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已滅絕,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是否為時已晚?

2020-09-10 生活觀察ing

白鱘的整個家族已經從長江滅絕。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其實,除了白鱘,還有很多長江魚類面臨滅絕的危險。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涵養著多種多樣的魚類,但近幾十年來,長江的魚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生物完整性指數也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農業農村部發布了10年禁漁的通告。

從因果關係上看,人類可能對長江白鱘的滅絕負有最大責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於2019年5月發布的環境報告列舉了物種消失和生態退化的幾大原因。以嚴重度排名,分別是縮小或退化的物種棲息地、狩獵或野生動物貿易、全球變暖、汙染以及外來物種。


這幾種原因都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業內人士也認為,國內的過度捕撈、修築大壩、水體的汙染、非法挖沙、繁忙航運、填埋支流等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是使得長江水生生物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

保護長江魚類,只有「禁漁」恐怕還不夠

有人擔心,白鱘滅絕可能讓長江禁漁更為嚴厲,會導致魚價上漲,普通老百姓吃不起魚。實際上,有統計顯示,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我們食用的魚類,大多是人工養殖魚塘提供的。

雖然對長江白鱘來說,長江禁漁顯得太晚,但這一政策依然有利於保護長江這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更重要的是,有利於保護其他魚類不像白鱘一樣逐漸滅絕。

導致物種滅絕或退化的人類活動很多,如果只有禁漁,卻沒有其他措施配套措施,效果可能也不會太明顯。因為,即便禁漁,長江中的水生生物還面臨著汙染、水下噪聲、輪船船槳和長江上大大小小水壩的威脅。

水利專家、中科院院士陳祖煜曾表示,「對白鱘影響最大的就是葛洲壩。」也許是當年葛洲壩修建時人們的環保意識還不強烈,忽視了這一問題。當人們認識到這一問題時,為時已晚。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危起偉稱,最後一次發現白鱘幼魚是在1991年,之後,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接觸過兩次白鱘誤捕搶救。但在那之後,他再也沒有親眼見過白鱘。

據科學報報導,長江白鱘和中華鱘等是江中的大王,它們需要的棲息地領域較大,需要從江中上下巡遊覓食產卵,但是長江上建造的水壩隔斷了它們繁殖與覓食的場所。

三峽水電站的修建也影響到長江的水溫。鱘魚的繁殖對於水溫要求比較苛刻,中華鱘在繁殖時需要的水溫是18-20攝氏度,每年10月後,長江的水溫正好適宜中華鱘繁殖。由於三峽水壩蓄水,長江上遊的水溫比以往要高2-4攝氏度,不宜於中華鱘繁殖。這或許也是長江白鱘消失的原因之一。


大江大河上建水壩當然不只是中國的做法,世界各國都在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全球目前只有1/3的大河川可以自由流動,其餘則被水壩和水庫攔阻。該研究首次對全球各大自由流動的河川進行評估,分析全球總長達1200萬千米的河川流動狀況,發現246條長度超過1000公裡的河川中,只有91條的河川仍可自由流動。這種情況大幅降低了河川為人類及大自然帶來的好處,也包括造成很多水生生物滅絕,如長江白鱘。

如何「亡羊補牢」

既然水壩已經建立,目前可以採取的辦法是是加強魚類棲息地的保護和保護區管理,同時需要拆除支流小水電站,增加魚類棲息地面積。如果條件允許,可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減少江湖阻隔,採用灌江納苗以培育各種魚類和水生生物等。

除了禁漁和彌補大壩的缺陷,人類的水上航行以及對江河的汙染問題也要考慮。例如,美國生物多樣性中心於2019年8月向美國漁業局提議,禁止船隻在未來幾年的4-9月期間進入在聖胡安(San Juan)島以西10至12平方英裡的區域。這個區域是南方定居虎鯨的覓食區,目前這一區域虎鯨的數量為73隻左右,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虎鯨數量的最低值。



由於受到全球變暖等的影響,現在虎鯨喜歡捕食的三文魚數量也大大減少,為避免影響虎鯨覓食,應減少在這一區域的船舶航行。中國是否能借鑑這一經驗,適當減少長江的航運,值得探索。

此外,農藥、化肥、化工產品和過往船舶排汙也對長江造成嚴重汙染,除了導致魚類死亡外,還嚴重影響其繁殖,這也是長江魚類和水生生物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儘管人類的活動難以控制,而且由於利益博弈,有些環保措施或許難以實施。但只要下決心想辦法,就完全有可能保護長江魚類的多樣性。中國也有過非常成功的例子——對大熊貓的保護。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中國「國寶」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而是從「瀕危」降為「易危」,因為大熊貓的野生種群在慢慢恢復。

這背後是從1981年開始,中國禁止買賣大熊貓皮毛;1988年,生效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止偷獵大熊貓並將其保護級別升為最高;從1992年,中國建立大熊貓保護體系,擴增其棲息地,如今,中國已有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其棲息地達到258萬公頃(2580平方千米)。

當然,也有專家指出,大熊貓依然不夠安全:一是現有的大熊貓種群並不能完全保持其可持續增長,二是除了保護森林外,還有其他原因可能導致大熊貓減少或消失,如全球變暖導致竹林大量死亡,會讓大熊貓食無糧。

可見保護瀕危生物,恢復生態總有困難,而且耗費不菲,但這件事依然值得去做,這不僅是因為它們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產品,還因為良好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生存所必需。

相關焦點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危起偉曾經拍攝到的長江白鱘▽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在我們生活的世代走向滅絕,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應該讓人深思的事。消息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表達了惋惜和悲慟: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 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你聽說過白鱘麼? 沒想到第一次知道這種生物, 竟然是聽到它滅絕的消息: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央視:長江禁漁 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原標題:熱評丨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日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有一種珍稀瀕危魚類——白鱘,推測其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有「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卻被指如今已經滅絕,的確讓人錯愕,也極為痛心。「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網友的感慨恐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黯然心聲。有報導稱,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
  • 中華白鱘滅絕,長江禁漁令起,我們何時才能再見長江生機呢?
    然而,就在近日,據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而白鱘的滅絕並非孤例,被譽為「微笑天使」的江豚也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一億五千萬年!
    雖然,在長江白鱘被確認滅絕之前,研究人員也曾試圖捕獲成熟的雌雄長江白鱘,通過人工養殖的方式來增加該種群的存活數量,然而歷經多年也沒能實現。其實,早在2005年的時候,我國就將白鱘的保護列為了重要工作任務,並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然而,白鱘還是在2009年的時候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 「中國最大淡水魚」滅絕!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近期熱點頭條新聞幾乎是被水產行業霸佔,前有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後有「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科學家是如何定義物種滅絕的?
    目前,長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級別。而白鱘的滅絕,讓人們再一次意識到了迫在眉睫的長江生物保護工作。為了改變當前的困局,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已經開始實行為期十年的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漁業禁捕政策。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墨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從未相遇,聽聞已是永別。」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率先採訪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
  • 長江白鱘被滅絕,不可信!只是「可能」和「也許」罷了
    2020年1月2日,對於動物保護者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我們看到了一條非常令人悲痛的消息,經過十多年的搜尋,長江白鱘最終被宣告滅絕!什麼是長江白鱘?它是我國長江流域罕見的水生動物,同中華鱘一樣是唯一而且無法複製的。
  • 2020年第一個噩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
    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長江實施十年禁漁計劃 白鱘的滅絕與8000隻考拉的喪生 是對人類的又一次警示 保護生態環境和瀕危物種,刻不容緩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長江白鱘滅絕,最後的珍貴視頻曝光
    據澎湃新聞和楚天都市報報導,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是一個嚴重警訊,從未遇見,聽聞卻已永別!
    早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就宣稱,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而中國專家預測更早,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於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
  • 中國特有物種白鱘被宣布滅絕
    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一篇論文宣布,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長江白鱘已經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
  • 白鱘為何會滅絕?
    作為處在長江食物鏈頂層的旗艦物種,它的數量原本就不多,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採砂船、碼頭等都加速它們滅亡的時間。但白鱘滅絕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育肥場和產卵場之間的通道切斷。白鱘是肉食類魚,以其它魚類為生,如果長江上遊餌料不夠,可以遷徙到下遊去覓食。但是現在環境的改變,尤其是長江上一些大壩建成後,將下遊的路截斷,食物減少,導致白鱘滅絕。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 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