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專家憂大壩負面影響:水文循環受阻魚類滅絕

2021-01-08 搜狐網

萬裡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圖為葛洲壩27孔洩水閘。 新華社本版資料圖片

  已出現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水文循環受阻,部分魚類滅絕,鹹水入侵影響城市淡水供應

  我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世界第一,專家建議保護部分河流禁止建壩

  晨報記者 鬱文豔

  中國的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而流域大型水利工程過熱,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環境惡化現狀已讓科學家憂心忡忡。一份由25位中外科學家聯合撰寫的 《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與政策研究》報告認為,「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遊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有毒赤潮種類增加、魚蝦產卵場和孵化場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與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行密切相關。 」

  工程致入海徑流泥沙銳減

  根據這份報告,中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世界壩高15米以上的大型水庫50%以上在我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和黃河流域。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有不少負面影響。比如,導致河流入海徑流和泥沙銳減。曾是世界第一泥沙大河的黃河入海泥沙減少了87%,遼河、海河和灤河入海泥沙量實際上為零,而徑流量下降90%以上;淮河以南的南方主要河流入海徑流總量雖然變化不大,但入海泥沙發生銳減,其中長江減少了67%。

  流域入海物質通量變化還導致了河口三角洲侵蝕後退,使得鹹水入侵,從而影響城市淡水供應,直接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此外,黃河三角洲已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年均造陸23平方公裡的世界最快造陸地區,演變為上世紀末以來的年均蝕退1.5平方公裡;長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與部分潮灘溼地也已出現明顯蝕退。

  阻斷洄遊,部分魚類滅絕

  「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遊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生物多樣性降低及初級生產力下降、有毒赤潮種類增加、魚蝦產卵場和孵化場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與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密切相關。」

  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上溯的產卵通道,它剛建成時,成群的中華鱘躍起,在壩體上撞得頭破血流,此後,中華鱘的數量便開始急劇下降;贛江萬安水壩建成後,鰣魚洄遊通道被阻斷,其產卵場的流速、水位、水溫等生態條件被改變,加上水域汙染、濫捕濫撈、近親繁殖等加快了鰣魚滅絕。

  顯而易見的是,長江中下遊在歷史上曾經是幹流、支流、淺水湖相互連通的網絡系統,長江兩岸中型以上的湖泊超過100個。但由於防洪抗旱等原因,人們在長江中下遊大興水利,遏制了長江與其支流和湖泊間的自由交流,從而難以實現水文循環,水環境質量下降,阻礙了水生生物交流,縮小了它們的生存空間。

  建議劃出禁止建壩河流

  這25位專家認為,大壩與水庫建設極大地改變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態、水溫、水質等,同時破壞了水生生物生長、產卵、繁殖所必需的生態環境。

  不過,專家也表示,大型水利工程對河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的影響有些還不確定。比如,如何與其他影響因素,如氣候變化及其他人類活動分離並作出評價,目前尚未解決。他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根據流域的整體生態環境特徵和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明確劃出禁止建壩的受保護河流或者河段,以遏制目前有些地區水電開發的無序局面。

  課題組專家觀點

  「海洋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基礎。 」

  ——蘇紀蘭

  (課題組中方組長、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地上發生的事情,最後都會給海洋帶來一些累積性的影響。 」

  ——PeterHarrison

  (課題組外方組長、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周徑偲)

相關焦點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物種大滅絕在生物生存年表上,一直是以百萬年為單位。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六次物種滅絕事件卻是以成倍速度在發生。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
  • 大壩的6個功能和幾十種負面作用
    二、大壩建設對流域水循環的影響 流域的自然水循環是指流域內的降雨落至地面,產生向地下的滲透以及地表徑流,陸續匯入河湖流入內陸湖或大海;同時通過地面和水面蒸發,以及植物葉面蒸騰,又形成雲層和降雨的不斷循環過程。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很多人把白鱘滅絕、長江無魚都怪罪在大壩尤其是三峽大壩的頭上,更放言 「30年內三峽大壩肯定會被炸掉」 。他們認定,三峽大壩就是阻斷魚類洄遊、殺死白鱘的兇手。但其實三峽大壩最多也就影響一下當地的氣候。整個範圍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水平方向不超過2公裡,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0.2℃,降水量最大影響庫周十幾公裡範圍。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我們大家都知道,很多魚類在一定的時節會選擇逆流而上,一方面,魚類通過洄遊能擴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上遊水質較請含鹽度比較小,適合魚類繁殖,更有利於吸收氧氣。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現在是否後悔?
    不過這個提議在當初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議,雖然一大部分專家覺得這個提議可行,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專家覺得這個提議非常不嚴謹,修建大壩是個很大的工程,而其背後也是存在許多的隱患,所以在擬定同意書籤字的時候,就有九位專家拒絕在此處籤字。這九位專家分別是:李玉光、郭來喜、廖文權、方宗岱、侯學煜、黃元鎮、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
  • 大壩魚梯前的生命循環
    它們的屍體將哺育它們的下一代,開始新一輪的生命循環。加拿大BC省因三文魚群數量龐大成為全球最佳觀賞三文魚洄遊的地區,而布魯斯半島的歐文桑德鎮,則是加東地區最著名的觀賞三文魚洄遊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有加省最早的一座大壩魚梯(Fish Ladder)。所謂魚梯,是人們在修建大壩時,為洄遊魚類專門修建的洄遊通道,這裡也是欣賞三文魚跳龍門的最佳地點。
  • 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一座大壩的建成,自然是有利也有弊的,不僅對長江裡的生態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周邊的環境影響也是存在的,其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長江內的魚類洄遊產卵的生態。長江流域也是我國魚類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有近400種魚類在長江內繁殖,有我們經常聽說的中華鱘和江豚之類的大型魚類,也有很多像長江白魚之類的小型魚類。不過,中華鱘的特點就是每到產卵季就會沿江而上到了產卵地產卵後後遊回大海。
  • 最大淡水魚中華白鱘正式宣布滅絕:戰勝了恐龍卻輸給了人類
    2020年的新十年始於悲慘的宣布,即另一種現已滅絕的中國白鱘(Psephurus gladius)。中國科學家的一篇論文得出結論,在地球上生活了2億年之後,「長江熊貓」現在永遠從長江中消失了。中華白鱘,別名中國劍魚,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類。
  • 長江白鱘滅絕,專家宣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已滅絕!
    近日,我國專家正式宣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已經滅絕,這是自新的十年來,宣布滅絕的第一個物種。 它們曾經是長江的居民,自2003年以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人們認為它在2005年到2010年間的某個時候可能就已經滅絕了。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世界地球日,紀念人為原因而滅絕的白鱘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年尾,來自中國、捷克和英國的8位研究人員最終宣告了長江白鱘的滅絕。至於滅絕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與長江上的大壩有關。39年前,橫亙在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壩葛洲壩截流合龍。作為一種洄遊性的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時光裡,白鱘每年春季都會洄遊到長江上遊的宜賓-重慶段產卵。葛洲壩的建成,阻斷了白鱘走過無數遍的長江水道,也終結了它們在這個星球上繼續繁衍生息的命運。
  • 三峽大壩建立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根據專業人士推測,目前該片水域內大約有400多種魚類棲息,以淡水魚為主,比如常見的草魚、鰱魚等等。讓人驚喜的是,除了這些人們熟悉的「朋友」,三峽內還發現了珍貴的中華鱘和長江江豚。
  • 赫爾大學研究水電站對河流魚類棲息地的影響
    由伊恩·考克斯(Ian Cowx)教授和理察·諾布爾(Richard Noble)博士組成的赫爾大學團隊與歐洲大陸的專家合作,開發新的方法和技術,以評估和減輕水電對我們環境的影響。水電是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 南方水災險情擴大 外界憂三峽大壩安全 專家稱變形屬正常
    南方水災險情擴大,暴雨達到高峰,長江全面進入主汛期,26個省區巿受災,外界憂慮洪水威脅三峽大壩安全,專家重申大壩變形和防洪無必然關聯,強調目前大壩無結構問題。在貴州惠水縣其中一條受洪水圍困的村,仍然未有水退跡象,同時繼續下雨,道路和農田被洪水淹浸,有地方水位高達兩米,有村民受困要由消防員救出;而在劍河縣,深夜河流水位暴漲,洪水夾雜沙石淹浸道路,消防臨時搭起木橋,入村救出多位受困民眾。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長薄鰍,我國鰍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物種,非常漂亮,曾獲國際觀賞魚比賽銀獎。因為是產漂流性卵,受到電站影響大,受精卵難以漂流完成孵化,資源枯竭趨勢明顯。論文稱,最優線性估計法(OLE)是所有根據目擊結果推斷物種滅絕的方法中「使用最廣泛、最穩健的一種」。 不過,IUCN對「滅絕」的定義是「沒有理由懷疑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數學推演還不能確保這一點。杜軍回憶,2018年前還曾有四川漁民反映目擊過大型魚類,他判斷「長江四川段幾乎沒有中華鱘了,大型魚類很可能是白鱘」。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1)分析修建水庫後,大壩上、下遊河流水文特徵可能發生了哪些變化?(2)指出M處可能出現什麼地貌類型?分析大壩上、下遊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3)水庫在可持續發展中,面臨什麼嚴峻的自然環境問題?(24分)材料:俄羅斯鱘屬於江海洄遊性魚類,主要棲息地為亞速海—黑海和裏海水系,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5℃,適應性很強,在淡水和半鹹水中都可生長,尤其適宜在半鹹水中生長。在亞速海生長快,在裏海和黑海生長較慢。在裏海,俄羅斯鱘每年兩次洄遊到伏爾加河淡水區產卵,春季洄遊距離通常離河口僅100~300公裡,而秋季洄遊距離河口則達數千公裡。
  • 海洋酸化對魚類繁殖造成負面影響?不一定
    人們常常認為海洋酸化會對許多物種的行為和生理產生負面影響。但我們發現,在海洋酸化條件下,雌雄三鰭魚的生殖腺都會變大。這意味著卵子和精子的產量會增加,後代數量也會上漲。」該研究小組利用海底火山的天然CO2滲漏,對比了如今「正常」CO2濃度下以及本世紀末預計CO2濃度下的魚類群落。結果表明,海洋酸化對三鰭魚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它們的生殖腺變大也並不需要付出任何生理代價。
  • 專家齊聚議滄州水文局 縱論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
    中國水利網站訊  日前,河北省水文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國際泥沙研究中心、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水文與水生態研究室、水環境所生態研究室和河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劉家壽、高佔義、王芳、杜強、謝建治等專家來滄州,與河北省水文系統的5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起,對即將建設的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向、工作技術路線等問題進行諮詢論證
  • 研究報告警告:全球五分之一脊椎動物瀕臨滅絕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衛報》10月27日報導,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的100多位世界頂級動物學家和植物學家,日前公布了一份《進化迷失》報告。報告顯示,過去40年間,全球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類動物以及魚類物種平均有30%已經滅絕。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遊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定的扎龍溼地。扎龍溼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溼地。據此推測扎龍溼地的地貌、氣候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