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名為《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國際學術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文中顯示,早在 2005-2010 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在這篇《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的論文中,專家認為,這一自古裡來生長在中國長江的特有物種已經消失了。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浙江千島湖一個學術年會上報告說,經專家組的充分評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物種 —— 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IUCN專家稱,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包括影像學等在內)能夠證明白鱘還依然存在,如果人們能夠再捕捉到,甚至或者能拍到任何一條長江白鱘達個體,IUCN將會重新考慮調整將其列入物種瀕危物種而非已滅絕物種。
而在1970年代的時候,長江白鱘一年的捕撈量足足有5噸之多,漁民們是用板車裝的魚,拉到市場,像賣豆腐一樣賣,要多少切多少,並不顯得特別珍惜和保護。長江白鱘最後一次「露面」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救助了一條長江白鱘,放生後進行了跟蹤。但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後來無法搜索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表示。「這真是非常非常令人心痛,要知道長江白鱘已經在自然界進化了兩億年之久,卻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消失不見了。
但是昨日(1月3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根據目前初步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或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另名為中國劍魚,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可俗稱為鴨嘴鱘,也有些白鱘的吻平直如劍,因此也可被稱為「象鼻鱘」。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當代因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壞,其物種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白鱘被列為中國一類保護動物,其物種受到嚴格的保護。其個體腹部黑白色頭部灰色,種群多生活於長江中下遊水域,個別的生存於水域廣闊的湖泊中。白鱘與中華鱘生活水域相同,故四川民間漁民中流傳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之說,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的白鱘,黃排指代胭脂魚。白鱘以其他魚類和小型蝦蟹為食。其個體7-8年成熟,身長可達2米體重達到25公斤,最大可已長到3米體重達到300公斤,不過在2007年捕獲到的長度約3.6米長,所以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根據動物學家秉志記載20世紀五十年代有漁民捕獲過7米長的白鱘,雖然該記錄沒有獲得確認。
由於過度捕撈,白鱘物種已處瀕危,雖然1983年中國政府已將白鱘列為保護物種並禁止對其捕撈,但由於新建的水壩將不同水域的白鱘種群隔離,由此其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在2019年的論文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認為該物種可能已滅絕,其在2017年至2018年間對長江進行了廣泛的捕獲調查,但沒有尋獲任何白鱘。論文中估計該物種約在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自1993年已在功能上滅絕。研究發現,該物種的滅絕主要是由於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碎所致,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1981年建成的葛洲壩的建設。
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是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目前,這一結果正在上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辦公室,隨後將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因此,該文章建議IUCN將物種重新分類為滅絕物種。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官方還未發布和更新關於長江鱘滅絕的消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稱「後續還需要討論」。
那麼,長江白鱘有沒有可能還會再見?國外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曾經有已經宣布滅絕的生物,過了幾十年,又發現有了。而事實上,長江白鱘一直以來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們很難發現它。所以,如果過個二三十年又發現了,是正常現象。我們這個也是用數據模型推演的。
希望這種跨越了近2億年的物種,這種遠比人類歷史久遠的美麗生靈,能夠在不久的將來重現於世。你覺得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