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十年始於悲慘的宣布,即另一種現已滅絕的中國白鱘(Psephurus gladius)。中國科學家的一篇論文得出結論,在地球上生活了2億年之後,「長江熊貓」現在永遠從長江中消失了。
中華白鱘,別名中國劍魚,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一噸的個體,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
中華白鱘最早出現於恐龍茂盛的白堊紀,目前唯一剩下的親戚是美國的明輪魚,發現於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中華白鱘的長度可達3-7 米,重達300-500千克,明輪魚也已 85%瀕臨滅絕,使它們成為全球最瀕危的物種。
儘管該論文在國際媒體上得到了廣泛報導,但不幸的是,它只是標誌著已經被封印並為人所知的命運的科學通知。實際上,作者估計,在2005–2010年間,中國白鱘已滅絕。上一次發現活體標本的時間是2003年。在此之前的十年(1993年),科學家宣布該物種已經「功能滅絕」,這意味著由於缺乏配偶,該物種無法再繁殖。因此,最新的論文並沒有為這個悲傷的故事寫一個意外的結局。
這篇論文很好地說明了中國白鱘消失的原因。對於那些在多瑙河等其他河流影響鱘魚的人來說,它們聽起來太熟悉了。特別是,過度捕撈和大小水壩對遷移路線的幹擾(未適當考慮魚類遷移)的綜合影響繼續對這些物種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多瑙河上,鐵門大壩最能代表這種情況。
上個世紀以來,中國白鱘的數量一直在逐漸減少。即便如此,直到1970年代,每年仍然收穫多達25噸的鱘魚。1980年代,三峽水壩和葛洲壩水壩在長江上建造而沒有任何魚類通過時,它們切斷了鱘魚的產卵場並封殺了他們的命運。
多瑙河歷史上曾是六個鱘魚物種的家,但這個重複的故事也不例外。歐洲大西洋鱘魚(Acipenser sturio)很久以前已經從整個黑海範圍消失了。最後一個標本於1991年在喬治亞州的裡奧尼河發現。這種鱘魚魚有時也被稱為普通鱘魚,因為它曾經在整個歐洲被發現。如今,除法國吉倫特-多爾多涅省-加龍河盆地外,它的整個範圍都已滅絕。據認為,只有不到800隻野生普通鱘魚能夠生存。制定了繁殖和放行計劃,但是由於繁殖種群中的魚類數量很少,因此效果不佳。
行動對於大西洋鱘魚來說可能為時已晚。考慮到自2000年以來僅捕獲了三個已知標本,大多數專家認為該種鱘魚在多瑙河流域已滅絕。
從六個降至四個!剩下的四個多瑙河鱘魚種類中也沒有一個做得很好。如果有的話,這些過去的故事應該在歐洲,尤其是在黑海地區敲響警鐘。目前,下多瑙河和裡奧尼河是歐洲大陸上僅有的河魚仍需在鹽和淡水環境之間遷移的自然河流。在大型,不可通行的多瑙河大壩(如鐵門)的上遊,也只能發現純淨淡水種類的小魚。
隨著時間的流逝,鱘魚的保護工作日漸臨近,《泛歐鱘魚保護行動計劃》清楚地概述了需要做的事情。一年前,各國政府根據《伯爾尼公約》和《歐洲人居指令》籤署了該計劃。現在是兌現這些承諾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很快就會讀到類似的故事,例如關於長江鱘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