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重慶開州的漢豐湖因長江三峽工程而生,由開州境內兩江匯成,水域面積15平方公裡,擁有30多個湖灣、41個島嶼,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人工湖,四山環抱,與城市和諧共生。
近年來,開州依託優越的自然資源,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獨具匠心的文旅發展新模式,讓漢豐湖沿岸旅遊經濟帶成為國內的經典旅遊目的地,讓開州成為長江三峽最美的濱湖城市,讓曾經的故城重新閃耀光彩。
開州要舉全區之力,堅持以全域旅遊發展為方向,以品牌打造提升為重點,以產業融合發展為驅動,不斷推動旅遊業全要素升級增效,有序有力開發漢豐湖、雪寶山兩大重點,培育文旅新業態,實現『後發趕超』。」開州區委書記冉華章如是說。
寫好漢豐湖生態文章
如今來到漢豐湖,可以看到萬頃碧水蕩漾,與湖邊欄橋樓閣相映成景,白鷺鳥不時飛過,讓美景更添幾分生態魅力。這張曾經的環保「考卷」,如今已成為「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美麗畫卷,不但扮靚了開州人民的生活,每年還吸引百萬遊客前來遊賞。
近年來,開州開展五大環保行動,主要環境指標持續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1%,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4平方米,獲評「碧水藍天典範城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20.9平方公裡,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加強雪寶山、澎溪河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消落帶生態修復成為樣本。
為守住漢豐湖這一湖碧水,從根本上改善漢豐湖水質環境,開州推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組合式增植彩葉造型植物、種植多種水生植物、增加底層灌木及設置景觀卵石等措施,在濱湖公園內實施了「生物溝」「樹池窪地」「雨水花園」等生態涵養工程。目前建成生態樹池7.44萬平方米,溼地景觀基塘41萬平方米,生態調節作用明顯。
漢豐湖越來越清了,環境回歸「原生態」,來漢豐湖棲息的鳥兒們也多起來。據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負責人介紹,漢豐湖北岸烏楊壩區域是漢豐湖鳥類最為集中的區域,每年冬季都會有大量的雁鴨類候鳥聚集於此越冬。但此處冬季水位較深,缺少淺灘和島嶼,為了給鳥類營造一個棲息、覓食的環境,開州區在烏楊壩區域實施了鳥類生境工程,堆置島嶼兩個,總方量15立方米,冬季175時出露面積1140平方米,在島嶼頂部設計了適合雁鴨類生活的淺水塘,並栽植了多種喬灌木和草本。近幾年,在漢豐湖溼地公園陸續有珍稀鳥類的到來,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9種,重慶市鳥類新紀錄7種。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形成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機制,開州還先後通過安裝宣教牌、發放傳單、開院壩會、建設溼地科普中心、建設溼地宣教中心等形式,對市民進行環境和溼地的科普教育。
下好文旅融合一盤棋
好生態鑄就好風景,好風景成就新興生產力。開州既是一座「山水城」相融的濱湖宜居城市,也是一座文化根脈悠久、文化資源富集的千年古城。讓文旅品牌「亮」起來、文旅市場「活「起來、文旅消費「火」起來,成為開州文旅融合新篇章,立體地展示了開州的歷史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近日,來自重慶市開州區漢豐三校、四校等學校的孩子們走進位於三峽庫區重慶開州的劉伯承同志紀念館教育實踐基地開展了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
「這樣的研學旅遊活動很好,讓學生走出校門,貼近社會、親近自然、體驗生活,不僅可以讓他們動手動腦,增加生活技能,也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家國情懷和主人翁意識。」參與研學活動的學生家長李豔波說。
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州區打造了一批研學實驗教育基地,舉辦了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研學實踐活動。
此次舉辦研學活動地點的劉伯承同志紀念館,位於漢豐湖畔盛山公園內,是三峽庫區內唯一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是重點打造的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3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數據顯示,每年參觀人數都超過50萬人次。
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開州區重點打造紅色旅遊項目,提升景區服務品質、開發紅色產品、拓展紅色產業,同時以教育研學等活動為重要抓手,全方位為紅色旅遊提檔升級,打造具有歷史記憶和地域特色的新型紅色旅遊示範基地。
如果說紅色旅遊是開州旅遊城市發展的一抹亮色,那麼漢豐湖生態文旅度假旅遊則是「打門錘」。近年來,圍繞國家級4A級風景區做文章,加大文旅融合,打造「水韻開州香滿城」發展理念,不斷豐富景區內涵,提升景區品味,結合漢豐湖水域特徵、圍繞沿岸一帶,打造出一批具有開州特色的旅遊項目,如運動健身類、休閒娛樂類、康體療養類等高品質度假產品打造,重點完成開州故城、上九登高民俗文化園、水上運動基地、「永不落幕馬拉松」智慧跑道等度假產品建設,同時度假配套設施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著。2014年,漢豐湖旅遊度假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風景區,去年11月,被認定為市級旅遊度假區。
點燃全域旅遊新活力
結合特色旅遊資源,開州不斷推陳出新,開發旅遊新業態,推動全域旅遊發展,抓好「漢豐湖、雪寶山、紅色旅遊、鄉村旅遊」四大重點,建設「山水生態高地、紅色旅遊勝地、秦巴旅遊明珠、三峽旅遊名片」,把開州建成大三峽、大秦巴結合部的知名旅遊目的地,當前以漢豐湖為中心的全域旅遊發展成效更為凸顯。
「我們主要圍繞體旅、商旅、文旅、城旅四旅融合,由南向北,科學構建『一心兩區三廊』的發展布局,打造『帥鄉帥湖·開心開州』的旅遊名片,推動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州區委宣傳部部長任顯智稱。
近日,記者在開州故城項目施工現場看到,古色古香的庭樓院落、青石板砌成的城牆等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據悉,這是三峽庫區唯一一個在撤除後的城市遺址上建設的故城,也是當前開州區重點打造的旅遊項目之一。
開州故城的建設單位湖山投資集團負責人介紹:「開州故城將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元素相結合,讓旅遊休閒與文化研學進行深度融合,著力培育出旅居相宜、主客共享的文化大觀園。它不僅會成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休閒、遊憩、觀湖的新景點,還將改善漢豐湖舊城區地段的生態,更將有助於漢豐湖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串點成線、連線成面,開州已經構建起一條旅遊資源豐富、文化氣息濃厚的漢豐湖生態旅遊帶,「美麗生態」正逐漸轉化為「美麗經濟」——截至2020年底,開州全年接待遊客11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5億元。漢豐湖成功創建市級旅遊度假區,全區有A級旅遊景區9家、星級旅遊飯店6家、住宿業1000家,旅遊商品企業近20家,從業人員近10000人,間接從業人員5萬餘人,成立國有湖山投資集團,下設3個子公司,總資產額達到285億元,文旅產業逐漸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經濟日報記者 冉瑞成 通訊員 吳燕利)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