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目前仍被評為「極危」等級。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但十六年來,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長江白鱘的滅絕警告我們,長江禁漁刻不容緩!從2020年開始,長江進入全面10年休養生息期。十年禁漁對長江水生生物意味著什麼?除了白鱘,長江那些珍稀物種現狀是什麼樣的呢?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主要考查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生物物種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考點連結
1、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物種滅絕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①物種數量:500萬---5000萬種。
②分布:約3/4生活在熱帶地區。
③物種壽命:平均約500萬年。
2、歷史上的地球:五次物種大滅絕
(1)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曆經6500萬年。奧陶紀--海洋無脊物動物的全盛時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2)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泥盆紀--魚類的時代。泥盆紀曆經約5000萬年。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氣候變幹、缺氧事件和海洋退卻。
(3)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生物圈重大變革時期:。二疊紀曆經4500萬年。第三次物種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毀滅了95%的海洋物種和幾乎70%的陸地物種,災難的主要原因專家仍有爭論。可能是地球劇烈的內部運動、火山爆發說、隕石撞擊說、可能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4)第四次物種大滅絕:三疊紀--裸子植物的興盛時代,三疊紀曆經約5000萬年。在三疊紀晚期,發生了第四次物種大滅絕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研究專家認為這一次滅絕的原因也是氣候變化、地殼運動強烈。
(5)第五次物種大滅絕:6千5百萬年前--中生代末大絕滅:。最為著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6千5百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的90%的地球物種在這個時期被毀滅。科學家認為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小行星還引發了地震和海嘯,致使火山大量噴發,雲層厚幾千米,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是恐龍。
3、物種滅絕的原因:
自然原因:物種滅絕是一個的自然過程。
(1)火山噴發、隕石撞擊地球、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自然事件;
(2)自然條件的變化,使野生生物不能適應於環境;
(3)生物之間的激烈競爭,也影響著某些物種的繁衍和生存;
(4)近親繁殖,使物種退化。
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1)濫砍亂伐:森林大面積減少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空氣、地面溼度降低,使許多植物,尤其是陰溼植物減少或衰亡。動物失去棲息地和食物,使動物種類減少,以至瀕臨滅絕。
(2)濫捕亂殺
(3)環境汙染:如生活汙水排入水體,大大促進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遊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的遺體被分解時,大量消耗水中氧氣,並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大量死亡,種類和數量銳減。
(4)生態系統多樣性破壞:許多河灣、湖泊、溼地改造成農田。森林貯量驟減、草原退化、沙漠化嚴重……
(5)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得當地的動植物失去生存空間和營養物質,導致其種類和數量的減少。
歸納:極速物種滅絕的人類活動
森林亂砍濫伐;草場超載放牧、退化嚴重;對動植物資源過量開發利用及偷獵偷採;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發展的環境汙染;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環境變化;外來物種入侵;漁業資源的過渡捕撈;旅遊、採礦、圍墾溼地等活動。
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對於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價值,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直接使用價值:藥用價值、工業原料、科研價值、美學價值
(2)間接使用價值:指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3)潛在使用價值:指目前尚未被人發現的使用價值。
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就地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
(2)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在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
(3)離體保護,建基因庫。(瀕危物種種子庫、動物精子庫)
(4)法律保護,國家頒布相關的法規、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5)不盲目引種,對已造成危害的物種應科學治理
(6)思想教育
(7)國際合作,建立保護基金、達成共識
(8)個人行動:不要食用野生動物;要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低碳生活、節約資源;加入宣傳、監督的行列:有關環境保護的紀念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