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保護|長江白鱘滅絕帶來的啟示: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

2020-12-0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的首要規矩。

發源於世界屋脊的「母親河」長江,自西向東奔流6300餘公裡匯入東海。2019年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實施之年,摸清了長江生態狀況的家底,修復行動陸續開始實施;2020年,將是長江大保護的成效驗收之年。即日起,澎湃新聞將通過一系列報導,用文字、圖片、視頻、360度全景、H5等多種形式,呈現和記錄長江大保護行動中,「人、水、魚、場」等元素發生的轉變。

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足見人們對它的關注。

但在專家們看來,這樣的關注有些遲。

除了白鱘,另有140種魚類在最近一次調查中也不見蹤跡,雖然兩次調查間隔41年之久。它們絕大部分都是瀕危物種。

白鱘(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

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12:31發布消息稱,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對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3日下午回復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是沒有正式公布,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自1996年起,危起偉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鱘魚專家組成員。

200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在撰文反思白鱀豚為何滅絕時提到,棲息環境的破碎化,甚至喪失;食物匱乏以及人類電捕炸等毀傷。

白鱘滅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反思?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的研究論文提供了一些啟示。

在這篇論文中,棲息地破碎化、退化,產卵遷徙受阻等因素被重提。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1970年代長江的開發和大壩建設,進一步減少了當時白鱘的個體數量。作為淡水中的大型食肉性魚類和頂級捕食者,長江白鱘的種群數量可能從未增加過。過度捕撈可能加劇了它的滅絕。棲息環境退化也是長江白鱘滅絕的關鍵原因之一。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該論文稱,長江白鱘滅絕是多重威脅所致,要想避免更多類似滅絕事件的發生,長江流域瀕危物種保護工作迫切需要改善。

該論文稱,從長江白鱘滅絕事件來看,有很多教訓可以汲取。該論文提到其中三個。

第一,研究表明,拯救長江白鱘的關鍵時間點是在1993年之前(即在其功能性滅絕之前),最晚在2005年之前(即預計的滅絕時間)。但所有的實質性救援工作,如水生探測、在其歷史產卵場進行試驗性捕獲調查、人工生殖技術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後開展的,「已經來不及阻止其滅絕」。對於某些物種而言,保護機會的窗口可能已經關閉。但對於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個體存活的物種而言,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研究人員認為,應儘快對長江裡所有瀕危物種的滅絕風險進行評估,以確定其保護措施及優先次序,從而避免可能進一步發生的滅絕事件。

第二,優先保護滅絕風險最大物種的迫切性是如此緊急。保護重點應放在那些多年未見或棲息地嚴重喪失、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的物種上。比如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長嘴鱤)和四川白甲魚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也已經多年未發現,但甚至從未被IUCN紅色物種名錄評估過。此外一些物種,如胭脂魚、圓口銅魚、四川哲羅鮭、中華鱘、長江鱘等,雖然被評估過,但也已多年未見自然繁殖。

第三,需要對整個長江流域進行新的綜合調查,並制度化定期進行,比如每五年一次。該論文稱,長江流域曾於1973–1975年進行首次全面科學調查,41年後,2017-2018年進行第二次綜合調查。由於缺乏持續性的記錄,目前無法確定第二次調查中140種「消失」魚種的命運,比如它們是否已經滅絕。因此,也無法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幹預。

1月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一位博士研究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保護一個物種的最終意義在於保護其棲息地,保全完整的自然生態和其中的生物。

這位博士生說,一個物種要想存續,要有食物,有庇護所,有產卵場,要活得下去;還要有存活的個體,要能長大、成熟,有繁殖能力,維持一定的種群。在自然保護的語境中,任何野生動物放歸的目的是種群重建。但放歸的前提是在野外能活得下去。

危起偉和團隊成員救助過長江白鱘。 危起偉授權澎湃新聞使用

長著長鼻子的長江白鱘還有五個兄弟。但其中四個,人們都只在化石裡見過。剩餘兩種中,除了長江白鱘,它僅存的兄弟是生活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裡、體型較小的美國匙吻鱘。它們的長鼻子被稱為匙吻,如同湯匙的長柄。

前述論文顯示,1981年至2003年,人們一共看到長江白鱘210次,只有45次作了詳細記錄:體長、目擊地點、魚齡等。

絕大部分長江白鱘的目擊事件發生在1995年之前,以1985年左右時最多。雖然此前的1983年,中國已經禁止捕撈長江白鱘,但誤捕事件頻發。

200多次長江白鱘目擊事件中,47次發生在上遊江段,159次發生在下遊江段,後者佔比75.7%。

根據僅有的監測記錄,研究人員認為,恐龍時代就出現在長江裡的白鱘最早在2005年、最晚2010年,已經滅絕。「失去這種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大型代表性物種,是可悲的、不可彌補的損失。」他們在論文裡寫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棲息環境退化系關鍵原因
    「白鱘」全名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保護動物的意義在哪裡?
    如果說最近有什麼關乎自然環境的事牽動了所有人的心,那一定是長江最大淡水魚——白鱘的正式滅絕。最尷尬的是,廣大媒體在播報這則新聞的時候,竟連一張清晰的白鱘照片也找不到,很多人看到的「白鱘」其實是勺吻鱘,可見在這些年裡,我們對生態問題到底有多麼漠視。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背景材料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目前仍被評為「極危」等級。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網傳長江白鱘滅絕了,它真的消失了嗎?
    物種滅絕意味著該生物永遠消失了,那麼存在「死而復生」的情況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了關於長江白鱘滅絕的各種消息,其中不少文章指出自從2003年後長江白鱘就幾乎沒有出現過了,直到今年這種生物被宣告滅絕了。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因為是產漂流性卵,受到電站影響大,受精卵難以漂流完成孵化,資源枯竭趨勢明顯。(杜軍供圖/圖) 本次全面調查中,研究人員重點調查了長江幹流、8條重要支流和洞庭湖、鄱陽湖,並將整個長江流域劃分為20×20公裡的網格。在每個網格區域內,研究人員採取抽樣捕撈、調查當地水產市場的方式,希望能全面調查區域內的所有魚類物種。
  • 別了,長江白鱘
    最後一尾白鱘扭著尾巴,拍出一陣小水花,沒入茫茫長江同飲一江水,相比白鱀豚、江豚、中華鱘等「明星物種」,長江白鱘不那麼出名。它滅絕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感慨與白鱘「初見即是永別」。研究了大半輩子長江珍稀動物的危起偉教授,也只見過長江白鱘10多次。過去,白鱘在長江流域尋常可見。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長江白鱘已經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
  • 長江白鱘滅絕之思
    委員們所說的,就是新年到來之前滅絕的「長江裡的大熊貓」———長江白鱘。在近日召開的南京市政協全會上,保護長江成為「熱詞」。&nbsp&nbsp&nbsp&nbsp幾天前,南京市政協委員孟雷剛寫完提案,不曾想,提案還沒來得及提交,長江白鱘滅絕的噩耗傳來。多年來,他一直關注長江生態保護,今年的提案內容同樣與此相關——推進長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長江白鱘滅絕,我們能夠做什麼?|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近日,「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物種,長江白鱘沒有進入2020年,這使很多人感到悲傷。這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研究的結論,但其表示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而國內專家稱,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各種物種滅絕的消息不時傳來,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長江航運及相關開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先後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甚至江豚也前景不容樂觀。長江白鱘是一個最新令人絕望的壞消息。很多人提到了人類活動在物種滅絕中扮演的角色,這體現了人類的反思能力。
  • 白鱘滅絕!而長江裡的它們也瀕臨消失……
    長江珍稀物種白鱘近日被宣布滅絕。白鱘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它的滅絕,令人深感痛心。目前長江裡還有哪些瀕危物種?保護現狀如何? 【白鱘被宣布滅絕 敲響生態警鐘】 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十幾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
  • 長江白鱘,解密「水中老虎」2020年滅絕原因!
    一、長江白鱘2020年滅絕進入2020年的人類,是新的的一年,但是對進入2020年的長江白鱘,卻是悲慘的一年,因為在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正式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宣布:滅絕!二、長江白鱘簡介在長江當地居民流傳著一句古話:千斤臘子,萬斤象,這個「萬斤象」說的就是如今滅絕的長江白鱘,長江白鱘也被當地百姓稱為「水中老虎」。長江白鱘最早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也是長江流域最重點需要保護的稀有物種。
  • 噩耗: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論文原文截圖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長江白鱘滅絕!科學家是如何定義物種滅絕的?
    目前,長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級別。而白鱘的滅絕,讓人們再一次意識到了迫在眉睫的長江生物保護工作。為了改變當前的困局,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已經開始實行為期十年的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漁業禁捕政策。
  • 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   原標題: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你聽說過白鱘麼?這位以大型瀕危魚類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在接受採訪時,明確地說:這基本上意味著,從此,人類再也見不到長江白鱘。     為什麼十年後才宣布?     危起偉說,據推測長江白鱘滅絕的時間,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之所以十年之後才宣布,是因為這不是他想看到的結果。實際上一些國際專家十多年前就想宣布它滅絕,危起偉堅持說再等一等。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近日,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
  • 長江白鱘滅絕,最後的珍貴視頻曝光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白鱘滅絕後,長江瀕危物種如何保護?部委表態來了
    近日,一篇發表在某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引發關注。論文中稱,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不僅白鱘,更多長江水生生物面臨可能滅絕的危險境地。2020年1月14日,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下稱「長江辦」)在武漢組織召開了一場「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
  • 央視:長江禁漁 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但毋庸諱言,長江白鱘的前景不容樂觀。這是一次無聲的告別,也是一次未打招呼的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