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3 15: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據澎湃新聞報導,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長江白鱘已經滅絕」消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該論文的預校樣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事實上,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長江白鱘,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分布極為狹窄,全世界只有我國才有,也被稱作「長江白鱘」。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一帶,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屬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鱘的吻長達到身體的一半,又稱「象魚」,是淡水魚家族中的第一號「巨人」,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700多公斤,其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鱘有個明顯的特徵:頭部特長,佔體長的1/3,小個體約佔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鬚一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頜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後緣尖。體表光滑無鱗。棲息於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白鱘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白鱘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魚類、蝦蟹等。
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科研人員苦苦尋覓未果白鱘是長江中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其數量十分稀少又極易受傷死亡,研究機構至今未能捕獲到成熟的白鱘雙親進行人工繁殖研究。十年前,2009年,IUCN專家組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但十六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
2002年12月11日,一條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珍稀保護動物,白鱘在南京長江下關水域被意外捕獲。這是近十年來世界上發現的惟一一條活體白鱘。被發現的白鱘傷痕累累,生命垂危。為了保住這一稀世國寶,國家農業部指令不惜一切代價予以搶救,有關專家、漁民和漁政工作人員為此展開了一場特別的救護行動。
搶救工作一直持續了數月,2003年1月7日晚上,白鱘突然出現異常反應,經過專家們7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稍微好轉。1月9日凌晨,白鱘再次出現呼吸緩慢等症狀,專家們給白鱘緊急輸氧,搶救5個多小時後,白鱘於上午9時左右突然頭撞水池邊沿,9時半,白鱘因心力衰竭終告不治。所有參加救治大白鱘的科學家垂淚不已,遺憾萬千。
誰也不知道長江水域還有沒有這樣珍貴的大白鱘!
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地球上最後的白鱘!
參考資料:
[1] 呂新文,「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未跨入2020年,澎湃新聞,2020-01-03
[2] 李雲,刁曉明,劉建虎,長江上遊白鱘幼魚形態發育和產卵場的調查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7(05):39-42.
[3] 李建軍.白鱘輓歌[J].檢察風雲,2003(05):46-49.
編撰:Bob
審核:黃乘明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由科普中國重新排版編輯
內容來自:科普中國網
關鍵詞 >> 長江白鱘,滅絕,活化石,珍稀動物,國寶,瀕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