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重慶長江段將炸15處礁石[圖]

2021-01-09 東方網

  

15處炸礁石地點。


  東方網8月31日消息:昨日,中國三峽總公司透露,按照三峽工程建設主要控制性目標,明年10月,三峽工程將實現156米的蓄水目標。涪陵至銅鑼峽長江段將有15處礙航礁

石,將趕在此前被一一炸掉。據稱,目前該江段航道整治設計將於9月中旬完畢,10月起開始炸礁,直到明年7月結束。為此,中國三峽總公司撥出5448萬元,專款現基本到位,工程現已進入招投標階段。

  長江重慶航運工程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羅宏介紹,涪陵至銅鑼峽長江段全長107公裡,這次被炸掉的15處礙航礁石,施工總量為106萬立方米。被炸掉的礁石總量,可以在一個標準足球場(長105米,寬68米)上,堆碼150米高。其中,體量最大的要屬長壽區的王家灘,共有23.5萬立方米,其餘的剪刀峽、黃草峽、爐子梁等也類似。

  為不影響航道暢通,及環境防洪,被炸的礁石,將被拋到距離礁石兩公裡範圍的規定區域。羅宏介紹,施工過程中,或多或少對正常航運帶來一些影響,不過,炸礁時會採取一些安全保障措施,事前發通告,施工時設置警戒線,對過往船舶發出信號等,以保障施工通航安全。

  羅宏稱,實施銅鑼峽下口至涪陵河段礙航礁石的炸除工程,主要目的在於解決175米蓄水後,大型船舶,及萬噸級船隊通航安全、暢通問題。因為這15處礁石均在156米蓄水面以下,提前施工,可避免大部分陸上炸礁變為水下炸礁,減少工程投資和實施難度,確保工程質量。

  據悉,早在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至135米前,長江航道部門曾對三峽大壩至涪陵長江段進行航道整治,共炸掉蠶背梁、觀音灘等9處礙航礁石。長江航道局介紹,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川江航道的情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蓄水至135米水位之後,長江三峽航運條件發生了直接的轉變:江水變緩了、變深了、變寬了。沿江兩岸山腳、岸嘴、突出的巨石等被淹沒,航道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變,而有些河段更是一躍成為優良河段。如巴陽峽河段蓄水前河寬只有100餘米,蓄水後變為1000餘米。另外,隨著航道狀況的改善,長江行船油耗將減少,載重噸位將增加。

  據測算,156米蓄水後長江航運的成本將從目前每噸公裡0.05元的基礎上降低30%左右,遠遠低於陸路運輸每噸公裡0.5元左右的成本。長江航運將擁有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

  而到了三峽工程蓄水175米水位後,重慶航道條件將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川江中的險灘、險段消失;江面拓寬,控制單向航行的區段能夠實現雙向航行;而庫區回水可改善大壩上遊570公裡到650公裡的航道,在這一區段內的航道可以通過萬噸級船隊,並可直達九龍坡貨櫃碼頭。

  有關專家介紹,目前,長江的年通航能力大約在3400萬噸左右。三峽工程建成以後,其年通過能力將升至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四成左右;對大型輪船而言,宜昌至重慶之間的航程可以縮短約6小時。
  

相關焦點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長江重慶江津段擬建兩座大壩發電[圖]
    將在長江上興建的朱楊溪大壩和小南海大壩示意圖  重慶市境內的長江上,將修建兩座大壩,用於發電和改善航運。昨天,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主任來渝實地考察,並率專家組一行對兩座水利樞紐的壩址進行了調研。原則同意規劃方案,並鼓勵重慶儘早開工建設,造福於民,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這兩座矗立在長江上的大壩,將建在江津市境內。
  • 重慶的旱熱與三峽大壩有何關係?
    長江水位也創造了歷史新低。非常湊巧,今年5月20日長江三峽大壩剛剛建成封頂,然而,入夏以來重慶就遭遇到特大乾旱。這種巧合難免會讓人們議論紛紛。眾所周知,我國的三峽建設由於某些意外的客觀因素,似乎和中國的民主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分明是一些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卻屢屢被人為的加上政治色彩,成為海內外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
  • 三峽大壩無法阻止長江頻繁泛濫的原因是這個
    現在長江水位上漲,導致長江流域抗洪壓力倍增,網上有很多人都說以前有某些人說過說過,三峽大壩建成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洪水,為什麼現在年年都有千年一遇的洪水?其實真的是網民冤枉人家了,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下長江流域,就能了解長江的洪水形成原因是什麼,三峽大壩也只能望「洪」興嘆了。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圖:長江上危險而低賤的縴夫三峽工程建成前,從三峽到重慶有139處險灘,其中的41處僅能單行通過,其中的21處,重載貨輪必須外部牽引才能通過。三峽大壩蓄水175米,讓航道維護深度從2.9米上升到3.4~4.5米。什麼概念?「一寸水,千噸貨」。即便是枯水期,萬噸級船隊也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一聲不吭,三峽工程把139處險灘都消滅了。現在再到三峽,你再也體會不到「急湍似箭、猛浪若奔」的死亡過山車。
  • 重慶磁器口、洪崖洞接連「淪陷」,三峽大壩有什麼用?
    三峽大壩說起三峽大壩,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我們國家關鍵的水力設施,無論是儲水量還是發電能力都穩居第一,也是現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現如今三峽大壩已運作10了多年,很多人竟然還不知道三峽大壩的真正作用,有人說三峽大壩的作用就是發電,也有人說三峽大壩的作用就是預防洪水。其實這些說法都是錯的,就是說得太片面了。
  • 洪峰來襲,三峽大壩變形​正常?​
    受訪專家稱,官媒承認三峽大壩變形實屬罕見,旨在增加透明度並適度安撫社會的擔憂。 長江今年第二號洪水上周五在長江上遊形成,隔天以每秒6.1萬立方米流量流入三峽水庫。這一峰值持續18小時,前天才開始減退,洪峰並平穩通過三峽大壩。
  • 長江最深的地方在哪?有多深?長江三峽是哪三峽?
    基本上長江自西向東所徑流的地區落差很大,並且深度也並不平均,而且長江的水深有人工水深和自然水深的區別。自然最大水深103米長江發源地位於沱沱河,開始由高原雪水融化所形成的河流平均水深只有1--1.5米,並且金沙江段(直門達至宜賓)水深也不算特別深。
  • 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王亦楠今年夏季汛期,長江上中下遊都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眾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三峽大壩真沒有那麼「嬌氣」「三峽大壩是否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很脆弱」……近期兇猛的洪水使這些謠言「捲土重來」。張志會強調,這些謠言都是無稽之談。「網上流傳的『三峽大壩變形』的照片是谷歌拍攝的,事實上是谷歌衛星圖的影像生成方面存在問題,三峽大壩其實沒有變形。」谷歌衛星圖片並不是直接拍攝的。
  • 三峽大壩面臨竣工以來最嚴峻考驗 爭議話題常存
    然而,自2003年6月,三峽下閘蓄水至今,並未接受過洪水的考驗,直至今年7月11日,三峽大壩迎來入汛以來首次洪峰,最大流量達每秒38500立方米。  7月15日,大壩洩洪量加大到32000立方米/秒,長江防總常務副總指揮蔡其華對此解釋是,加大下洩流量是為了騰出庫容,以攔蓄未來幾日將形成的長江上遊新一輪洪水。  7月19日,一場大雨如期而至。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特別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中下遊再建一座?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大的功能是錯峰防洪,其次的功能才是發電和航運,而近期長江流域的一個多月暴雨,讓三峽大壩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因此有朋友就提議,既然三峽大壩效果那麼好,何不在中下遊再建幾座?
  • 長江流域汛情嚴峻,三峽大壩是否有變形風險?權威人士回應了
    圖為洩洪的三峽大壩今年下半年的洪澇災害揪起了億萬民眾的心,南方降水不斷,長江流域汛情嚴重,在這種時候,在關心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關於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三峽工程的許多問題,也被好奇的網友提了出來,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有多強
  • 三峽大壩全線建成 長江中下遊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可有效控制(圖)
    當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宣布「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時,現場的人群爆發出一片歡呼。2309米長的巨壩如銀龍臥波,截斷巫山雲雨,徹底束住桀驁的江水。  三峽大壩是鋼筋混凝土重力壩,一共用了1600多萬立方米的水泥砂石料,若按1米見方的體積排列,可繞地球赤道三圈多。  三峽大壩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核心,最後海拔高程為185米,總澆築時間為3080天。建設者在施工中綜合運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施工技術,高峰期創下日均澆築2萬立方米混凝土的世界紀錄。
  • 話不投機:重慶哪座山的傳說成三峽大壩設計「草圖」?
    第一期 140728這座山在中國數不勝數的名山大川排行榜裡,難見它的尊容但在重慶渝東北,不說家喻戶曉,知道的人肯定多常見絡繹不絕的人眾裡尋他千百度或旅遊,或朝拜,盛名之下,成為西南片區著名的道教場所它與三峽大壩一個在東,一個居南南轅北轍下又有著怎樣的牽連?
  • 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王亦楠今年夏季汛期,長江上中下遊都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面對洪災,三峽大壩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中國經濟周刊》特邀王浩、張曙光、王章立、張博庭等專家,推出「三峽三問」系列報導。今天刊發的是「三峽三問」之一。
  • 三峽大壩的穩定性究竟如何?
    本年夏日的汛期,長江上中下遊嚴重的洪澇災害。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又一次成了關心的焦點。但本年汛期,網上又開始散播三峽大壩「變形」流言!網上部分言論還說的還井井有條,三峽大壩從來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作用,必然會產生分別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浮現裂縫」等等。那麼,三峽大壩的寧靜性究竟如何?能否扛住超大大水的攻擊?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 三峽大壩變形崩潰?臺灣多名水利學者為大陸發聲:大壩超級安全
    環球網7月21日報導,今年夏天汛期來臨之後,重慶、湖北、安徽等多地出現水患,臺灣島內綠媒和民進黨趁機大肆炒作三峽大壩"變形"、"潰堤"之類的謠言,結果沒多久,就被島內專家直接打臉。臺專家:三峽大壩"超級安全"前不久,一張三峽大壩的衛星圖片在網上瘋傳,圖中的壩體出現明顯"歪斜",外界紛紛驚呼:三峽大壩"變形"了?個別臺媒與民進黨人為了博專注,也開始對長江流域的洪災誇大報導,傳播三峽大壩"潰堤"的謠言。據聯合新聞網21日報導,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專家謝正倫教授分析指出,那張衛星圖片的解析度有問題,不能當真。
  • 還傳播"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粹是惡意炒作
    幾天前,一個網上謠言"官方媒體證實了水利部三峽大壩的變形:做好防洪工作」引起了社交媒體的關注。 "此聲明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真實傳言,去年澄清了一個回合。此外,在所謂的大壩變形與防止大洪水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拼接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公眾的誤解和恐慌。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