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個網上謠言"官方媒體證實了水利部三峽大壩的變形:做好防洪工作」引起了社交媒體的關注。
"此聲明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真實傳言,去年澄清了一個回合。此外,在所謂的大壩變形與防止大洪水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拼接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公眾的誤解和恐慌。中國水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伯廷在接受《科學技術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許多網民目光敏銳,並已將謠言報導為虛假信息。經過驗證,社交媒體平臺還確定該謠言是惡意拼接的虛假信息,並公開了處理結果。
作者提供
此"黃小坤」非彼"黃小坤」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小坤在過去兩天裡收到了很多詢問。原因是他的個人信息張貼在報導的微博上的一張照片中。
微博截圖
那張圖片上方是一張來源不明的朋友圈截圖,圖中有"黃小坤先生 福建寧德」字樣及其言論;下方是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黃小坤研究員的介紹資料截圖。這張合成的圖片會讓人以為兩張截圖中的"黃小坤」為同一人。
"朋友圈的屏幕快照與我無關,我也不知道「先生」是誰黃小坤」位於福建寧德,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發布我的個人信息。黃曉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最早從朋友處得知這一消息時,黃小坤感到很愕然。"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築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
監測表明,三峽工程是安全可靠的
事實上,"三峽大壩變形」的傳言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去年7月,針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所謂大壩扭曲變形的傳聞和圖片,相關專家已經進行了解疑釋惑。沒想到,一年後這個"舊梗」又被重新翻出來炒作。
微博截圖
對此,張伯廷認為有必要再次普及相關常識,以避免不真實的謠言迷惑觀眾並誤導公眾。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王曉茂介紹,三峽工程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81米,最大壩底寬度126米。其防洪設計,抗震設計,建築物穩定性和應力控制均採用非常嚴格的設計標準。
同時,為了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三峽建築物的工作行為和安全狀況,三峽工程區配備了廣泛的安全監控設施,共三類,14個主題和12087監視該儀器用於自動實時監視和分析工程性能。
"三峽大壩擋水運行以來的監測資料表明,各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王小茂說,在大壩變形方面,相鄰壩段之間的沉降差在2mm以內,壩體無不均勻沉降;大壩基礎水平位移變化不大,在監測誤差範圍內穩定。下遊最大水平位移為30mm,符合國內外修建的混凝土重力壩變形規律,所有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在壓力荷載作用下,一般建築物都會產生一定的位移,這是符合規律的正常現象。」張伯庭認為,作為一個非常大的建築物,在巨大的水壓作用下,壩頂到下遊的最大水平位移不超過30毫米,這表明壩體結構的穩定性非常高。
有效緩解中下遊防洪壓力
自三峽工程自2010年10月首次蓄水到175米以來,已連續10年實現蓄水175米的目標,並在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
"其中,防洪效益尤為突出。三峽工程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通過與上遊水庫群聯合調度,有效緩解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防洪壓力,在防洪中發揮巨大作用。王小茂舉了一個例子。 2012年7月,長江流域發生大水災。三峽水庫建成以來,最大洪峰為每秒71200立方米,最大消洪峰為每秒28200立方米,洪峰減少了近40%。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壓力。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三峽水庫共發生洪災51次,總蓄水量1601.18億立方米,在中下遊防洪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