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或已滅絕,淡水生物還遭受著哪些危害?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顧巧燕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年初,長江白鱘或已滅絕的消息引爆社交網絡。身為古老魚類的後裔,白鱘的歷史與恐龍一樣悠久。膾炙人口的《詩經》中有它的身影,金沙遺址出土的雙鱘金帶上也生動地描繪著它的樣貌。它伴隨著我們的文明成長,甚至因為長相奇怪而被作為精怪的形象。它有著健碩的身軀和敏捷的身手,被人們稱為「淡水魚之王」。

金沙遺址出土的雙鱘金帶及其紋樣

它從遠古的1億多年前走來,卻在這半個世紀裡由盛而衰。20世紀70年代,白鱘還曾遊弋在長江之中,每年捕撈量最高能達到25噸。可進入21世紀後,它卻行蹤成謎。科學家們上一次見到它的時候,已經是十多年前。人們曾滿懷期待地為其裝上信號追蹤器,但不久便發現放流白鱘信號丟失;人們也曾不懈地努力想要人工飼養長江白鱘,卻以失敗告終。面臨著類似困境的不止白鱘。更多淡水生物因人類過度捕撈而陷入瀕危的境地。

長江白鱘主題郵票

過度捕撈

世界上許多人依賴淡水生態系統來獲取食物。在非洲東南部的馬拉威,低收入家庭動物蛋白攝入總量的70%—75% 都來自魚類,柬埔寨洞里薩湖的淡水魚為該國人口提供了大約60%的動物蛋白。除了食用之外,人們也因消遣娛樂而捕撈、交易魚類,如把它們當作寵物。

馬拉威人在麥克利爾角的村莊買賣魚類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捕魚裝備不斷升級,捕撈量也隨著高效率漁具的普及而不斷攀升。自1950年以來,全球魚類捕撈量翻了兩番。當魚類被捕撈的速度超過其自我更新的速度時,能夠存活到成年期的魚將越來越少。漁民不得不捕撈越來越小的魚,直到最後,捕撈的都是未到繁殖年齡的小魚。這樣一來,魚群的產卵數量減少,魚群數量也隨之快速下降。

而某一物種一旦消失,就會對生態系統產生難以逆轉的影響。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們早已開始行動。北美五大湖區的湖鱘也曾因過度捕撈而瀕危,人們通過保護產卵期的湖鱘、幫助湖鱘越過大壩、將人工飼養幼魚以促進其數量增長、設置禁漁期和管制漁具等方法,令五大湖區的湖鱘數量慢慢開始恢復。

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一種魚類是什麼時候滅絕的。但是,過去100 多年來的數據顯示魚類滅絕的速度在二戰後增快,且滅絕物種數量在1975年之後急劇增加。大約85% 的魚類滅絕都發生在過去50 年間。

除了過度捕撈外,棲息地破壞和外來物種入侵也是魚類瀕危或滅絕的主要原因。而淡水生物的棲息地破壞,通常與水汙染、築壩攔水、森林濫伐與氣候變化等因素有關。

全球魚類滅絕數據

水汙染

你見過著火的河流嗎?熊熊烈火之下,如怪獸般黏稠發臭、蠕動著前行的河流!

20 世紀60年代,垃圾和廢棄物漂浮在被汙染的凱霍加河水體的表面,不時發生河流火災。而那時,凱霍加河所流入的伊利湖的情況也同樣糟糕。黏糊糊的藻類覆蓋了伊利湖的水面,它們腐爛時幾乎耗盡水體中的所有氧氣,導致魚類和其他生物缺氧。重金屬汙染也使得湖中的魚類無法供人安全食用。

被綠色藻類覆蓋的湖面

湖泊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微妙的平衡關係,其水化學、物理生境、水源和生物組成極為複雜,且各因素間相互影響。當汙染超出了水體自身的淨化能力之後,它們就可能改變水質,影響生物生長,進而破壞湖泊生態系統的平衡。除了直接排入湖泊的汙水與工業廢棄物,淡水的汙染來源還包括農田降雨徑流中的農藥和化肥、道路徑流帶來的油脂和有毒化學物質、來自建築工地或農田的沉積物以及酸雨等。

事實上,水汙染與河流火災一直都是世界範圍內的難題。在美國加強立法並落實到位之後,凱霍加河與伊利湖的生態終於恢復,本土物種回歸,人們泛舟其上,火災不再出現。在馬斯基根湖灣,人們則通過環湖種植楊樹苗來保持水土,並將攝取的重金屬和其他有毒物質轉化成無毒形態,從而修復湖泊生態環境。

生態修復後的馬斯基根湖

築壩攔水

對於魚類而言,水壩是另一個威脅種群生存的挑戰。築壩攔水的確讓人們獲益匪淺,比如提升灌溉能力、進行水力發電等。然而,水壩改變了河水的自然流淌模式,沉積水中的粗泥沙,阻礙粗木質殘體的正常順流而下,進而影響一些水生生物的卵和幼體的藏身之所。另一個隱患是,水壩阻礙了魚的遷徙運動,人為地分割了種群,縮小了它們的生存空間,阻礙了魚類向上遊洄遊繁殖。

美國地方法院下令拆除斯內克河下遊大壩以保護當地的鮭魚

對此,人們不斷提出並踐行著創造性的解決方法。泰國的帕穆水壩將開壩放水時間調整至與河水的自然流動規律相匹配,多種植被及以及超過152種魚類一年後開始重新出現在下流水域中。在美國的阿巴拉契科拉河上,工程師們使用類似於船閘的裝置來運送魚類,一年中後西鯡魚數量增長了12.2萬條。在法國、澳大利亞、美國、拉脫維亞以及捷克等許多地方,人們也開始拆除一些小型水壩,或是在一旁修建人工河,讓魚群能夠繞水壩而過,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森林濫伐

危及江河湖泊的人類活動還包括森林濫伐。你能想像,世界上每分鐘被摧毀的森林面積達數十個足球場的大小嗎?

被砍伐的森林

江河湖泊周圍的森林、溼地、草地以及河漫灘能吸收雨水,防止洪水泛濫。作為天然過濾器的濱水區能過濾收集沉澱物和其他汙染物,阻止其到達湖泊河流,影響江河湖泊的水質。森林區域的植物碎片掉進水裡之後,會成為水生生物的食物或是產卵及休憩的場所。森林濫伐可能改變湖泊、江河、溪流中的化學成分,甚至導致氣候變化,亞馬孫河流域的氣候因此而變得更炎熱,雨季也推遲到來。

一些環保組織致力於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如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水資源基金項目將資金用於重新栽種樹木,幫助農業人口開闢更多有機種植園等小項目,以及資助一些地區的農民去保護並恢復水岸林。而在中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經實施了20年,初見成效。

氣候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氣候變化。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稱,過去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氣溫升高會改變全球的天氣模式,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地球上約69%的淡水存儲在冰川和永久積雪之中。近期,一道道幽靈般的血紅色條紋覆蓋在烏克蘭沃爾納德斯基研究基地周圍的南極冰層的積雪上。這種藻類入侵的景象表明該處氣候已經變暖。

南極紅色冰雪

對於淡水生態系統,微小的水溫變化就可能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與繁衍。2016年,針對東非坦噶尼喀湖的一項研究表明,湖水變暖不僅使到達湖底的氧氣變少,還影響了湖泊各層之間的混合,進而影響到達湖水上層的營養物質,生活在湖泊各處的生物種群均受到影響,氣候變化已明顯影響該湖產魚量。

其他湖泊也在經歷類似的變化過程,更有甚者因氣候變化而萎縮。由於氣候變化以及水資源的過度使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曾是世界第六大湖的查德湖面積縮減了90%,它的萎縮威脅著周邊3000萬民眾的健康與生計。而後,其流域內的幾個國家聯合起來保護湖泊資源,發展可持續產業。南加州的埃爾西諾湖因湖水速度蒸發過快水位連年下降,雪上加霜的是,外來的汙染物引發藻華導致魚類大批死亡。修復工程開始後,人們通過曝氣管道等來增加湖水含氧量,新建汙水處理廠淨化湖水,疏通附近的坎寧湖,3個地下泉眼也得以恢復,提升了湖水的補給能力。

物種入侵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求各大洲之間運輸貨物的捷徑,為此而開鑿的運河卻成了入侵物種進入淡水湖的重要途徑。1959年,斑馬貽貝和斑驢貽貝通過伊利運河入侵五大湖。它們鑽進管道,爬滿船底,爬傷遊泳者的腳。亞洲鯉魚也曾在21世紀初在美國泛濫成災。

船隻的螺旋槳上緊緊地附著滿了伊利湖的斑馬貽貝

控制入侵物種海七鰓鰻是至今為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湖泊保護成功案例。1955年,美國與加拿大組建五大湖漁業委員會來解決遍布五大湖的海七鰓鰻帶來的問題,並保持五大湖的生產能力。人們通過投放藥劑、絕育雄魚、設置屏障與陷阱等方法,控制住了入侵海七鰓鰻的數量,使湖紅點鮭回歸到蘇必利爾湖。

江河湖泊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千千萬萬淡水生物棲居的家園。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為保護珍貴的淡水資源和淡水生物多樣性而不懈地努力。

「修復我們的地球」叢書的《走進淡水湖》分冊講述的便是世界範圍內淡水生態系統的成功修復案例。這一分冊既解釋了淡水湖處於危機中的原因,也闡述了人們如何應對過度捕撈、淨化受汙染的水域以及為後代保護我們的淡水湖,還探討了水域和水循環相關的科學內容。

《走進淡水湖》內頁

當人類意識到自身活動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之時,「生態修復」彰顯了人的自省意識。生態修復通常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幹擾,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修復我們的地球」系列就是一套講述生態修復成功案例的敘事性科普叢書,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全球自然生態狀況以及人們在生態修複方面付出的諸多努力,十分有助於培養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態意識,可點擊「閱讀原文」進行購買。

作者:顧巧燕

原標題:《長江白鱘或已滅絕,淡水生物還遭受著哪些危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長江白鱘已經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長江白鱘滅絕是一個嚴重警訊,從未遇見,聽聞卻已永別!
    由於長江白鱘位於長江水生生物的食物鏈頂端,它的滅絕對長江水生生態的影響極為重大,猶如一個自然區缺少了老虎和獅子,下遊的鬣狗就會泛濫成災,不僅破壞野生生物鏈,還會對人類造成威脅。此外,長江白鱘的滅絕還是一個嚴重警訊,其背後是全球的很多生物都面臨的滅絕困境。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紅色名錄)更新發布。
  • 長江白鱘滅絕,近年來國內還有哪些滅絕物種?
    事件回顧: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長江白鱘早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是指其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在自然狀態下喪失了繁殖能力,甚至喪失生存能力。長江白鱘將是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之後,第三種被宣布功能性滅絕的長江流域特有物種,它們被滅絕的原因差不多,都是長江流域的濫捕濫撈,人類的貪慾導致了這些生物滅絕。
  • 長江白鱘,解密「水中老虎」2020年滅絕原因!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人類發展越先進,古老的生物消失的越快。同是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人類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其他生物消失的進程,如果地球上其他有生物滅絕的話,人類是有責任的。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保護珍貴稀有物種,不只是一句喊口號,更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有很多,有一些物種其實也已經多年沒有監測到。白鱘滅絕恐怕只是個開頭。」杜軍有些悲觀。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背景材料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目前仍被評為「極危」等級。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央視網消息:白鱘體積龐大,可重達上萬斤,成魚可達七米,是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網傳長江白鱘滅絕了,它真的消失了嗎?
    物種滅絕意味著該生物永遠消失了,那麼存在「死而復生」的情況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了關於長江白鱘滅絕的各種消息,其中不少文章指出自從2003年後長江白鱘就幾乎沒有出現過了,直到今年這種生物被宣告滅絕了。
  • 一個已滅絕的物種—白鱘
    首先,他們每年都要繁殖,而長江水域經常有漁民到處撒網捕魚,它們也被捕上來了,每少一隻白鱘,就算是少了幾千顆卵。再說了,關於白鱘滅絕這條新聞,很多網友在網上把三峽大壩給扯了上來,關它什麼事兒呢?其實,三峽大壩嚴重危害了白鱘,這條豎立在長江的水壩,阻斷了白鱘的繁殖路線。關於三峽大壩,網上的評論還有很多。比如說白鱘撞到水壩的牆壁死亡,還有幹擾白鱘繁殖等等,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 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你聽說過白鱘麼? 沒想到第一次知道這種生物, 竟然是聽到它滅絕的消息: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長江大保護|長江白鱘滅絕帶來的啟示: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
    白鱘(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自1996年起,危起偉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鱘魚專家組成員。200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在撰文反思白鱀豚為何滅絕時提到,棲息環境的破碎化,甚至喪失;食物匱乏以及人類電捕炸等毀傷。白鱘滅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反思?
  • 長江白鱘滅絕!科學家是如何定義物種滅絕的?
    目前,長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級別。而白鱘的滅絕,讓人們再一次意識到了迫在眉睫的長江生物保護工作。為了改變當前的困局,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已經開始實行為期十年的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漁業禁捕政策。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近日,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
  • 長江白鱘真的滅絕了?還不一定。但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碎難辭其咎
    最近,一本名為《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國際學術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文中顯示,早在 2005-2010 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IUCN專家稱,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包括影像學等在內)能夠證明白鱘還依然存在,如果人們能夠再捕捉到,甚至或者能拍到任何一條長江白鱘達個體,IUCN將會重新考慮調整將其列入物種瀕危物種而非已滅絕物種。
  •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棲息環境退化系關鍵原因
    「白鱘」全名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來源:新京報長江白鱘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估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變的。」
  • 長江白鱘已滅絕,可怕的是從2003年起就未見其蹤影!
    「從未相遇,聽聞已是永別。」2019年的年底,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被全國各大媒體報導,而一篇「很不幸,它們始終沒有熬到2020年」的文章也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上刷屏。長江白鱘最終還是沒能挺過2019年,這一消息也讓無數的網友惋惜不已。
  • 白鱘已滅絕,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是否為時已晚?
    白鱘的整個家族已經從長江滅絕。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保護長江魚類,只有「禁漁」恐怕還不夠有人擔心,白鱘滅絕可能讓長江禁漁更為嚴厲,會導致魚價上漲,普通老百姓吃不起魚。實際上,有統計顯示,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