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無法阻止長江頻繁泛濫的原因是這個

2020-12-05 略知1點

現在長江水位上漲,導致長江流域抗洪壓力倍增,網上有很多人都說以前有某些人說過說過,三峽大壩建成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洪水,為什麼現在年年都有千年一遇的洪水?其實真的是網民冤枉人家了,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下長江流域,就能了解長江的洪水形成原因是什麼,三峽大壩也只能望「洪」興嘆了。

長江流域包含了長江主幹和長江兩邊的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市、自治區,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8.8%。這個面積相當於18個韓國、7.3個英國、4.8個德國或者日本、3.2個法國。

而且,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地區,夏季多雨,年均降水量1067mm,由於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季風氣候比較典型;年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勻,呈從上遊到中下遊,年平均降水量遞增的趨勢。長江入海口平均流量約為33,980立方米/秒,而黃河平均流量僅1774.5 立方米/秒,黃河下遊的山東省黃河今年7月1日上午8時,濟南濼口河段流量增至每秒4560立方米時,就需要啟動防禦大洪水機制。7月2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到52000立方米每秒。

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責怪三峽大壩不該此時洩洪,三峽大壩保證上遊水運通航和發電運行的最低水位是135米,最大蓄水位是175米,如果三峽大壩全部攔下,一天就能將三峽大壩的50億立方米防洪蓄水量裝滿。更嚴重的是,這並不是三峽水庫上遊長江來水的最大峰值,2012年7月24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達7.12萬立方米/秒。三峽大壩此時洩洪就是在下遊水位安全範圍內儘量排空第一波洪峰,作好迎接可能出現的下一輪更大的洪水。

注意前面說的只是三峽上遊來水。而長江三峽下遊的地區平均降水量幾乎是上遊平均降水量的2倍,覆蓋的範圍大部分是年降雨量高達1000毫米以上的溼潤地區,長江主幹經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這些地區本身是強降雨地區,而長江的支流也經過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這些地區的降雨也一併收集過來。

就單拿三峽大壩下的第一站湖北來說,每年的6月到七月是長江中下遊的梅雨季節,長達一個月的持續降雨,每年新聞裡面武漢看海也是這個季節,每年梅雨長江水位都會超過武漢地面高度,長江兩岸的積水無法通過長江排出,只能排入當地的湖泊,湖北省的梅雨季節平均是250毫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低洼地蓄水或者排出,光憑武漢本地降雨就會造成積水25釐米深積水,而武漢的湖泊佔城市面積四分之一,這些水會聚到湖泊,會使湖泊上漲1米左右。現實中是,武漢的湖不僅要裝本地的水,那些湖泊還有眾多河流匯入,周邊縣市的雨水都會通過河流進入湖泊,正常是經過湖泊流入長江,然而長江已經超過湖泊,無法排除,於是很多低洼處就會被漫出來的湖水淹沒,造成內澇。

今年的雨量又超過往年,梅雨提前10天左右,6月8日至10日、11日至15日、17日至18日、20日至23日、26日至29日、7月1日至3日、7月3日至9日。全省累計面平均雨量為492.8毫米,比多年平均梅雨總量(250毫米)偏多97%, 比多年同期降雨量偏多1.5倍。梅雨量最大點為鶴峰清湖站,雨量為1296.5毫米;最大24小時降雨量極值點為洪湖燕窩站,雨量達351毫米,超百年一遇。雖還未出梅,截至7月9日,梅雨量已達492.8毫米,超過1998年的總梅雨量,排近34年來梅雨量第2位,僅次於2016年。

湖北本地的降雨量就足以形成洪水,更何況還有漢江等支流匯入,將周邊省份的洪水一起帶到長江,湖北長江大堤超過警戒,到了江西匯入了更多支流的水,所以形勢就更加嚴峻了。江西的水位上升又會導致長江上下遊的落差減小,湖北段水流速度就會降低,導致湖北的洪水無法快速通過,特別是湖北荊州長江沿線九曲十八彎,而且地處江漢平原,上下遊本就落差小,彎曲的河道更是加劇了洪水滯留,導致前面的洪水未退,後面洪水又至,一旦潰堤,廣大的江漢平原就會一日之間變成巨大的湖泊,荊州江段更是河床比地面高,是一段地上懸河,這也是為什麼98抗洪要隨時在南岸爆破洩洪,看似是保護下遊武漢,實則保衛整個江漢平原。

要知道,抗日期間流量少得多的黃河花園口事件,就造成了巨大災害,流量大於黃河十幾倍的長江一但潰堤,損失不可估量,所以向南岸洩洪,讓江水淹沒可控的洩洪區後通過河流向洞庭湖分流,然後在荊州下遊嶽陽重新匯入長江,這樣洪水才能以最小損失通過最危險的荊州江段。

三峽大壩能做到的就是攔蓄上遊西藏、青海、雲南、四川、重慶的洪水,在荊江安全範圍內洩洪,再下次洪峰來臨前削減第一次洪峰。保護荊江大堤不會因為上遊洪水和本地洪水同時到來而潰堤。但是一旦遇到現在這種同時覆蓋長江下上遊地區的持續大暴雨,三峽下遊的支流足以形成滔天洪水。三峽大壩的蓄洪,已經導致重慶受災,確實已經發揮其最大作用了。如果沒有三峽大壩,荊州大堤可能已經漫堤崩潰了。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聽信網絡片面之詞,要去網上自己搜索一下數據,進行充分的了解再作出判斷。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了多輪降雨,多省、市、地區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給當地人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但是我們也知道,在長江的上遊地區有一個全國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其中三峽大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洪,既然如此,為什麼三峽大壩不在汛期來臨之前就把水放空呢?
  • 從衛星地圖看三峽大壩35年的變化!三峽可不止防洪
    一、三峽概況千埠並起,因水而生。世界文明史某種意義上就是流域發展史,中華文明也是,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養育了人民的母親河,從古代以來就不斷泛濫水患。歷史上,長江流域就頻發自然災害,從古代到現代,我們就不斷和水患作鬥爭,生生不息。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長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陽湖大多數地區水位升高,這其中,鄱陽湖各個水位站,發生全線超警,至少有4個水文站超過了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可以說目前鄱陽湖已經全線告急。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我們已經有了三峽大壩工程,為什麼長江下遊的地區還是會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呢?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特別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中下遊再建一座?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大的功能是錯峰防洪,其次的功能才是發電和航運,而近期長江流域的一個多月暴雨,讓三峽大壩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因此有朋友就提議,既然三峽大壩效果那麼好,何不在中下遊再建幾座?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 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比如: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導致長江和漢江下遊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一些小型民間堤防決口無數。
  • 三峽大壩
    熱點討論    三峽大壩20日全線到頂除了國內媒體記者蜂擁而至外,包括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等著名通訊社在內的28
  • 長江流域汛情嚴峻,三峽大壩是否有變形風險?權威人士回應了
    圖為洩洪的三峽大壩今年下半年的洪澇災害揪起了億萬民眾的心,南方降水不斷,長江流域汛情嚴重,在這種時候,在關心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關於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三峽工程的許多問題,也被好奇的網友提了出來,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有多強
  • 耗資千億的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如果到期,如何防範長江水患?
    當然,這並不是第一次穿出三峽大壩發生變形的情況,只是沒有人會想到在防汛這個特殊時期,這樣的老梗又再次被人炒冷飯。專業人員已經對三峽大壩的情況進行檢測,目前沒有任何證據現實該工程運行過程中存在什麼不可靠性。
  • 三峽大壩變形崩潰?臺灣多名水利學者為大陸發聲:大壩超級安全
    環球網7月21日報導,今年夏天汛期來臨之後,重慶、湖北、安徽等多地出現水患,臺灣島內綠媒和民進黨趁機大肆炒作三峽大壩"變形"、"潰堤"之類的謠言,結果沒多久,就被島內專家直接打臉。臺專家:三峽大壩"超級安全"前不久,一張三峽大壩的衛星圖片在網上瘋傳,圖中的壩體出現明顯"歪斜",外界紛紛驚呼:三峽大壩"變形"了?個別臺媒與民進黨人為了博專注,也開始對長江流域的洪災誇大報導,傳播三峽大壩"潰堤"的謠言。據聯合新聞網21日報導,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專家謝正倫教授分析指出,那張衛星圖片的解析度有問題,不能當真。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很多人把白鱘滅絕、長江無魚都怪罪在大壩尤其是三峽大壩的頭上,更放言 「30年內三峽大壩肯定會被炸掉」 。他們認定,三峽大壩就是阻斷魚類洄遊、殺死白鱘的兇手。可是,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的說法, 酷漁濫捕是破壞水生生物資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導致白鱘滅絕的原因,其一是捕撈的太厲害了,把白鱘都直接捕撈掉了。其二是把白鱘的食物,長江裡的小魚小蝦也都給捕撈殆盡了。為了保護魚類,我國從2020年實行了長江史上最嚴禁漁令,十年內不得捕撈。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她說,在自重作用、水推力和溫度荷載等作用下,三峽大壩發生沉降和水平位移是正常現象,但這種程度的沉降和位移並不會造成嚴重變形,更不會引發潰壩。通常情況下引發潰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大壩年久失修、極端天氣來臨、山體局部滑坡。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定期對三峽工程建設質量進行了現場檢查。大壩每年都進行年檢。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 三峽大壩扭曲變形?三峽副總回應:固若金湯巋然不動
    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信消息,近日,一則關於三峽大壩「扭曲變形」的謠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多方專家、科研機構和各類媒體紛紛出來闢謠。面對謠言,三峽集團應該持什麼態度?三峽大壩的真實狀態究竟如何?應該如何認識三峽工程?
  • 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王亦楠今年夏季汛期,長江上中下遊都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眾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 長江最深的地方在哪?有多深?長江三峽是哪三峽?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位於東經90°~122°,北緯24°~35°之間。三峽庫區最大水深320米而長江中遊是由重慶開始到湖北三峽大壩,這一區域的水深便是人工幹預的水深。因為有長江三峽大壩的存在,所以三峽庫區的水深比自然水深要深的多。
  • 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大的工程之一,無論是建設周期、投資金額、移民的數量和範圍都是最大的。據統計,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有近113萬人被遷移到別的地方安家。三峽工程是自1994年開工建設,1997年截流成功,2009年全部完工,歷經15年的時間,三峽工程全線竣工。
  • 三峽大壩的穩定性究竟如何?
    本年夏日的汛期,長江上中下遊嚴重的洪澇災害。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又一次成了關心的焦點。但本年汛期,網上又開始散播三峽大壩「變形」流言!網上部分言論還說的還井井有條,三峽大壩從來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作用,必然會產生分別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浮現裂縫」等等。那麼,三峽大壩的寧靜性究竟如何?能否扛住超大大水的攻擊?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三峽大壩是199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到1997年11月時,奔騰不息的萬裡長江截流成功,三峽變成了一個水平如鏡的湖泊!一直以來三峽就以水流湍急著稱,大量魚類棲息在數百千米的三峽中,它們不再顛沛流離,那麼三峽中最大的魚可能有多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