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瀛如來
近日,電影《東溪突擊》在渝首映,古鎮偵查、智取敵營、冒死搭救、血灑戰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劇情,不僅帶領觀眾重溫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更把「三養綦江·三想之地」品牌「種草」在遊客心裡。
千年驛道、百年榕樹、漢代僚碑、清朝會館、上古神話、民國傳奇、綠色山水、紅色文化……「東溪古鎮,幾乎囊括了我們對古鎮的全部想像和所有訴求,堪稱中國式古鎮全須全尾、整頭齊腦的範式。」知名作家高虹讚嘆。
然而,東溪的大放異彩,只是綦江「十三五」時期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奮力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的縮影。禪藝古劍山、清涼橫山、水墨高廟、古韻東溪、科普老瀛、紅色石壕……綦江全域旅遊業態正加速形成。
融合升級 古鎮遊囊括遊客全部期待
「行到蜀南欲盡頭,江邊深處隱扁舟」。明代才子楊慎曾如是描寫綦江的水墨意象。
作為文旅「雙核」(核心聚焦點和引爆點),東溪古鎮自然成了重要支撐點。「十三五」時期,綦江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遵循「要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由南州旅投(集團)公司積極推動古鎮保護與利用,著力打造國家級文化特色小鎮,先後啟動了13個項目建設,總投資超過4億元。
據綦江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基礎設施方面,實施了G75高速東溪互通接新區道路項目,採用瀝青混凝土路面,雙向4車道,含一座長約190米的橋梁,配套環境綠化、排水、路燈、地下管網等設施;東溪古鎮客運站項目,建設用地1.1萬多平方米,包括停車場、廣場、洗車房、汽車站配套用房等,並配套環境綠化等附屬設施;慢行系統及街角活化項目,改造古鎮慢行系統5200米,配套座椅、路燈、路面排水、停車、欄杆等設施,「微改造」8個街角空間,予以活化利用;河道治理項目,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整治維修河岸,清淤疏浚河道,修建改造濱河步道等;汙水管網建設項目,新建及改建汙水二級幹管11330米、一體化汙水提升泵站一座,配套建設汙水檢查井、沉泥井以及生化池20個等。
在景觀升級及活化利用方面,啟動了王爺廟項目,修繕了王爺廟正殿、左右廂房及山門戲臺屋頂以及天井、排水系統、室外青石墁地等,打造綦岸鹽運文化博物館,目前綦岸鹽運文化博物館已基本建成,計劃於2021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麻鄉約民信局項目,對建築本體進行了修繕,打造麻鄉約主題郵局,目前室內展陳布置基本完成,計劃2021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吳舉宜故居項目,對建築本體進行修繕及周邊環境提升改造,打造東溪古鎮歷史文化陳列館,目前建築修繕和環境提升改造已完工,陳列館展陳布置已基本完成。
此外,東溪古鎮遊客接待中心、古鎮景觀風貌改造、古鎮太平峽谷風貌整治、南華宮和萬天宮保護利用等項目,或已建成、或正在積極推動。
古樹、古廟、古井,石路、石牆、石屋,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形成東溪穿越時光隧道而風採依然的千年古鎮。而如今,景點之繁多、建築之完美、變化之豐富、退讓之得宜、聚散之適度,甚至破損頹廢之「殘缺美」的分寸,依然演繹著「詩」和「遠方」的奇幻夢境。「它讓人從心底生出一片寧靜和幽遠。我想,回城以後,每逢有喧囂煩擾,那一簾清幽就會升起,給我以靜謐和慰藉;感到心靈蒙塵時,那一潭碧水就會淌下,給我以洗滌和滋潤。」高虹在遊歷古鎮後如是感慨。
弘揚紅色文化 打造國家級紅色旅遊新標杆
山水若情深,英雄氣更長。綦江,更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之地。
沿著石壕鎮苗兒山麓拾級而上,巍峨矗立的「石壕紅軍烈士紀念碑」便映入眼帘。紀念碑後面,是莊嚴肅穆的紅軍烈士墓,安葬著紅一軍團長徵途經綦江時在石壕鎮英勇犧牲的5名烈士。
1935年1月1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進佔綦江羊角,形成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軍事態勢,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遵義會議後,紅一軍團8000多人轉戰石壕開往赤水,為四渡赤水創造了寶貴的戰機。
在這裡,你可以沿著石壕紅軍橋、邱石壩、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再到石壕紅軍烈士墓,重走當年紅軍長徵的足跡。或者從安穩鎮九盤村廣場、過大埡口再到紅軍街,在楓香樹下聆聽老人講述當年紅軍的故事。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旅遊發展有著無限生機。」綦江南州旅投(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十三五」時期,他們按照「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要求,結合實際,通過紅色旅遊沿線產業配套、設施完善,積極助推採煤沉陷區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構建起「紅色旅遊名鎮+特色旅遊名村+度假區+鄉村度假農場」的休閒旅遊度假體系。
據介紹,目前,石壕鎮深入挖掘紅一軍團司令部駐石壕舊址、紅軍橋、紅軍洞、紅軍路、紅軍街、石壕紅軍烈士墓、茅壩坪紅軍紀念碑等紅色遺址9處,紅軍司務長、倒馬坎紅色英雄故事2個;加強了84處文物點保護,開展了文藝輔導和紅色文化培訓2次,培養紅色文化講解員8人,石壕楊戲非遺繼承人1人。
同時,以打造紅色傳統文化景觀項目為載體,圍繞「一核一路,雙翼多點」空間分區,打造文化核心區、勵志體驗區、時代傳承區、延伸體驗區4大功能區,涵蓋石壕紅色文化主題園項目群、萬隆花壩項目群等7大項目群,打造長徵文化紀念館、紅軍烈士墓等15個主要項目,發展紅色旅遊產業,進一步發揚紅色傳統。現石壕已被先後授予「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國防教育基地」「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黨性教育基地」4個榮譽稱號。
接下來,當地將進一步充分挖掘寶貴的紅色資源,加快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和石壕紅魂小鎮建設,未來將打造成為遵義—赤水—綦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要節點。
聚焦全域 唱響「三養」「三想」旅遊品牌
隨著大眾旅遊新時代的到來,傳統「景點旅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旅遊發展戰略需要再定位。
全域旅遊,是新階段旅遊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新舊動能轉化催生的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領,還是社會需求變化引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結果。
「在我們看來,發展全域旅遊的核心是從原來孤立的點和線,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方向邁進,科學規劃,全社會參與、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綦江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
為此,綦江突出規劃引領,健全總體規劃、專項規劃、項目規劃「三位一體」全域旅遊規劃體系,結合「天作水墨畫、地合大盆景」地理特徵,堅持「一盤棋」推進縱深發展、「一體化」打造精品工程、「一張網」編制高質量文旅發展品質體驗。
「十三五」以來,該區全面唱響「三養綦江·三想之地」文旅品牌,不斷提升市民遊客的幸福感、獲得感。
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方面,王良故居、鄒進賢故居完成修繕並免費開放;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序推進。新建綦岸鹽運博物館,非遺文化商業街完成主體工程,綦江博物館成為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中國木偶劇院重慶劇院及培訓中心落戶綦江。「綦江蘿蔔乾製作技藝」等6個項目入編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綦江區文化產業增加值11.12億元,佔全區GDP比重2.3%,文化興區初見端倪。
在全域旅遊和文旅融合方面,老瀛山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橫山花仙谷開園,橫山旅遊度假區成功創建市級旅遊度假區,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建成開園。引進嶺南股份在橫山打造原鄉農旅小鎮,鼎甌集團投巨資在郭扶建設康旅示範小鎮。全區建成旅遊接待住宿點700餘家,區外旅行社在綦設立服務網點30個。
每年統籌指導開展永新梨花節、安穩伏羊節等四季旅遊養生季系列活動150餘次,推出康養遊、古鎮遊、紅色遊等多條精品旅遊線路等。
「十三五」時期,綦江累計接待遊客5388.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9.8億元,全域旅遊業態正加速形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集聚磅礴新動能。
成蓉 宗雪 圖片由綦江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