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珍稀物種白鱘近日被宣布滅絕。白鱘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它的滅絕,令人深感痛心。目前長江裡還有哪些瀕危物種?保護現狀如何?
【白鱘被宣布滅絕 敲響生態警鐘】
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十幾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
「這個魚類在長江中下遊滅絕,可以被認為長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走向衰退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說。
【長江旗艦物種面臨瀕危 常年禁捕必須施行】
白鱘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之一,它的命運直接反應了長江的健康狀況。其他長江旗艦物種中,中華鱘被評為"極危"等級、白鱀豚已經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江豚也面臨瀕危。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萌告訴記者,目前在南京生活的江豚僅50頭左右,南京也是長江下遊唯一一個在主城區可以看到江豚的城市。而整個長江旗艦物種裡目前僅剩長江江豚,數量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的2600多頭,下降到現在的1012頭。而非法捕撈和過度捕撈,以及棲息地的變化是江豚數量驟減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通過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的積極保護,江豚數量下滑趨勢有所緩解。這再次證明了保護長江生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為改變現狀,最近農業部發布通告稱,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很多人的心。近日,武漢市民胡先生在菜場拍攝了一張疑似白鱘的照片。記者求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後得知,這張照片中的魚,是美國的匙吻鱘,與白鱘外形上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就是白鱘的吻像圓木棍一樣;而匙吻鱘的吻更扁平,像鴨嘴一樣,因此匙吻鱘也被稱為鴨嘴魚。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工養殖匙吻鱘,我國1988年從美國引進,現已成功人工育苗和推廣生產。
(汪樂萍、秦禾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