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稱,他也沒見過長江白鱘。從15年前開始,中國沒再見到白鱘的蹤跡。
澎湃新聞(www.thepaer.cn)在農業農村部新聞辦7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會上表示,長江裡寶物很多。除了江豚、白鱀豚之外,還有很多長江特有或者中國特有的珍稀的水生生物。長江流域有一個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萬斤象」指的是白鱘。白鱘號稱是淡水魚之王。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白鱘就非常稀少。
「我是沒有見到過。」于康震說。
于康震表示,15年前,2003年,中國最後一次發現白鱘的活體,到現在已經連續15年,沒有再見到白鱘的蹤跡。
他在會上表示,中華鱘個體也很大,可以長到一千多斤。葛洲壩截流的初期,每年能夠到葛洲壩下的繁殖群體,那個時候是2176尾。到了2013年,也就是5年前,能到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的繁殖群體已經降到了100尾以下,去年只有20幾尾,這是繁殖群體變化的情況。2015年和2017年,科研人員在長江的下遊等地沒有監測到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繁殖活動,也就是沒有小的中華鱘了。2016年,科研人員幸運地監測到了中華鱘在葛洲壩以下的自然繁殖,但是產卵的規模非常小。
于康震稱,總體來看,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已經由原來的年際間連續繁殖變為現在的偶發性繁殖。「這兩方面的情況說明,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所以物種狀況堪憂。」他表示。