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2020剛剛開始,也是農曆12生肖新一輪開端,本來是一個比較喜慶的時刻,然而這幾天一個讓沽酒客難受的消息,使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我們這個年代,生物滅絕好像談的是恐龍的時代,而沒有想到,就在眼前,這個生物已經真的不會再有。
白鱘,這個最早出現於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生物。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於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於第四紀冰期產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
白鱘被四川老百姓,特別是川江瀘州宜賓一帶的漁民稱為象魚,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鱘頭部特長,佔體長的1/3,小個體約佔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鬚一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頜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後緣尖。體表光滑無鱗。棲息於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白鱘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很長一段時間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
這些年魚類專家和保護工作者一直在努力,2003年鍾倩的紀錄片《搶救大白鱘》結尾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相信,這個物種在長江中,依然存在……」。當時她作為中央電視臺農業節目的記者,參與了那次搶救白鱘報導,也是為數不多見過白鱘最後一面的人。
1月6日,鍾倩告訴澎湃新聞,當時的紀錄片實際是準備徹底跟進的,「從搶救白鱘,到將來能夠再次找到它,再到人工繁育成功,一起做個紀錄片,因此遲遲都沒有播出。」鍾倩說,2003年1月份片子拍完到2003年底,一直都沒有找到白鱘的消息,所以當年11月把紀錄片放出來後,就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可惜,生活不是劇本,沒有我們期盼的峰迴路轉、圓滿結局。」鍾倩說。
從2003年1月底見到白鱘,到2020年新年之初聽聞白鱘滅絕的消息,鍾倩表示,這些年她一直在等著一條消息,或者說等著一個結論。
然而等來的結果就是,2019年它們就徹底消失了,沒有辦法進入新的一年,甚至在這之前可能就消失了。
這個消息恐怕未必能讓大家產生什麼想法,因為似乎離我們太遙遠了。
之前沽酒客還在談論長江是否應該禁止捕撈和禁釣,還被一幫鍵盤俠罵的天昏地暗,而它已經滅絕,再也無法等到我們這些不負責任的人的牢騷怪話了。
據裴湃新聞報導: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該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
事實上,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沽酒客的祖輩曾經是船上人家,聽長輩說,民國時期,曾經捕獲過一次千斤的象魚,好像是民生公司打撈的,當時全城百姓都去看熱鬧稀奇,還上了當地的報紙,不知道有沒有老報刊收藏愛好者能找到這一期內容不。
而且八十年代這個魚在瀘州長江流域也多有見到,並且很多老漁民和老的釣魚愛好者,以及瀘州老一輩臨江而居的人,也談起這個事情,今天想來無比唏噓。
到今天沽酒客還是不明白,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魚類的滅絕,生存環境?濫捕濫殺?還是其他。
今天沽酒客本來以為滅絕是一件遙遠的事情,其實它時常在發生,光是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從地球誕生之日算起,地球上總共出現過約10億個物種,到現在留下來 的只有10%,即1000萬個物種。99%的物種都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滅 絕了。這個過程,大約經歷了30多億年。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剩下的物種已經不多。火山爆發、地殼運動、 冰期出現等自然災變,導致了生物生存環境的極端惡化,是引起生物物種大 量滅絕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
人類出現以後,大大地改變了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法則,使生物物種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據統計,大約400年以前,地球上的生物每過三四年滅 絕一種;進人20世紀,每過一年就有一種生物滅絕,20世紀80年代以來, 每過一個小時就有一種生物滅絕。生物物種的急劇減少,人類的活動必須擔 負一定的責任。
人類的開荒、開礦、城市和交通建設、修築水壩等活動,破壞了很多生 物的棲息地。例如,朱鶴鳥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珍貴鳥種之一,在我國主要 分布於陝西秦嶺山區,由於人們頻繁過度的採林活動,致使朱䴉鳥喪失了生存條件,數量銳減,幾乎滅絕,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7隻朱䴉鳥。
經過大力保護,到現在朱黯鳥雖然避免了滅絕的危險,但不過只有80多隻。
人類不適當地引進物種,破壞了某些區域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物種的減少與滅絕。
生物物種的滅絕,最終會破壞地球生態的平衡,威脅人類的生存。為了保護地球環境,為人類自身利益著想,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使人類的生產、 生活活動進一步規範化、合理化,從而保護和拯救生物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