,但幾乎為單例。按時間推算,綦江早在1988年就發現了巨型蚯蚓,這和國內其他地方比起來算最早的。且像綦江這樣,有眾多巨型蚯蚓存在就更罕見了。
  • 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召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為搭建自然類博物館與科普創作、科普出版、科普傳播等領域團隊和單位交流合作的橋梁,10月20日,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會期4天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地質古生物專家、學者將分別作「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等地質古生物報告;參會代表將分別作「關於博物館應急科普機制與能力建設的思考」「以科研創新點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古生物學科普與科學精神」等推動科普宣傳的報告。
  • 在北票,探秘古生物化石資源,翻閱活的歷史教科書
    北票是遼寧省的一座小城,北票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票市上元鎮,成立於20世紀末,主要保護對象是如鳥類等古生物化石資源。化石是活的歷史教科書,遠古時代的動植物遺體在經歷了滄桑巨變後,化身為煤,化骨為石,形成了化石。
  • 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召開
    」「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起好步開好局為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貢獻」的特邀報告。14位代表作了以「關於博物館應急科普機制與能力建設的思考」「真誠普惠大眾,遍撒科普種子以科研創新點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古生物學科普與科學精神」等為題的精彩報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相關文化產業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負責人及有關人員,科普宣傳的媒體人員等15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