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跨入新的一年,我們就迎來了一個令人悲傷難過的消息:
2020年1月2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中發表論文,論文的內容顯示白鱘這一中國長江特有物種,很可能在2005-2010年就已經滅絕。
目前,長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級別。而白鱘的滅絕,讓人們再一次意識到了迫在眉睫的長江生物保護工作。
為了改變當前的困局,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已經開始實行為期十年的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漁業禁捕政策。
那麼,引起軒然大波的白鱘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物?又是為什麼會被宣告滅絕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大多數讀者對白鱘並不熟悉,甚至很多人都是在它滅絕的消息傳來後,才第一次聽說了這一物種。
首先,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白鱘究竟是一種什麼魚。
長江白鱘,即白鱘(Psephurus gladius),又名象魚、中國劍魚、中華匙吻鱘,古稱鮪 [wěi] ,屬於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匙吻鱘科最早的化石記錄劉氏原白鱘出現於距今1.25億年前的白堊紀。
白鱘是我國特產的稀有珍貴魚類,它們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屬於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白鱘身體呈長梭形,頭長可超過體長的一半, 吻在頭的腹面,為長劍狀,上下頜均分布有尖細的齒,能夠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
白鱘的吻部有梅花狀感覺器「陷器」,能夠感受水流和水壓的變化。它的背部呈淺紫灰色,腹部及魚鰭為白粉色,全身都沒有骨板狀的大硬鱗分布,僅在尾鰭上緣長有一列棘狀鱗。
白鱘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於兇猛的大型魚類,因此又被稱為「淡水魚之王」或「水中老虎」。
白鱘一般體長3.5米,秉志教授曾經記載,南京曾經捕撈過一尾體長超過7米,體重900公斤的不確定記錄。四川漁民中也一直流傳著「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黃排(胭脂魚)大了不像樣」的說法。
白鱘有洄遊的習性,成年魚類多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層,幼魚則出於覓食需要,常在港道、支流、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出沒。
近現代以來,由於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白鱘種群數量一直處於下降趨勢。1993年,白鱘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
2003年大年初一,工作人員曾對一條白鱘進行救助、放生,但不幸的是,在隨後的跟蹤過程中追蹤信號的小艇觸礁,待修理完畢再次追蹤時卻失去了這條白鱘的電波信號。這也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活的白鱘。十七年後的2020年1月,白鱘被宣布滅絕。
物種滅絕如何定義?
那麼,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得出一個物種滅絕的結論的呢?
其實,物種滅絕這一概念在生物學界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很早以前,大家並不知道物種會從地球上消亡。
直到1739年,人們在北美的沼澤中發現了一些巨大的骨骼,並在利用解剖學方法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這是一種已經消亡的物種。「滅絕」這一概念才正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現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經對物種的瀕危等級做了劃分:
根據定義,只有當有充足的理由懷疑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時才可以認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
而確認某個物種是否已經在地球上消失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實地考察,針對考察物種建立客觀而全面的生存狀況報告。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野生動物而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後一個個體是否存活的確切證據很難獲得。
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物種滅絕的判斷標準又做出了進一步說明:如果在某一物種的全部歷史分布區域內進行了系列的徹底考察後,沒有能夠發現一個個體時就可以認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
考察應該涵蓋該物種所有已知或可能的棲息地、採用適當的時間頻次(每天、每個季節或每年一次),並且歷次考察所經歷的時間跨度應該超過這個物種的一個生命周期。
什麼是功能性滅絕?
白鱘的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推出,讓人們再一次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峻,並把目光投向了長江流域現存的,正處於滅絕邊緣的其他水生生物身上,其中就包括稀有程度與白鱘相當的白鱀 [ jì ] 豚。
白鱀豚科的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僅產於長江中下遊水系,素來有「長江女神」和 「水中國寶」之稱。
白鱀豚已於2006年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並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功能性滅絕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它與真正的滅絕又有哪些不同呢?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只有在確認了最後一個個體死亡之後,才能宣布該物種已經滅絕。
但是對於有性繁殖的生物而言,只有少量個體存活同樣是無法維持種群數量的。
一個物種想要繼續繁衍下去,就必須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才能有效地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否則依然只有「死路一條」。
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最小種群數量又被稱為最小有效種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一旦個體數低於最小有效種群,該物種就會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就白鱀豚而言,雖然在專家們宣布其功能性滅絕之後,又有人宣稱自己發現了一兩條白鱀豚,但其數量也遠遠滿足不了維持種群繁衍的需要,因此白鱀豚這一美麗的物種走向滅絕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
一個又一個可愛的身影消失在滔滔江水中,是一件多麼令人痛心的事情。而現在我們唯一可以期待的事情就是十年「禁漁」後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的修復,「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美好畫面,能夠再次呈現在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