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高寶燕)3日上午,微博熱搜「白鱘滅絕」讓大家心痛不已。曾有長江魚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這是中國長江繼白鱀豚宣告功能性滅絕之後又一特有珍稀物種倒下。消息來源於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
楚才小記者在水生生物博物館裡了解白鱘的科普知識 記者高寶燕 攝
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第一作者是該所的張輝博士。
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2日晚和3日,本報記者聯繫到論文責任作者危起偉研究員。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他介紹,對於物種滅絕,國際科學界有嚴格的評判和公布標準。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物種等級標準:滅絕指在過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種;野生滅絕指某物種的個體僅被籠養或在人們控制下存活,就可認為是野生滅絕;滅絕的第三個含義是局部滅絕;滅絕的第四個含義是亞種滅絕;最後,由於一些野生動物數量太少,種群過小,遺傳變異性喪失,被專家稱為「活著的死物種」,它們不僅對生態環境影響甚微,而且連自身的存亡都成問題,對其他群落和成員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這種情形稱「生態滅絕」,長江裡的白鱀豚就是這種情形。
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米,它可以長到上萬斤。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最後2次發現長江白鱘活體樣本是2003年
據介紹,我國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活體樣本是2003年。這17年間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搜尋到白鱘的信息。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在江蘇崑山救助最後一條長江白鱘,長3.3米,體重130公斤。這尾白鱘是南京漁民在長江下關水域誤捕的。2003年2月,四川宜賓發現一尾成體白鱘,農業部作出了「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白鱘」的指令。相關專家迅速趕赴現場,進行救治後將該尾白鱘裝上聲吶信標後放流,但因快艇隨後出現機械故障而很快跟丟。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最後一條白鱘活體樣本距今僅17年,為何作出白鱘滅絕的推論?論文作者張輝向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解釋,2006-201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團隊在歷史上白鱘的產卵場金沙江一帶先後開展了8次大規模調查,同步開展了漁業聲學探測-試驗性捕撈調查,沒有發現白鱘的蛛絲馬跡,僅發現少數白鱘的疑似信號。2017年和2018年,受農業農村部安排,危起偉研究員團隊及20多家科研單位聯合行動,在白鱘生活史區域範圍內,設立了65個調查站位,這次調查強度最高的白鱘科考行動也沒有任何發現。
「運用國際主流的物種生存概率統計推斷方法,估算白鱘物種滅絕概率和存在的可能性。」張輝說根據上述綜合判斷,「白鱘已滅絕的可能性很大。」但不排除在某些局部小生境仍存在白鱘的可能性,張輝說希望如此。
【編輯: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