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2020-12-06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大的工程之一,無論是建設周期、投資金額、移民的數量和範圍都是最大的。據統計,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有近113萬人被遷移到別的地方安家。三峽工程是自1994年開工建設,1997年截流成功,2009年全部完工,歷經15年的時間,三峽工程全線竣工。

三峽大壩位於有「水電之都」美稱的湖北宜城境內,下遊38公裡處是著名的葛洲壩水電站。

三峽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三峽大壩的建成,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在發電、防洪、抗旱、航運和種植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價值。從2020年入梅後持續的強降雨中就能看出,三峽大壩在防洪方面調節性的功能所在。

不光是這次持續強降雨中三峽大壩開閘洩洪引發的外界議論,從三峽工程開始建設的時候都被外界質疑過。一座大壩的建成,自然是有利也有弊的,不僅對長江裡的生態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周邊的環境影響也是存在的,其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長江內的魚類洄遊產卵的生態。

長江的流域是非常廣闊的,其幹流流經了11個省級行政區域,全長6387公裡,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裡。長江流域也是我國魚類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有近400種魚類在長江內繁殖,有我們經常聽說的中華鱘和江豚之類的大型魚類,也有很多像長江白魚之類的小型魚類。不過,中華鱘的特點就是每到產卵季就會沿江而上到了產卵地產卵後後遊回大海。

每年的夏秋兩季,那些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就會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逆江而上,回到金沙江一帶開始產卵繁殖。等到中華鱘幼崽長到15釐米左右,就帶著他們遊回大海。它們就是這樣,在長江裡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不過,它們是回不到最適合他們產卵的宜賓一帶,因為1981年葛洲壩大壩的建設阻止它們的遷徙路線,使其無法到達河流上遊的產卵場,因此產卵場被迫轉移到位於葛洲壩水壩下方的一個產卵場。

中華鱘是長江裡最大的魚類,最大個體可達600千克,被稱為「長江魚王」,因為環境的影響,中華鱘被列為紅色瀕危物種之一,也因為其古老的身份,被稱為「活化石」,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建設大壩的時候,也曾考慮過魚類洄遊的問題,大壩上也設計了魚梯,雖然這種考慮是好的,但是由於中華鱘的體形並不是那種小的魚類,在這麼高的落差逆行而上還是有些問題的。不過很多人講,三峽大壩影響了中華鱘的洄遊路,這個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道「關卡」——葛洲壩它們都無法通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也在隨著改變,有時候對於當地生態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對於像這樣的珍稀生物,不僅僅靠立法保護、設立保護區、人工繁養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形成一種意識,在人與資源的協調發展上做文章,真正的保護這種「水中的大熊貓」!

相關焦點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只可惜現在長江之中已經難覓蹤跡,在三峽大壩上遊的三峽庫區更是難以見到。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至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遠遠地超過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年限。
  • 三大巨型魚類,它能長到8米600公斤,你能輕易掀翻船隻
    今天小編介紹的這3種魚類,其中一種體重高達多600公斤,是名副其實的巨型魚類。但隨著現今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廢水汙染著它們的水源棲息地,再加上人們的肆意捕殺,它們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甚至瀕臨滅絕。如果我們不加以保護,也許我們之後只能在博物館或者教科書上才能見到了。
  • 長江白鱘滅絕,專家宣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已滅絕!
    近日,我國專家正式宣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已經滅絕,這是自新的十年來,宣布滅絕的第一個物種。 它們曾經是長江的居民,自2003年以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人們認為它在2005年到2010年間的某個時候可能就已經滅絕了。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我們大家都知道,很多魚類在一定的時節會選擇逆流而上,一方面,魚類通過洄遊能擴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上遊水質較請含鹽度比較小,適合魚類繁殖,更有利於吸收氧氣。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
  • 圍觀 世界上最大的魚 巨型淡水魚類盤點
    生 活在湄公河的巨型魚類,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多。這個周末,點進來享受一場視覺盛宴,增加一點飯後談資!一份名為《野生生物之河:湄公河裡的巨型野生魚類》的報告指出,在湄公河裡生活的野生魚類中,有四種屬於全球十大淡水魚。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三峽大壩是199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到1997年11月時,奔騰不息的萬裡長江截流成功,三峽變成了一個水平如鏡的湖泊!一直以來三峽就以水流湍急著稱,大量魚類棲息在數百千米的三峽中,它們不再顛沛流離,那麼三峽中最大的魚可能有多大了呢?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 大壩的6個功能和幾十種負面作用
    其後果是渾濁水體遮擋了陽光,影響水生植物和魚類的生長,也影響庫區景觀和水質。 (7)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如果水庫蓄水前清庫不徹底,留有大量樹木和生活垃圾,蓄水後在厭氧條件下腐爛,會產生有害的溫室氣體。有的研究報告指出其排放量很大,這一結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 長江三峽截流20多年,庫區裡的魚能長多大?專家:魚梯能通過嗎?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世界矚目的一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勘測時間最長、建設周期最長的工程之一。1997年11月,隨著最後一車土石的傾倒,標誌著萬裡長江再一次被截流成功(第一次是葛洲壩水電站建設的時候),從此三峽大壩以上就形成了一個長約600公裡的巨型人工湖泊。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但其實三峽大壩最多也就影響一下當地的氣候。整個範圍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水平方向不超過2公裡,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0.2℃,降水量最大影響庫周十幾公裡範圍。建成十年後,重慶一年水運貨運量增長到了1.44億噸。如果沒有三峽大壩,這批貨需要7.6年才能運完。三峽大壩把豐水期兇猛的洪峰截留下來,留到枯水期,還能改善下遊航運條件,確保長江航線全年晝夜任何時候都能通行巨輪。如果沒有三峽大壩,也許就沒有重慶這個西部交通樞紐城市,新絲綢之路和「黃金水道」長江也將黯淡無光。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江海洄遊魚類中華鱘,野外種群在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江湖洄遊型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在2007年長江中遊產卵規模僅為1986年的1%,後因保護措施勉強恢復至1/5;還有河道洄遊型的圓口銅魚,被認為「極有可能成為長江上遊第一個因水電開發而滅亡的特有魚類」。在中科院水生所的 一份研究 看來,它們都是江湖壩閘工程的典型受害者,恐非禁捕一力可以拯救的。
  • 體型最大的一種淡水魚,重量可達600斤,來中國之後卻活不過6公斤
    體型最大的一種淡水魚,重量可達600斤,不料來中國之後卻活不過6公斤!魚類對人來說有著各種各樣的作用,人們可以將其用來做觀賞魚,也可以用來製作美食,不過我們平時所見的淡水魚體型都不是特別大。在世界上就有一種體型最大的淡水魚,重量可達600斤,不料來中國之後卻活不過6公斤!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這種被稱為世界上最大淡水魚的魚類就是湄公河鯰魚。
  • 25位專家憂大壩負面影響:水文循環受阻魚類滅絕
    新華社本版資料圖片  已出現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水文循環受阻,部分魚類滅絕,鹹水入侵影響城市淡水供應  我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世界第一,專家建議保護部分河流禁止建壩  晨報記者 鬱文豔  中國的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而流域大型水利工程過熱,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
  • 重慶的旱熱與三峽大壩有何關係?
    水庫建成後由於儲存了巨大的水體,必然會影響到周圍氣候的溫度變化。所謂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現象。水庫對周圍地區會有冬暖夏涼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由於三峽水庫的水體畢竟只有幾百億,而且分布在如此廣闊的地域內,因而不可能有太大的「空調」效果。其實,所謂大空調之說,只能是一種比喻。《中國三峽工程報》 早在2002年7月22日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
  • 長江流域汛情嚴峻,三峽大壩是否有變形風險?權威人士回應了
    能否抵擋百年大洪水,在這種流量的洪水中大壩是否有變形的風險?如果真的變形了怎麼辦,而近日,面對網友提出的這些問題,權威人士回應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起建於1994年,在經過漫長的15年建造之後,於2009年全部完工,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其主壩體高185米,最大蓄水高度175米,整個水庫的蓄水總量達到了驚人的393億立方米,那麼這座耗費數十年,投資近千億人民幣的水利工程,難道只是用來發電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三峽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
  • 三峽大壩無法阻止長江頻繁泛濫的原因是這個
    現在長江水位上漲,導致長江流域抗洪壓力倍增,網上有很多人都說以前有某些人說過說過,三峽大壩建成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洪水,為什麼現在年年都有千年一遇的洪水?其實真的是網民冤枉人家了,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下長江流域,就能了解長江的洪水形成原因是什麼,三峽大壩也只能望「洪」興嘆了。
  • 痛心:我國最大淡水魚宣告滅絕,最大長7米重超千斤,曾雄霸長江
    在地球上,通常是水域越大的地方,水生生物的體型越大,比如藍鯨只能生活在海洋裡,一些河豚類和鱘魚類等大型魚類,只能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河流中,我國最大的河流是長江,所以我國最大的淡水魚也生活在長江中。
  • 痛心:我國最大淡水魚宣告滅絕,最大長7米重超千斤,曾雄霸長江
    在地球上,通常是水域越大的地方,水生生物的體型越大,比如藍鯨只能生活在海洋裡,一些河豚類和鱘魚類等大型魚類,只能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河流中,我國最大的河流是長江,所以我國最大的淡水魚也生活在長江中。那麼長江中的哪種魚個頭最大呢?一般認為是鱘魚,已知長江中有三種鱘魚分別是江鱘,中華鱘和白鱘,其中以白鱘的個頭最大。
  • 耗資千億的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如果到期,如何防範長江水患?
    在三峽大壩建設之初,的確也充滿了諸多爭議,其中包括建設如此龐大工程的可行性,三峽大壩的建設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好處,以及修建過程中涉及到了很多人需要被迫離開自己生活已久的故鄉
  • 三峽大壩建立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早在1994年,這一偉大工程就拉開了建設的帷幕,經過將近12年的艱辛探索與付出,三峽整體工程才全線完成,可以說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