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黃河流域作為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區域,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對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保護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四川省政協召開「推動川西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對口協商會,第一個搶到話筒的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沈光明開門見山。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四川省政協將「推動川西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作為2020年重要工作安排。今年5月、7月,省政協組織調研組多次赴阿壩、甘孜州實地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8月6日,「黃河上遊川甘青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協作研討會第一次會議」在阿壩州若爾蓋縣召開,調研組主要成員參會,並對會議成果進行充分吸納。
「對川西北黃河流域全域旅遊產業發展來說,應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文化、景觀魅力,打造未來高端旅遊目的地。」省政協常委袁冰的發言引起了參會人員的共鳴,他建議,國家、省級層面加大對流域各州、縣建立統籌協調機制的指導力度,儘早形成協調解決區域內發展重大問題的機制;在省級層面成立川西北黃河流域全域旅遊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對涉及生態環境、文化旅遊、林草等部門、行業間的協調配合,形成促進發展強大合力。
「目前,國家批准的我省草原禁牧補助是7.5元/畝,草畜平衡獎勵是2.5元/畝,但按照產值計算,禁牧補助最低應不少於21元/畝,草畜平衡獎勵不應低於7元/畝。」針對調研中反映最強烈的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補助獎勵標準過低等問題,調研組成員呼籲:儘快完善生態補償長效制度,形成上下遊地區間共建共享的補償機制;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加大處罰力度;完善生態建設市場機制,讓保護地區廣大群眾享受生態紅利。
如何推動生態文旅深度融合,實現旅遊業態多元發展?應邀參會的阿壩州政協副主席陳福生、省政協委員馬宇等委員提出,守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紅線,堅持科學統籌開發草原、溼地等特色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流域文化旅遊資源,全面構建以「大九寨溝旅遊區」「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格薩爾王」和「長沙貢瑪自然保護區」等為支撐的全域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打造黃河文化旅遊節、雅克音樂節、國際熊貓節等一系列文化IP、旅遊IP;加強對牧民、從業人員以及自駕遊、自助遊遊客的行為引導和規範。
「我局擬在『十四五』期間沿公路打造1600公裡草原旅遊景觀帶,這需要各方配合做好牧民思想工作。」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反映的問題立即引起委員們的高度關注,住川全國政協委員何天谷建議,完善沿途應急救援、旅遊服務區(點)、一體化景觀平臺、汽車營地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培育一批草原人家、花卉人家等特色精品民宿;著力發展觀光農業、高品質農業。同時,有針對性開展職業技術培訓,讓牧民們順利轉變為服務業從業人員、新農業產業工人。
省政協副主席杜和平表示,將進一步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暢通群眾呼聲,在全社會凝聚起全流域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融合發展的共識;要以「十四五」規劃編制為契機,以項目為載體,推動川西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效,築就流域經濟增長和轉型發展的「硬核」支撐。(記者 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